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用教養彌補天生的差異!掌握男孩、女孩的不同,這樣教最好

「唉...我兒子超調皮,一天到晚橫衝直撞,老是喜歡搶人家玩具。」「不要以為女兒比較好帶,我們家琪琪也是動不動就哭鬧,每次跟她說話都要小心翼翼。」男孩和女孩不僅生理構造不同,在各個成長層面也會出現或大或小的差異。各領域的專家統整出男寶和女寶的教養心法,讓爸比媽咪管教更輕鬆!
用教養彌補天生的差異!掌握男孩、女孩的不同,這樣教最好

 

男孩、女孩在能力發展上,天生有快慢及程度上的差異,那在教養上,爸爸媽媽如何因材施教呢?

學齡前男孩、女孩教育技巧

肢體動作

男孩:多練習疊積木、組模型

男孩對精細動作的掌握沒有女孩來得好,平常可以帶孩子多練習疊積木、組建模型,促進手指的協調性。

➤女孩:多做「跑、跳」等大肌肉活動

女孩需要花較長時間才能讓大動作發展成熟,在安全範圍內鼓勵孩子多做大肌肉的活動,例如跳躍、跑步、舞蹈...等,可以讓孩子更快掌握動作技巧。

口語表達

➤男孩:多唸故事書、鼓勵孩子表達想法

語言能力和親子互動的品質及頻率有關。長庚大學職能治療學系副教授黃湘涵表示,帶孩子做親子共讀或參與團體遊戲時,可以教他用符合當下情境的詞彙描述人物的情緒,平常也可以多鼓勵孩子表達想法、問孩子問題請他回答。後天環境的刺激,包括指認事物、唸故事書,都能有效幫助孩子增加詞彙。

除此之外,孩子哭鬧時,可以趁機引導他說明事件發生經過。如果孩子無法說清楚,可以將事件拆解成人、事、時、地、物請孩子一一說明,根據孩子提供的訊息示範如何用簡單詞彙表達需求與感受,例如「所以你剛剛不小心撞到那個小朋友,他拿玩具打你,你覺得很痛,對嗎?」

➤女孩:溝通時用卡通人物類比說明

和女孩溝通時用故事書或卡通的角色類比說明,可以幫助孩子更快理解。

延伸閱讀:男女教養大不同!?

認知能力

➤男孩:多玩敘事、語言主題的桌遊

可以多帶孩子玩敘事、語言表達主題的桌遊,教孩子說明故事內容、闡述不同圖片的內容、將不同圖片按順序組合成一個故事。

➤女孩:多玩和視覺、空間有關的遊戲

讓孩子多玩與視覺、空間、記憶有關的遊戲,例如疊積木、拼立體拼圖。

社交情緒

➤男孩:多引導孩子觀察他人的表情與反應

男孩較不注重細節、喜歡凸顯個人表現,可以多引導孩子觀察他人的反應,例如「剛剛老師說等下要踩泥巴,你有看到小明、小傑是什麼表情嗎?為什麼他們會這樣?」等到孩子能夠清楚判讀他人反應,再教他學習與團體合作。

此外,與孩子互動時可以多引導他觀察爸爸媽媽的表情,例如「仔細看著馬麻的眼睛,我沒有在跟你開玩笑。」

➤女孩:鼓勵孩子在團體中表達意見

女孩雖然擅於察言觀色,但也因為如此,她們對他人的表情、態度及手勢會特別敏感。與孩子互動時要注意用字遣詞、儘量讓情緒保持穩定。

女孩注重合作的特質,容易讓她在團體中壓抑自己的感受。遊戲時可以多鼓勵孩子表達意見。

延伸閱讀:0〜5歲寶寶教養重點

多元引導 別用傳統性別框架限制孩子成長

有些家長會將傳統性別框架放在孩子身上,例如要求男生話不能太多、要求女生不要爬上爬下,但這樣反而會強化孩子在發展上的差異。

「男孩和女孩在發育初期的性別差異不大,強加傳統性別觀念、要求孩子按照既定的框架去做,反而會限制孩子的發展。」黃湘涵表示,正因為男孩和女孩先天在不同領域的發展會出現些微落差,父母更應該鼓勵孩子做全方位的探索、從不同生活層面累積經驗。給予孩子多元刺激,孩子各方面的發展才能齊頭並進。

新手爸媽必看!學齡前的教養重點

➤2歲以後,就可以教孩子練習控制情緒

新竹臺大分院精神醫學部臨床心理師陳以青表示,孩子滿2歲以後,就可以開始教他練習控制情緒。比方說哭鬧時「先」把眼淚擦乾「再」和爸媽討抱。當孩子發現必須先把情緒處理好才能得到安慰,之後出現負面情緒就不會再亂發脾氣

➤碰到磨娘精別罵!以身作則示範才對

照顧磨娘精的孩子千萬不能一直責罵,這樣會造成惡性循環,導致孩子將來與父母對立甚至出現極端偏差的行為。持續用溫和堅定的態度引導,以身作則示範正確的情緒表達方式,才是教養的不二法門。

➤教孩子培養自信,要適時鼓勵

很多家長怕讚美小孩會讓孩子變成「王子病」、「公主病」,其實只要不過度,適時鼓勵可以讓孩子形塑自我認同、培養自信心,同時建立面對挫折的能力。

延伸閱讀:體驗挫折、試著自己玩!當嫩嬰變幼兒,父母該改變的5種教養方式

良好教育環境 可有效彌補性別發展落差

雖然天生的性別特質會讓男女孩出現或大或小的差異,但後天環境的教養、父母給予的支持和回應,可以有效彌補性別發展的落差。提醒爸爸媽媽,孩子的人格養成、行為能力還是取決成長環境。學齡前讓孩子接觸不同面向的事物,不要強調男生該做什麼、女生該做什麼,才能讓孩子均衡發展。

 

更多精彩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2021年12月號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諮詢/長庚大學職能治療學系副教授黃湘涵

           新竹臺大分院精神醫學部臨床心理師陳以青

攝影/BubbleBunny純臻攝影工作室(02-2778-9758)

model/廖妤瑄(※人物與文章主題無關,照片為情境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