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像月亮一樣,照耀我家門窗。聖潔多慈祥,發出愛的光芒......」每到母親節,腦海裡必定出現這首吟唱母親美德的頌歌。
萬一母親不是月亮,是想登陸月球的人呢?
臉書(Facebook)營運長雪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在《挺身而進(Lean In)》中引用了一個故事:五歲小女孩放學回家憂心忡忡告訴媽媽,說她和心儀的男孩都想上太空。媽媽狐疑,這有什麼問題嗎?小女孩擔心的說:「我們一起上太空的話,誰幫我們照顧小孩?」
三十年來,女性在職場的參與度已經大幅提升,形象也更多元。除了為家庭、子女無怨無悔犧牲奉獻的形象外,現代的母親已無法閉眼不看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只不過,追求自我實現的道路,母親們似乎仍然走得很辛苦。
面對家庭照顧,她們的焦慮更甚於上一代。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藍佩嘉曾深度訪談近五十個不同階級的家庭,研究其教養型態。她認為典型有兩種定義,一指理想的、另一指多數的。「雙親、婚生子女、母親全職照顧家庭,被認為是理想的育兒典型。但不論中產階級或勞工階級,雙薪家庭才是多數的典型,」藍佩嘉說。
她發現,不論何種家庭,教養孩子的角色仍不成比例的由母親承擔。中產階級家庭裡,母親對教養的焦慮高於父親,就業婦女甚至更高,「午夜夢迴時,她們會問自己『如果我沒有上班,孩子的狀況會不會好一點?』但是父親就比較不會有這種OS(內心獨白)」藍佩嘉說。
除了育兒以外,不論女性是否就業,在婚姻中,家務仍主要由女性擔任。2012年起,台灣已有一半以上女性投入職場,雖然男性分攤家務的時間已經較過去提升,女性每日花在家務的時間仍幾乎是男性的三倍。
沒有投入職場的婦女,處境更難以翻轉。被全職媽媽生活壓得喘不過氣的作家馬尼尼為坦言:「女人做家事、育兒,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的事,若不喜歡做就是懶惰、怪異。這樣想的男人,沒有考慮她做為一個『人』是否喜歡做家事、帶小孩。」她認為,就算是全職媽媽,也該有自己的時間,這不是自私任性,而是可以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教授利翠珊提醒,許多男性中年晚期之後生活重心才回歸家庭,若年輕時甚少參與家庭、為家人付出,退休後會有很大不適應,男性愈早開始參與家務,對自己的生涯愈有幫助。而母親們也別總是將家中大小事全攬在身上,剝奪了父親參與學習的機會。
心理諮商博士、台北藝術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許皓宜也建議,在追求自我實現的道路上,女性要更認清「自己要什麼?不能忍受的地雷為何?」和家人溝通過程中,媽媽有時難免情緒強度大,但把「親密(愛自己)、激情(愛老公)、承諾(愛小孩)三顆球的比重拿捏好,」媽媽就可以完整「進化」。
能不能有一天,我們在母親節不再只歌頌母親為了家庭、子女犧牲奉獻,父親也應該加入;能不能鼓勵母親有追求自我實現和夢想的權利,不要綁住、困住母親、不要怕母親飛得太高太遠、看了太多美麗風景,因為母親的心原本就緊緊和我們繫在一起。不論社會、家人或伴侶,提供資源與支持,讓媽媽也有許多非典型道路可以選擇,這才是真正愛媽媽的禮物。
延伸閱讀:職業媽媽再忙,晚上也要陪孩子做的事
*本篇文章由【親子天下】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