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3歲的孩子,專家教爸媽從三方面先了解孩子,再學會如何照顧。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親子諮詢中心臨床心理師湯佳樺表示,這個發展階段是孩子獨立自主的階段,開始有自主意識,有時會想要透過表達「不要」來測試家長的底線。如果家長跟「不要」鬥氣,就可能會掉入循環。其實孩子也只是想要有獨立自主的機會,像是:孩子可能會表示「不要吃飯」,家長大多會回應「你要吃!」雙方反而可能因為這樣的互動引發彼此的負向情緒,孩子更不願意配合、家長越生氣。這個時候,家長可先試著停下來,問問看孩子:「那你現在想要先吃飯還是先吃菜?」讓孩子覺得自己有選擇的空間,就可能會化解僵局。
跟孩子在互動過程中,很像在跳探戈舞,有時候家長可以退一步,有時候孩子退一步。孩子也會有自己想要的東西,家長或許也可以思考,對於孩子的教養,什麼東西是家長一定要堅持的,但什麼東西或許可以適時的退讓。
延伸閱讀:你家小孩也進入3歲貓狗嫌的叛逆期了嗎?
孩子在這個階段還不太會同理別人,如果家長僅是用「你現在不借他玩玩具,他以後就不會借你」這樣的說法,其實也不能讓孩子理解為什麼要分享玩具。家長或許可以陪孩子一起去討論可以怎麼做,例如:輪流、交換等策略,讓孩子練習從這樣的人際互動經驗中去練習可以怎麼做。從孩子發展階段來看,要做到「分享」本來就不是容易的事情,通常要等到大約3、4歲以後,孩子比較可以去從他人角度思考,因此可先一步一步陪孩子練習,而非要求孩子一定要做到。
延伸閱讀:才不要分給你!做這三件事,讓孩子學會分享
當孩子僅能透過哭鬧來表達自身情緒的時候,建議家長可先從二個面向留意:一、孩子在各領域能力表現(如:語言、認知);二、孩子通常哭鬧時,前因後果可能是什麼。從上述狀況去討論,比較有機會了解發生什麼事情(知不知道為什麼孩子有情緒與有不適切的行為?)
以「孩子在各領域能力表現」來看,2歲的孩子已經可以慢慢講一些簡單句子,但如果孩子還只會用哭的來表達需求,要考慮是否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沒有跟上,或是不知道該怎麼說。
在孩子的「情緒教育」上,可以分成三個層次:情緒覺察、情緒反應、情緒調節。家長可以在孩子出現不論是正向還是負向情緒時,讓孩子留意到他自己可能出現的情緒,例如先去描述「寶寶開心囉!」讓孩子知道「現在的狀態就叫作開心」,他才有機會與有詞彙去練習說。接著,家長可思考孩子有哪些情緒反應是家長可以接受的:用哭的、用動作、用口語(建議家長處理的原則是孩子不傷害自己和他人),讓孩子用雙方可接受的情緒反應表現,並且須符合孩子發展能力,例如:伸手表達、用口語表達。孩子在發展早期,可能會需要家長協助安撫、擁抱等方式讓孩子情緒狀態得以緩和下來;等孩子年紀大一點後,可在孩子情緒平穩時,透過繪本、一起角色扮演練習,讓孩子練習他可以用什麼樣的方式調整自己的情緒。
此外,焦點還是需要回到家長身上,當家長穩定的時候,孩子才能穩定。當家長覺察到自己的狀況不穩的時候,要先休息一下與冷靜,例如:在孩子可以看得到的位置,跟孩子說:「媽媽會陪在你身邊,但媽媽也先休息一下」,之後再處理孩子的狀況。
延伸閱讀:小孩愛亂打人?先分辨3種原因,再採取5種不同處理方式
更多精彩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2020年5月號】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採訪撰文/湯佳珮
諮詢/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親子諮詢中心臨床心理師 湯佳樺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02-87735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