首頁 專欄 醫師專欄

異位性皮膚炎之中醫治療與保健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反覆發作、通常幼兒期即開始表現,且具有遺傳傾向的皮膚疾患,症狀常見皮膚泛紅發炎搔癢等,且皮膚經歷反覆發炎跟搔抓,呈現乾燥、脫屑、暗沉、角質化、蘚苔化等變化,若有傷口感染則可能有滲出液或出血等表現。
異位性皮膚炎之中醫治療與保健

 

異位性皮膚炎病程波動亦會受精神狀態及氣候改變影響,近年來因為空氣汙染、社會壓力增大、飲食無節制等因素,發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趨勢,罹病率約 2-20%。

目前世界通用的異位性皮膚炎診斷標準包括:

  1. 皮膚搔癢。

  2. 慢性且反覆的皮膚炎,時間超過六個月。

  3. 濕疹或苔癬化皮膚炎同時病灶符合位置,例如 : 嬰兒面部和四肢伸側皮膚;成人大多出現在四肢屈側皮膚。

  4. 個人或家族過敏病史,如:過敏性鼻炎、氣喘、異位性皮膚炎等。

 

異位性皮膚炎中醫稱「四彎風、奶癬」

在中醫古籍中,異位性皮膚炎好發於肘部、膝部、膕部(膝後窩)等四肢的彎曲處且常見對稱性發作,故有「四彎風」之稱;嬰幼兒時期發作故有「胎歛瘡」、「乳癬」、「奶癬」等病名。

以中醫的角度看來,就是「先天稟賦不足+後天因素加重」,先天保衛能力不足,無法抵擋外來物質的刺激侵襲,而引起過敏反應。而所謂的後天因素,就包含孩子出生後漸漸發展出的體質問題,以及不良環境因素的影響。例如腸胃運化不佳、熬夜晚睡等因素造成的脾虛、濕盛、血虛、陰虛等體質偏性,皆會加重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跟治療的複雜度。

在治療原則上急性期常由風、濕、熱邪相乘所致,可泛發全身搔癢,甚至搔抓破皮而引起感染,皮疹紅腫,滲出液不止,症狀較嚴重,治療以袪風、清熱、利濕為主;慢性期局部皮膚乾燥粗糙變厚,苔癬化明顯,以健脾、潤燥等作為主要方向來調理體質 ,皮疹顏色深暗,則須再搭配活血化瘀的藥材來調理。在治療原則上會依皮膚表現與脈象對照來辯證論治,以祛風、清熱、利濕、健脾、滋陰等原則挑選適合的方藥治療。

 

日常生活注意事項

一、飲食與居家環境避開過敏原

  • 少吃發物:鳳梨、芒果、荔枝、鮭魚、鵝肉、鴨肉、海鮮類如帶殼的蝦蟹;或對蛋過敏者少碰蛋或牛奶。

  • 少吃辛辣刺激、油炸食物。

  • 最好避免使用地毯,毛茸茸的玩具,以免塵螨增生誘發過敏。

二、皮膚避免過度清洗,加強保濕

  • 洗澡水不要太熱,少用肥皂或有香料的沐浴清潔用品,多用清水清洗身體,沐浴乳用在局部重點部位,其餘帶過即可,免得將皮表上的保護性油脂全部洗掉,而誘發搔癢。

  •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因為皮膚障壁及保護功能受損,所以更容易受到一些刺激物或是接觸過敏原而導致惡化。可選用不含香精、防腐劑、抑菌劑的保濕乳液,以免刺激皮膚導致皮膚炎的惡化。

 

保健茶飲及穴道按摩

★清熱舒緩茶

【材料】連翹、菊花、丹參、桑白皮、金銀花各 2 錢,甘草 5 片。

【作法】以上藥材先浸泡 20 分鐘後,放入鍋內,並加水約 1000~1500 cc,再煮約 20~30 分鐘即可。

【功效】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祛濕止癢。

【禁忌】脾胃虛寒者不宜。

 

★穴道按摩

1.曲池穴

  • 位置:彎曲手肘,外側肘窩橫紋盡頭
  • 功效:祛風、解熱、、涼血、止癢、改善腸胃蠕動

2.血海穴

  • 位置:屈膝 90 度,手掌微張貼合膝蓋髕骨,大拇指於大腿內側指尖處即是

  • 功效:調氣血、止癢、統血涼血

 

 

撰文/王彥喬醫師

圖片來源/馬光醫療網、Photo-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