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隊買醫療口罩、快篩試劑、搶購額溫槍、酒精、民生物資,我相信許多人對這兩年疫情下台灣出現各式排隊現象應該都不陌生,如果你發現一個環境或地區,出現排隊、排隊、一直排隊,就是群體恐慌(Public Panic Disorder)反應的現象之一。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曾在臉書上分享,「有研究顯示,COVID-19 一開始在社區大爆炸,有約89.3%民眾,有嚴重恐慌不安的現象!其中表現就是瘋狂搶購囤貨,即使不會馬上用到或用完的物品。」
1.個人危機處理能力不佳者
平常擁有正確的行為能力,可以處理好自己遇到的問題,但一遇到慌亂時,什麼都無法處理,科學家稱為「自我效能不佳者」,特別容易出現在群體恐慌的反應行為中。
2. 女性
早在2003年SARS的大流行下,研究人員發現,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感受到疫情下的異常壓力,這是因為女生的情緒敏感度比男生高,容易使她們陷入恐慌和其他負面情緒。
3.高危機意識者
一般來說一個人的危機意識愈高,也代表他的恐慌度會更高。那些自我危機意識很高的人,會對自己的行為限制,心理上和人,都會產生了距離感,也容易使自己陷入困境。
4.教育程度較低者
教育程度較低者,易人云亦云,常陷在群眾的恐慌行為中。教育程度較高者,認知能力、解讀能力比較好,這些都會使他們比較容易判斷出哪些是假訊息,而不易受謠言影響,間接減少了他們會有群體恐慌問題。
5.經常吸收COVID -19資訊者
不要懷疑,當你吸收COVID-19資訊,如同你天天的追劇追到天涯海角,會容易陷入群體恐慌中,而不自知。
6.醫護家屬們
醫護家屬們,是容易陷入群眾恐慌的其中一個族群。醫護人員在家分享負面情緒,醫護人員的家屬們也會受到波及、易陷入自己的恐慌。
常見6大焦慮症狀
嘉義長庚精神科主治醫師李旻靜認為,現代人每日接收爆量的資訊,要擔心的事情變得更多,當這些「擔心」逐漸累積,就會變成了緊張、焦慮,就有可能影響我們的正常生活。一般來說,常見的焦慮6大症狀有:
1.呼吸急促 2.心跳加速 3.肌肉緊繃
4.頭暈頭痛 5.坐立不安 6.睡眠障礙
延伸閱讀:秋冬疫情恐捲土重來 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施打第3劑提高防護力
學會4招緩解心情恐慌
如果已經出現焦慮恐慌的情緒時,李旻靜醫師進一步提供簡單的方法,建議先觀照自己內心的狀態,學著接納自己的情緒,慢慢調整心態回歸平穩的作息。
1.放鬆訓練
如腹式呼吸、冥想、生理回饋或漸進式肌肉放鬆法。
2.養成運動習慣
不妨出去慢跑或打球,也可以在家做瑜珈、深蹲、重訓等。
3.建立良好的人際互動
不管是家人、同事、朋友或是網友,能給予陪伴、同理支持,或是轉移注意力,都將有助度過焦慮的不適。
4.避免過量咖啡因、菸、酒使用
咖啡因帶來的交感神經亢奮可能惡化焦慮的症狀,而菸酒雖能短暫緩解焦慮感受,但待效果褪去時,卻可能引發更嚴重的焦慮狀態。
如果恐慌焦慮狀持續出現一段時間,就容易對日常生活造成影響,包括變得難以專注、工作容易犯錯、忘掉重要的事情等。因此不能輕忽焦慮帶來的影響,要先了解焦慮的原因,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才能避免繼續惡化。
延伸閱讀:防疫偏方滿天飛!醫師打臉:如果有效,喝完味噌湯就進入後疫情時代了嗎?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