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12種超讚的親子互動遊戲!學起來不怕孩子喊無聊

寶寶自出生後,每天都在快速的成長,從邁出人生的第一步、牙牙學語後喊出爸爸、媽媽,乃至於開始手持餐具自己吃飯、哼出第一首歌等,這些孩子的「第一次」,您是否都參與其中?孩子少了父母的陪伴,彼此間就難以維持親密感。到底爸媽該如何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互動呢?
12種超讚的親子互動遊戲!學起來不怕孩子喊無聊

 

根據報導,臺灣許多父母在寶寶出生後不滿1歲就送去托嬰中心,甚至發現50%以上的家長每天陪伴孩子的時間都少於30分鐘,由此可知,現在家庭缺乏親子互動的時間,對長遠的親子關係來說,是令人憂心的現象。

彰化基督教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組組長陳宜男表示,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應從「陪伴」開始,這也是兒童教養的第一步,但現今父母因為工作或其他原因,造成沒有時間陪伴孩子,依研究資料顯示,33%以上的家長晚上8點之後才回家,有10%的人甚至9點後才返家,導致40%的孩子與父母共進晚餐的天數低於3天,回到家中的對話僅止於「你吃過飯了嗎?」、「今天在學校有沒有乖?」;又或者平時皆由祖父母照顧,一直到學齡時才帶回父母身邊,於是出現了溝通不良、不了解孩子的情況,親子間產生隔閡感,彷彿祖父母才是孩子的親生父母,久而久之,親子之間的距離漸行漸遠,影響到孩子的情緒發展、人際互動,以及新環境的適應力、學習能力等問題,因此,在0~5歲這個孩子成長的黃金期階段,陪伴孩子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培養親子互動的3大好處

財團法人成長文教基金會董事蔡春美指出,親子關係是每個人一生中最早經驗到的關係,也是人際關係中最重要的環節,假如這層關係發展良好,將成為孩子一生中一連串和他人良好關係的基礎;反之,則對往後人際關係的發展,產生不良的影響。然而,親子關係並非單向的連結,應是雙向互動發展而建立的,即使是剛出生的嬰兒,雖然還不會語言,但已具有接受與反應社會訊息的能力,照顧者也能了解嬰兒一舉一動所代表的意義。如果父母能及時察覺寶寶的需求而給予滿足,寶寶則能越發展出吸引父母的行動,此種相互配合呼應的行為,稱為「親子同步互動現象」。親子互動的理論與人類個體發展、家庭生活有著密切的關聯,親子互動關係越好、越密切,對於孩子的成長及日後發展助益良多。

1、增加學習力

孩子在各階段成長都有發展目標,例如:學坐、學爬、學走,甚至開始會自己吃飯、說話、寫字等等,這些過程如果缺少父母的陪伴,只是讓孩子自己看、自己學,這樣的孩子相較其他人,自我照顧的能力和獨立性會慢了許多;反之,良好的陪伴就會增加孩子的學習效益。

陳宜男組長進一步說明,陪伴並非只是伴隨身邊,而是要培養心與心的交流,以吃飯為例,許多父母覺得餵孩子吃飯就等於陪孩子吃飯,或者以手機哄騙孩子吃飯,這反倒使孩子活在電腦的世界,而自己也只是餵食孩子的機器,養成孩子過度依賴的習慣,間接阻礙孩子自我照顧的能力。陪孩子吃飯應該有互動,像是「媽媽餵你吃一口,你自己吃一口,你也餵媽媽吃一口」,一起做同樣的事情,孩子便會集中於「吃飯」這件事上。

除此,融合孩子的興趣也有幫助於學習力。了解孩子喜歡的玩具、卡通,將它帶入其中,例如:學習數數,大多父母一味認為孩子到達某個年紀,應該要會數「1、2、3」,在強硬教導的情況下,使孩子感覺無聊,甚至排斥,若能結合孩子的喜好,將小汽車、娃娃加入後,數數就變得有趣,得以有效的學習。

2、擁有穩定的情緒

學齡前會有叛逆期,臨床發現有些孩子能快速適應且度過,有些孩子在0~6歲每個階段的叛逆期都很長,久而久之會形成情緒化的個性。不會說話的嬰幼兒會用哭來表達需求,已經會開口說話卻沒有完整表達能力也容易出現哭鬧的情形,此時若家長及時發現給予回饋,孩子的情緒便可受到控制而逐漸穩定。不過,通常家長面對孩子哭鬧,往往都是責罵或不予理會,最後以吵鬧為由去處罰,給予負向的回饋,長久下來就會養成孩子哭鬧的壞習慣。陳宜男組長表示,當孩子在吵鬧時,最好停下手邊工作,蹲下來詢問孩子的需求,也許孩子只是想得到關心,當下解決問題就能遏止負面情緒持續延伸。

