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解決孩子情緒失控的狀況前,先來了解孩子的情緒發展,爸媽就能輕鬆應付孩子突如其來的情緒反應!
面對孩子突如其來的情緒反應,爸媽不需要用威權式的管理,只要加強孩子認識與調節情緒,就能緩解因情緒問題衍伸出來的影響,也能讓孩子整體發展更順利。如果孩子欠缺學習認識各種不同情緒的機會,孩子可能會不知道自己怎麼了,也不懂得如何調解情緒,可能會用很原始的方式來表達情緒,像是遇到挫折就丟玩具或破壞別人的玩具,如此一來同學會對他有不好的印象,導致人際關係變差,老師也容易對孩子有負向印象,影響師生關係。
而這些與人的互動,都會影響孩子怎麼看待自己,自我價值觀會因此而建立,例如:孩子會覺得自己就是個很愛生氣的人,而且別人都不喜歡我,所以會用更強烈的方式來引人注意。因此情緒發展延伸很多問題,包含孩子怎麼看待自己、如何和人互動,甚至如何解決問題,而這些問題的根本之一來自於孩子對情緒的認識、表達、調節是不理想的,而且小時候沒有處理好,年紀越大,影響層面就會越深。
剛出生的寶寶情緒發展尚未成熟,通常只有舒服跟不舒服的分別,像是尿布濕了、肚子餓了會不舒服就會開始哭。2個月左右的寶寶,就可以被逗笑,也會出現社會性微笑。4個月大左右,開始對特定情境產生開心的情緒,像聽到媽媽的聲音會很開心,亦開始學會生氣,隨著孩子越來越成熟,就會更清楚開心、生氣的意思,也會有開心、生氣程度上的差別。
6個月左右寶寶開始會認生、害怕陌生人,如果被不認識的人抱,寶寶會害怕的哭泣。在7個月左右會有一點害羞的情緒,像是被盯著看,會害羞躲一下。7至9個月左右開始發展依附關係,會對特定的照顧者會有比較多情感依賴,開始出現分離焦慮與陌生人焦慮,而這些焦慮情緒在10個月至18個月左右達到巔峰。到了三歲,更複雜的情緒會漸漸地顯現,會體驗各種不同層次的情緒。比如說驕傲、尷尬。
孩子到六歲左右,能理解兩種情緒可以同時存在,比如說我畫得很好被老師稱讚,我會覺得很開心,同時也會覺得很驕傲,整體的情緒的層次會再更高,以前只會覺得我好開心。
延伸閱讀:照顧寶寶別被情緒怪獸牽著走
若想了解孩子的情緒訊息,首先要對孩子的表情、聲音、行為有一定的敏銳度,像是孩子哭了可能代表不同的情緒,是代表肚子餓還是撞到東西,或是假哭。當爸媽了解孩子訊號的含意時,就能更快做出合適的回應,比如說寶寶大哭是因為肚子餓,這時就合理的回應寶寶說,「你肚子餓了對不對,要泡奶給你了。」而有時寶寶假哭是想表達怎麼沒有人來關心我。李思儀心理師建議,要對孩子的各種反應感到好奇,尤其面對還沒有語言能力的孩子,觀察孩子的表情、聲音、動作,就較能掌握孩子透過聲音、表情要告訴你的情緒訊號。
李思儀心理師建議在平時就要教孩子如何調節情緒。像可以在家設「休息區」,若孩子在家玩到有點小生氣,可以告訴他說「你有點生氣,因為玩具好難玩,那我們來休息」,帶孩子到休息區,跟他說有你喜歡的娃娃,你也可以畫畫,示範並引導孩子轉換心情,調節情緒。
如果孩子大哭鬧,爸媽可以怎麼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