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惠文醫師就提出幾個心理上的防疫小步驟。
首先,你要先問問自己,原本個性是容易焦慮還是神經大條的呢?其實在現在的狀況下,最困難的就是活在兩者中間,也就是有一定的謹慎,又不會讓自己太緊張,這樣的平衡最主要的三大要件是「意志力」、「智慧」、「定力」。
所謂的意志力,也就是第二個重點,你必須審慎規劃外出居家衛生動線與流程,用意志力遵守,不要每天隨心情做事。只要遵守流程,就不用每天擔憂,不會給自己過分的壓力。
而第三個小步驟,便是透過你的智慧與靈性對話。鄧醫師說,我們曾以為科技與文明,可以讓我們全面掌握自己的生活,但在這一波疫情當中,又將人類推回一個原始的起點,也就是明白「生命的脆弱」。在這失控的災難當中,又受到許多新聞和資訊的影響,我們必然會感到無助、緊張與焦慮,而這是過去我們比較少正視的心理狀態,即便此時我們應該要和靈魂內部的脆弱重啟對話,但大部分的人卻容易採取心理上的切割,也就是忽視或否認危機。
很多人都會覺得,反正只要隔離跟檢疫的人通通控制好就好了,那我就照樣過我的日子,又或是常常講「只是出門聚餐哪會這麼容易被傳染啦!」像這樣無法承載太多壓力的人,萬一又沒有做好安全措施,那他們可能就會活在輕忽的極端。於是在這社會可能就會出現「焦慮」與「輕忽」的兩種矛盾極端,進而造成社會的崩潰。於是鄧醫師提醒,無論你是屬於「焦慮」或是「輕忽」的極端心理,現在需要的是彼此協助而非互相抨擊,用更團結的心態去面對這場「戰疫」。
所以,第四個安心防疫的步驟,便是「定力」。就拿世界各國的醫護人員舉例,他們從來沒有在工作崗位上退縮,他們靠的是什麼呢?就是盡力做好安全措施,然後放下恐慌、忠於職責,這就是需要把兩端的思維結合起來,才能穩定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做疫情風暴下的中堅份子。
除了上述四點心理防疫的小步驟,鄧醫師也提供大家幾點日常必須的心理照顧建議:
如果只能獨處或居家管理的時候,不要只是成天等待疫情過去,以為就能恢復正常生活,很容易隨著疫情拉長而出現焦慮憂鬱的情緒,因此建議要發展出替代的滿足。比如,有些人會趁此時紀錄三餐做的菜、整理家裡或者聯繫朋友等等,增強自己的效能與控制感。
上述提到要增強控制感的對象,應該是生活的流程與事物,但不要把這種控制欲放在家人身上。例如以前不管對方看電視、睡覺,現在有時間以後就什麼都要管,可是你在補足失去的控制感時,卻用在家人身上,只會增加衝突,讓需要居家的這段時間變得更不愉快、更難熬,反而適得其反。
團體裡面如果本來就有分裂,也很容易因為外在的壓力,讓大家的分裂變得更明顯。鄧醫師舉例,像是本來就看不對眼的人,如果有一個認為現在要實施在家辦公,另外一邊的人就認為這是沒有工作熱忱,兩邊的分裂可能更厲害。所以越是在這種時刻,越要努力想想辦法維持彼此的連結,體諒與包容不同的人情冷暖,團結對抗疫情。
許多關在家裡檢疫隔離的人,其實是在照顧著整體的安全,所以鄧醫師說:「所有物理上的隔離,是為了讓我們的心不要分開。」多給他們溫暖與關懷,才能產生更大的能量,我們都是同一陣線的夥伴!
這次新冠肺炎的疫情的確讓眾人措手不及,但鄧醫師要提醒大家,別讓病毒透過心理進行更大的破壞,要一起度過這次的難關,一起找到自己生命的力量!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