多和孩子互動,撥出時間聽孩子講心事,即可了解孩子當下的某個動作、表情及行為背後所代表的意義,觀察孩子在情緒爆發前的細微現象,就能事先安撫,降低情緒失控的狀況。

3、良好的人際關係

蔡春美董事強調,孩子在良好的親子關係中,感受到被愛、被需要、被欣賞、被接受,就奠定與他人間良好適應的基礎。若親子關係不和諧或孩子常被冷淡對待,長大後不易信任他人,進而產生與別人相處困難的情形,不易與他人建立和諧的友誼。親子互動不僅提供家長教育子女的機會,也為孩子提供行動的榜樣,孩子藉由親子互動與父母同化,逐步發展合宜的社會行為及與人合作的態度,對社會人際關係上有莫大助益。

陳宜男組長補充,孩子0~3歲,初期以獨自遊戲為主,逐漸發展出平行遊戲(接觸團體,但仍自己玩自己的)。大概3歲以後開始嘗試融入團體,與團體成員有主動且更深入的互動,因此,在3歲前,父母的角色更顯重要,必須適時介入孩子的世界,孩子就會從自己玩變成和父母互動。另外,也要引導孩子與周邊的大人、小孩互動,例如:拉著孩子的手打招呼、跟鄰居孩子一起玩等,如此一來,到了3歲半後需要與他人一起玩聯合性遊戲,像是語言交談、交換玩具或簡單的合作行為,甚至4、5歲後上幼稚園,會進行合作性遊戲,必須共同組裝一個模型。因此,透過良好的親子互動,可使孩子的人際關係順利發展。

延伸閱讀:擔心寶貝被孤立?3技巧教害羞怕生的孩子克服社交恐懼!

兒童成長發展8階段

兒童成長發展8階段

蔡春美董事指出,親子關係的經營要訣是父母要和孩子有良好的互動,但不同年齡的孩子,其親子互動方式也不同,例如:在孩子2歲以前,不是只給他喝牛奶、換尿布而已,必須時常和孩子講講話,不論他聽不聽得懂,每天至少要抱他、陪他玩;到了3~4歲時,就必須花更多時間與他對話,帶他到附近公園探索大自然,如果孩子有錯誤的行為,不應一味的體罰,則是要讓孩子了解自己哪裡有錯,只要能改過就予以讚美、肯定;當孩子5~6歲時,家長更應以合理的管教方式與其互動。

陳宜男組長認為,親子互動前提應該先了解孩子的社會情緒與語言溝通,才能設計其合適的遊戲型態與互動方式,以下說明提供家長參考。

兒童的社會情緒與語言溝通發展

成長階段

年齡

社會情緒

語言溝通

第1階段

0~3個月

1.會聽、看和回饋別人對他的逗弄

2.3個月會轉向聲源處,用微笑、踢腿或揮手的方式表達開心

3.利用吸拇指或奶嘴的方式安撫自己。

1.6週已能認出家長的聲音

2.8週會用聲音及動作回饋。

3.會注意照顧者的嘴型變化。

4.除了哭,還會發出咿呀呀等各種聲音,也會試圖回饋大人的聲音

第2階段

4~6個月

1.微笑注視和他說話或玩的人

2.對鏡子裡的自己感到興趣

3.能分辨他人的聲音是友善或憤怒,開始會對陌生人產生畏懼

4.對微笑和責備會有不同的反應

1.開始喃喃自語

2.嘗試發出各種不同的聲音

3.發出聲音回饋大人的話

4.對於熟悉的童謠或音樂產生反應。

第3階段

7~12個月

1.會使用一些社交禮儀,例如:揮揮手、kiss bye代表再見

2.喜歡和成人玩一些遊戲,例如:躲貓貓

3.和照顧者間建立情感依附,會把臉靠近大人,主動伸手要抱抱

1.模仿大人簡單言語,如ㄅㄚㄅㄚ,而且有聲量、高低和節奏變化

2.以肢體進行簡單的溝通,例如:用手指物品

3.能理解簡單語彙的意思,例如:ㄋㄟㄋㄟ,也開始會模仿動物叫聲

第4階段

13~18個月

1.表現出對家人、寵物或洋娃娃的喜愛

2.在另一個孩子的旁邊自己玩耍,但還不會和其他孩子玩在一起

3.因為大人答應他的請求而高興,若得不到認同就會感覺悲傷

1.表示想要某樣東西,也會表示謝謝。

2.擁有的詞彙量不多,但有自己的表達方式,讓別人知道他的需求。

3.試著說「媽媽」、「爸爸」,也知道「哥哥」和「姊姊」及家裡寵物的名字

第5階段

19~24個月

1.照鏡子或看照片時,知道鏡子中的人是自己。

2.可以在照片中找出自己、家人和親友

3.玩家家酒遊戲

4.與玩偶對話、玩遊戲

5.開始有韻律感,喜歡跳舞、隨著節奏快樂擺動肢體

1.可以說出20個以上的詞彙,並以簡短的句子跟別人對話

2.能說出簡單身體的部位名稱,例如:手手、腳腳、臉臉等

 

