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拉肚子居然是得了「冷氣病」,到底該如何讓寶寶恢復元氣呢?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兒科主治醫師賴琬郁表示,所謂的「冷氣病」,中醫理論稱為「中陰暑」,指的是外在的風邪、寒邪、濕邪將暑氣悶在體內的表現。當孩子在外面活動一陣子,返家出現頭痛、食慾變差、活動力下降、腸胃不適(拉肚子或糞便有酸臭味)的症狀,往往是冷氣病在作怪。而冷氣病也可能讓孩子不斷打噴嚏、流鼻水,出現類似風寒感冒的症狀。
當風寒濕邪積在皮膚表面讓體內的熱氣散不出去,最快速的緩解方法就是讓身體趕快流汗幫助熱氣散出,此時可以替孩子洗個溫水澡,或讓孩子喝薑湯、蔥湯,等排汗後再替孩子補充水分,讓悶在體內的熱從尿液或汗液排出。如果孩子的情況仍未改善,可以取15克含梗的紫蘇葉用500cc的熱開水沖泡成「紫蘇飲」,藉由紫蘇疏風解表、醒脾開胃的作用緩解症狀;或者也可以替孩子按摩「風池穴」和「合谷穴」、推拿頭部各部位幫助散熱。
賴琬郁醫師指出,風池穴、合谷穴均有疏風解表的效果,可以幫助身體排出寒邪、風邪,並緩解頭痛、頭暈的症狀。天門、坎宮、太陽穴、耳後高骨等部位經過按壓後可以幫助流汗,解表散熱,讓身體其他部位的氣血循環跟著改善。
延伸閱讀:溫度、水分是關鍵!天熱小心「中暑」、「冷氣病」上身
穴道位置:耳後頭枕骨下,髮際內左右的凹陷處,簡單來說就是脖子後方髮際線左右兩側的的凹陷處。
按摩手法:用拇指和食指指腹輕輕按揉50次,越痛效果越好。如果寶寶因為疼痛而哭鬧,可以先按20次,休息5~10分鐘再繼續按。
【合谷穴】
穴道位置:拇指和食指併攏,虎口隆起的最高點。
按摩手法:用另一手的拇指和食指輕輕固定寶寶的手,再用拇指指腹按揉30~50次。
中陰暑的推拿順序是「開天門」、「推坎宮」、「揉太陽穴」、「揉耳後高骨」─推拿方式是用兩手拇指指腹在兩眉正中間的印堂穴到上方的髮際線來回推拿50次,接著將指腹輕輕掃過兩眉的眉頭到眉尾,來回掃50次,再用指腹輕輕按揉頭部兩側的太陽穴50下,最後以指腹按揉耳朵後方凸出的骨頭(完骨穴)50下。
要避免寶貝在夏天感染冷氣病,外出回家最好先讓寶貝換上乾燥的衣服,不要馬上開冷氣或電風扇讓寶貝對著吹,確定寶貝的身體處於完全乾燥的狀態再使用冷氣或電風扇;開冷氣時應將出風口往上,將溫度控制在26、27度,電風扇不要定點對著身體吹;冷氣濾網須定期清洗,以免孩子吸入冷氣中的灰塵或黴菌引發過敏反應。結束戶外活動最好當場替寶貝把汗擦乾、換一件乾衣服,儘快補充水分,避免讓寶貝吃冰或喝冰涼的飲料。
延伸閱讀:中醫師來解答!如何預防寶寶中暑?
夏天日曬強烈、氣溫蒸騰,上午10點~下午2點最好不要帶孩子從事戶外活動;6個月以下的寶寶體溫調節能力尚未成熟,特別容易中暑,如果天氣太熱,即使在上午10點前或下午2點後,也最好不要出門,如果真要出門,應避免在戶外待超過30分鐘。
外出前可以替孩子戴上帽子、太陽眼鏡,並穿著透氣排汗的衣物;必要時選擇符合寶寶年紀的防曬乳替寶寶擦拭在裸露部位。
身體正熱時喝下冰涼的飲料特別容易中陰暑;咖啡因有促進人體代謝的功能,喝多了含咖啡因的飲品(如綠茶、紅茶),反而更容易中暑。
帶孩子到戶外活動,6個月以下可少量多次補充母奶或配方奶;6個月以上適量充水分。媽咪不妨帶一瓶自製的烏梅飲,烏梅生津止渴,甜度又不會太高,很適合當作小小孩補充水分的飲料。運動飲料含糖量高,最好和開水對半稀釋。
綠豆、冬瓜、黃瓜、絲瓜、扁豆、哈密瓜、蓮霧、西瓜翠衣(西瓜外皮內側白色肉質處)屬性寒涼、含水量高,可以充分解熱並補充體內流失的水分;蓮子、黑豆、蓮藕、山藥、白木耳則有養陰生津的作用。夏天熬一鍋綠豆蓮子湯、綠豆蓮藕湯或綠豆銀耳湯當作小寶貝的消暑點心,再好不過。
夏天消暑 給寶寶喝自製飲料最安心! |
|||
名稱 |
材料 |
作法 |
功效/小提醒 |
紫蘇飲 |
含梗紫蘇葉15g |
將紫蘇葉加入500cc熱開水沖泡,再悶20分鐘即可飲用。 |
紫蘇有疏風解表、行氣寬胸、醒脾開胃的作用;紫蘇梗則可以理氣、止嘔。如果寶貝罹患冷氣病(中陰暑),或在夏天食慾不振,飲用紫蘇飲可有效緩解相關症狀。 |
烏梅飲 |
烏梅3~5枚 |
取烏梅放入鍋中,倒入500cc開水以大火煮滾,再轉小火煮10分鐘即可。 |
烏梅酸甘化陰、生津止渴,與甜滋滋的運動飲料相比,更適合戶外活動時補充。 |
蘭香消暑茶
|
佩蘭5g 藿香5g |
取藥材倒入500cc熱開水沖泡,再悶20分鐘即可飲用。 |
佩蘭與藿香具有消暑化濕的功效,特別適合夏天長時間戶外活動或出現中暑(身體發熱、疲倦、食慾差)徵兆時飲用。 |
小提醒:以上3款飲品適合1~3歲的小小孩服用,服用的份量及次數如下:10公斤以下一次喝50cc、10~20公斤一次喝50~100cc、20~40公斤一次喝100~200cc,每日服用次數以兩次為限。 諮詢/賴琬郁醫師 整理/編輯部 |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採訪撰文/戴筠
諮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兒科主治醫師賴琬郁
攝影/本刊資料庫
穴位圖、推拿圖/賴琬郁醫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