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慣性歪頭當心是斜頸症!新手爸媽總是會替小寶貝們拍照記錄日常,回顧寶寶的成長點滴,不料有家長在替一名6個月大男嬰拍照時,發現頭部經常向左傾斜,起初家長以為只是慣性動作,直到狀況越來越明顯,且臉部左右不對稱,就醫檢查後才知道原來男嬰是「先天肌肉性斜頸」。所幸積極透過復健運動治療,1個半月後頸部就恢復到正常角度,讓家長放下心中大石。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吳欣頤表示,嬰兒斜頸若排除腦部損傷導致的斜頸外,大多數的先天性斜頸都是良性的胸鎖乳突肌肉緊張造成,成因包括生產過程中,寶寶頸部軟組織遭壓迫,肌肉靜脈回流受阻,導致肌肉的變化或纖維化,造成患側緊縮;或是胎兒在母親肚子中的姿勢、雙胞胎長期子宮內擁擠環境,都可能造成原發性的肌肉緊張變短。
吳欣頤醫師進一步指出,流行病學分布男性比例高一點,其中右側斜頸比例較高,診察時會以超音波檢查胸鎖乳突肌鎖骨端、胸骨端下端肌肉是否增厚或纖維化等病變,若確診會安排小兒復健療程或教導居家復健,如未改善,則可用護頸矯正,若復健一年後,肌肉仍明顯緊繃、兩側角度明顯差異(患側頭部轉動小於30度)、臉部明顯不對稱、明顯摸到硬塊等,則會轉介外科進行手術治療。
父母要觀察寶寶是否有斜頸,可由以下幾點做初步判斷,若發現寶寶有這些類似症狀,則需由專業醫師做進一步的診斷治療。
1.感覺頭歪歪的。
2.平躺時,寶寶傾向睡同一側。
3.坐著時,頭固定轉向一邊。
4.吸引寶寶左右看,發現寶寶頭頸部的轉動有困難。
5.在寶寶頸部摸到硬塊。
延伸閱讀:寶寶頭型不正,怎麼矯正?
吳欣頤醫師指出,根據文獻,先天性斜頸嬰兒在一個月大內,建議開始接受復健治療,約98%在1個月半即可恢復正常角度;一個月後開始復健,則需要接受至少6個月復健時間;六個月後才開始復健,則需要長達9~10個月的復健,所以及早發現就醫,並接受治療,就能盡快讓寶寶的成長回到正軌。
<吳欣頤醫師替患者作理學檢查。(圖非當事人)>
若家中有斜頸娃,吳欣頤醫師提供可利用寶寶吃飯前空檔,進行牽拉居家復健作法,以下以右斜頸為例:
寶寶仰躺,家長一手固定寶寶右肩,一手放置頭後,讓右邊的耳朵離開右邊肩膀,或是讓寶寶仰躺於床上,頭轉向右側、右耳貼床,用聲音或色彩鮮艷的玩具在右側誘導寶寶,維持10秒再放鬆休息,重複10次。
當寶寶可用手肘微微撐床的時候,家長在右側放置玩具或聲音,主動誘導寶寶視線朝右側看;寶寶趴睡時往左側趴睡,讓右耳朵朝上,側轉90度拉長右邊肌肉。
將寶寶抱起時可讓患側朝下,順勢牽拉縮短的肌肉。
吳欣頤醫師說,嬰兒先天性斜頸可能合併神經、肌肉骨骼等相關問題,若發現新生兒頭部有點歪斜,或常常朝向同一方向看時,建議帶至小兒復健科進行評估,至於在家時,可用溫熱毛巾放鬆患部肌肉,降低不適感,若觸摸到小硬塊,則可垂直肌肉的走向按摩深層肌肉,並持續回診追蹤病情變化。
最後提醒媽咪,斜頸的發生都不是孕婦自己可以控制的,所以媽媽不需要因為寶寶的斜頸而感到自責喔~
延伸閱讀:0~1歲健檢 17個重點項目一次看懂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