 

第6階段

2~3歲

1.主動與熟悉的成人打招呼或告別

2.用非口語和強烈的方式表達負面情緒,得到慰藉後會很快恢復平靜

3.將一件物件假想做其他物件

1.能將不同語意的單字組合並使用,例如:媽媽抱抱。

2.會回答有關位置、所有權及數量的問話,也會接熟悉的語句及故事。

3.可辨認3~4種顏色及說出顏色名稱;知道多少、長短、高矮的意思

第7階段

3~4歲

1.在沒有成人督導下,與2、3個兒童一起玩耍

2.進行假想活動,當中包括了3~4個合理的情節

3.用語言(或加上行動)去安慰「受傷」或「不開心」的友伴

1.能與他人一問一答的聊天,也可解釋簡單的圖片內容

2.可唱數1~10

3.可指出特定形狀的物品

第8階段

4~5歲

1.會說「請」、「謝謝」

2.參與由成人帶領和組織的集體遊戲時守紀律

3.主動與他人交談

1.能指出相同和相異。

2.會使用「…和…」、「我…然後…」、「靠近...」、「在…旁邊」等複雜句子

3.可按順序排列,指出第一、第二、最後的物品

資料來源:陳宜男組長

延伸閱讀:「模仿嬰幼兒」可以跟他更親近?從現在開始這樣做

12種分齡親子互動遊戲

12種分齡親子互動遊戲

陳宜男組長說,0~2歲的孩子在認知、動作發展上,會有明顯的分水嶺,屬於感覺動作期,遊戲發展以功能性遊戲為主。其中,「0~6個月的嬰兒」本身是被動狀態,但能和父母有基本的互動,以認識自己,可以給予聲光刺激,讓寶寶對外界產生更多的反應;7~12個月的寶寶」開始會出現主動性的動作,同樣需要家長引導,例如:give me five、親一個、抱一下、舉起手打招呼等;1歲後的孩子開始會走路,手的運用也較靈巧,可以將重心擺在口語引導,像是讓孩子跟鄰居打招呼,孩子的手就會主動舉起來;1~2歲的孩子」注重功能性遊戲,可以設計生活互動、社會情緒發展的小遊戲,增加其獨立性,從中教導他們的人際互動與自我照顧。

由於2~4歲的孩子」對空間越來越有概念,適合開始玩建構型遊戲,例如:積木、拼圖、樂高等遊戲。2歲以上的孩子」口語能力會突飛猛進,此時應該增加口語上的交流,從黏土、畫畫或組裝性遊戲等引導孩子發揮想像力,並且替它命名,刺激孩子的口說能力與想像力。4~5歲的孩子」開始對世界充滿想像,適合玩想像型遊戲,例如:角色扮演,拿著掃把玩騎馬打仗的遊戲,此階段的孩子比較不需要實體的玩具,而是運用想像力進行遊戲,除此,讀繪本也非常適合這個年齡層的孩子。

專家依照孩子的各個階段可進行的親子互動方式推薦如下:

1、溫暖的熟面孔

適合年齡:0~3個月。
準備工具:家人的臉。

此遊戲可以幫助寶寶熟悉家人的臉孔,並增進親子關係的親密感。

1.家人可以將臉部緩慢的靠近寶寶(距離不超過30公分),接著發出逗趣的聲音、搖搖頭或展現多變的表情(例如:擠眉弄眼、吐舌頭等)逗寶寶笑。
2.臉部靠近寶寶後,也可以左右規律性的移動,連帶啟蒙寶寶的「追視能力」。

2、認識自己

適合年齡:4~6個月。
準備工具:立鏡一面(大小約可照到寶寶全身)、顏色鮮艷的玩具或聲光玩具。

探索自己身上的各個部位,例如:眼睛、鼻子、手部等,是日後自我認同發展的基礎。

1.父母抱著寶寶照鏡子後,帶著寶寶的手探索、觸摸、認識自己的五官和身體,並且給予語音的連結,像是摸鼻子時,可告訴寶寶:「這是鼻子!」;舉起寶寶的手,然後說:「舉舉手!」,增加寶寶對身體部位和動作的語音聯結與畫面。
2.將寶寶感興趣的玩具投射在鏡中,引導寶寶嘗試拍打鏡中的物品。

延伸閱讀:「抱抱」的力量好強大!不同階段的孩子,這樣擁抱他

 

還有哪10種親子互動遊戲可以跟孩子玩?繼續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