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認識多年的朋友,我們成為媽媽的時間非常地接近,她只比我晚了兩個月生小孩。而在某個深夜裡,她打來向我哭訴。「我小孩都不喝我的奶了,他是不是在生氣,發現我起心動念,想要停止親餵了?」在手機的另一端,她的聲音非常地崩潰。
「欸,你小孩才滿月耶!要生這麼曲折的氣,這是需要有相當高的認知功能,才有可能做得到的事情好嗎?」
我們都這樣有過這樣類似的經驗,孩子的一顰一笑,都牽動著你敏感的神經。他眉眼一彎,那就是笑了,代表寶寶喜歡媽媽;而他小嘴一嘟,就是現在有所不滿。但是你知道嗎?在這件事情當中,其實牽扯到了兩個部分:一是孩子本身的意識,二是爸媽自己的解讀。而爸媽自己的解讀當中,除了有客觀資訊的判讀以外,其實還受到爸媽自己情感層面的影響。
延伸閱讀:不准哭!心理師:「不教孩子認識情緒,他們就會成為社會的未爆彈」
我們先來談談孩子的意識吧。所謂的意識,我們又稱它叫「認知」。一般而言,嬰幼兒在4個月以前,他們的反應大多是源自於原始的需求,特別是在目前的生存狀態出現危機時。比如說,肚子餓了但是奶沒來、睏了可是外面好吵睡不著、太熱了、太冷了、身體有地方不舒服、想要被搔癢癢⋯⋯。
有好多好多的狀況都有可能,只要這些狀況沒有被排除,嬰兒唯一的反應就是哭鬧。因為他們需要透過哭鬧引起注意,找人來解決這些事情。所以,你可以預備一些哭鬧檢查清單,這樣下次面對哭鬧時,就不會手忙腳亂、心煩意亂了。
接著我們要來談談「解讀」這件事情。其實當我們在「解讀」的時候,在對客觀的事實的判讀之外,我們常常都還會加上自己主觀的意思,這個狀況不只是媽媽,我們所有人在判讀解釋情境的時候,都會這樣子做。
只是,一般情況雖然較複雜,但是也會依照不同的情況及作法,而得到多樣化的回應,並且還有語言可以輔助。但寶寶的狀況就不同了,雖然相對比較單純,可是得到的反應卻變得過於單一:只剩哭哭跟安穩,還沒有任何語言可以協助。在這種情況下,變得比較容易誤判寶寶的實際狀況。因此,就有很多空間夾雜入爸媽自己的主觀情緒,也會讓爸媽自己的心理負擔變得更重了。
而這種夾雜入自己主觀情緒的狀態,我們稱為「投射」。
所謂的投射,是一種自我心理防禦的機制,它會在潛意識中發生。人很容易在無意識當中,為了讓自己的心理狀態好過一些,就不自覺地否認自己無法接受的想法、思緒和情緒等等。那這些否認掉的東西要怎麼辦呢?潛意識就會把這些東西「投射」出去,也就是丟到自己以外的事物上面。
而在這些外界事物當中,最常見的對象就是「人」,也就是除了自己以外的其他人。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很有自信地說,那些負面的、不喜歡的、甚至是厭惡的東西,都不是從自己的身上而來。而我呢,就還是那個美好的我自己。
比如在一開始時的例子中,這位朋友因為想要停餵母乳,卻又不自覺地有了一些負面情緒。所以他在解讀孩子的狀況時,就把自己的負面情緒投射出去,開始認為孩子有感受到他的想法,孩子因此生氣了。這個狀況,就是個很明顯的投射的例子。
這位媽媽的負面情緒當中,除了罪惡感以外,其實還包含了對自己的憤怒,所以才覺得孩子對自己生氣。那麼,這些憤怒的來源是什麼呢?可能的原因有很多,比如:
面對新生兒已經夠辛苦了,如果自己的內心還指責自己,批評自己有多少缺失,那不是太痛苦了嗎?因此,這位媽媽就不自覺地把這些憤怒投射出去,投射在嬰兒的哭聲與動作上了。
當我們了解這個思緒的脈絡之後,就可以開始慢慢練習。透過先反思自己,來學習去分辨現在眼前的狀況,到底是我們作為爸媽的情緒,還是孩子真實的表達。這樣子的練習,可以幫助我們能夠更快覺察自己的狀態,就能用穩定的情緒來陪伴孩子,正確地處理自己與孩子的情況,也帶出情緒穩定的孩子。
延伸閱讀:人在心也要在!強化親子關係的10個習慣
本文章轉載自《OT莉莉 專業治療師團隊》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