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4歲的成長暴風期,孩子會對這個世界產生強烈的探索慾望,可能會在探索過程遭受各式各樣的傷害,而「家」正是孩子最常發生事故的地點。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月琴表示,很多父母都以為家是最安全的地方,但在孩子1~4歲這個階段,居家環境的風險其實比戶外來得高。因為幼兒待在家中的時間較長,照顧者只要稍不留神,孩子就可能會受傷。
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企劃宣導處處長許雅荏表示,1、2歲的孩子非常愛玩水,魚缸、澡盆、馬桶、洗衣機等「會出現水的地方」都是可能發生危險的地點。平常一定要將浴室的門關緊、洗衣機和馬桶的蓋子蓋好,才能降低孩子溺斃的風險。
此外,幼兒很容易因為重心不穩而跌倒。孩子進入學步期以後,最好在地板鋪設軟墊、家具邊角貼上防撞條、樓梯口加裝防護柵欄、避免讓孩子靠近樓梯或單獨進入電梯。
Tips.嬰幼兒頭重腳輕,栽進水中無法自救,即使水位很淺也可能會溺斃。
延伸閱讀:12種嬰幼兒居家意外預防法
在孩子1~2歲的階段,身為家長的我們要負起保護責任,隨時陪在孩子身邊讓孩子能夠安全探索周遭環境。2歲以後孩子開始發展口語表達能力,慢慢理解什麼是「規矩」,到了這個階段,就可以開始灌輸孩子安全觀念。
林月琴表示,教孩子安全規範和教洗臉、刷牙等生活常規一樣,要先示範再帶著孩子練習。教的時候要有耐心不斷重複提醒,孩子才記得住。幼兒對故事的理解力與接受度最高,一開始可以先從繪本著手,讓孩子模仿故事中的主人翁,接下來再設定情境讓孩子學習正確做法。例如:「如果有人拿糖果給你吃,應該怎麼做?」
進行安全教育時要說清楚規則及不遵守規則的後果,例如:「在人行道上可以自己走,但走到路口就要停下來牽大人的手。如果在外面亂跑,以後出門就不能自己走。」讓孩子選擇要「自我約束」還是「被大人約束」。
許雅荏提醒,一昧說「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碰」會讓孩子疑惑「為什麼不能這樣做?」一定要具體說明因果關係,例如抓著孩子的手輕觸剪刀說:「這個硬硬尖尖的東西碰到身體會流血喔!」如此孩子才能將「危險行為」與「可能發生的後果」連結。
生活作息不規律的孩子容易頻繁哭鬧,很可能會在鬧脾氣時不小心受傷。平常一定要讓孩子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在固定時間起床、吃飯、玩耍、洗澡、睡覺。此時也可以開始教孩子養成吃飯不玩玩具、不亂丟玩具、不撿食地上物品的好習慣。
只要踏出家門就要牽緊孩子的手,讓孩子養成「牽著大人的手走路」的習慣。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讓孩子保持在視線範圍,避免讓孩子亂跑亂走。
幼兒喜歡攀爬跑跳,無論是否住在高樓層,都要避免讓孩子單獨進入陽台、露臺或靠近外推式窗戶。平常要隨時留意家具擺放的位置,避免讓孩子有機會踩踏爬高。可以根據「托育服務環境安全檢核表」中的項目一一檢視家中危險物品是否放在適當位置。
Tips.外推窗最多只能開45度,一般窗開口不能大於6公分,陽台圍牆高度必須高於120公分。
根據《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51條,家長不可讓6歲以下兒童獨處或由不適當的人代為照顧。無論在什麼地方,都要讓孩子保持在大人的視線範圍。
許雅荏表示,先前曾有家長將孩子獨自留在車中,結果孩子從汽座上滑下來被安全帶勒斃。開車前最好將手機、錢包等隨身物品放在後座,提醒自己「下車時要把孩子一起帶下車」;替孩子洗澡前先將需要的物品準備好、手機放旁邊,避免洗到一半中途離開。
林月琴表示,很多家長出門碰到熟人就開始大聊特聊,以為孩子應該會乖乖待在自己身邊,卻忽略幼兒看到新奇事物會產生追逐的本能,不會管周遭環境是否安全。帶孩子出門一定要隨時注意他的一舉一動,不能讓孩子有機會離開父母身邊。
延伸閱讀:過斑馬線不亂跑、溜滑梯坐著滑...2~3歲必學的13種安全常識
大人這些常見疏忽 都會讓寶貝受傷! *吃完藥把藥袋放桌上 *拜拜或抽菸後把打火機隨手放桌上 *隨手將零錢或用過的電池放桌上 *將沒封口的熱水壺放桌上 *用完電器忘記收電線 *在推車上掛大包小包 *忘記固定推車安全鎖 *在路上碰到熟人大聊特聊、不注意孩子的動向 諮詢/林月琴執行長 整理/編輯部 |
更多精彩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4月號】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諮詢/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月琴
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企劃宣導處處長許雅荏
採訪撰文/戴筠
攝影/PANDORA KIDS PHOTO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02-8773-5501)
梳化/Year Lai
model/余凰瑜、廖士翔(※人物與文章主題無關,照片為情境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