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練習溝通要素四步驟 避免讓關係更惡劣的「悲劇式對話」

我們可以運用一些對話練習的方法,藉此修復過去曾經破裂的關係,找回心中對彼此的愛。雖然需要花時間努力練習,但只要學會了不同的溝通方式,就可以讓關係變得更緊密,更加的幸福美好
練習溝通要素四步驟 避免讓關係更惡劣的「悲劇式對話」

 

不要受慣性思維影響

當媽媽回到家後,走進孩子房間檢查作業時,發現孩子的作業一個字也沒動,乾乾淨淨地躺在桌面上。媽媽看到之後,心裡頭冒出來的第一個想法是:「這孩子又沒寫作業了,這已經不是一次兩次的事了,一定要好好罵罵他,非得讓他改掉這個壞習慣不可!」

 

然而,這些都只是在第一時間的慣性思維而已。

當我們像這樣一昧地認為自己是對的,對方是錯的,那麼對話會變得如何呢?

 

媽媽:你又沒寫作業了吧? 為什麼你從來都不會主動寫作業。(評估判斷)

孩子:我現在才正要開始寫啊!

媽媽:你以為你騙得了我嗎? 我太失望了,你這樣長大後能有什麼出息?(批判)

孩子:……

媽媽:還不快點進房間寫作業! 再不寫,我就不讓你跟朋友去玩了!(強迫、威脅)

孩子:好啦! 知道了啦!

媽媽:你這什麼態度? 自己做錯事還敢大聲? 我本來不想說這些的,你看看人家小俊,每次數學都考一百分,看看你,怎麼跟人家比?(比較)

孩子:為什麼要拿我跟他比? 我也有很多地方比他厲害啊!

媽媽:好啊! 那你說說看你哪裡比他厲害? 小孩子本來就該好好用功念書、乖乖聽媽媽的話,你連這些事都沒做到,還敢說自己厲害(義務化、理所當然化)

孩子:知道了,我現在寫就是了!

媽媽:要是你乖乖把作業寫好,就不用像現在這樣跟媽媽吵架,你別再惹我生氣了,你以為媽媽愛罵你嗎? 如果可以,我一點也不想罵你,真的!(合理化)

 

反射思維的種類:

評估判斷/批判/強迫、威脅/比較/義務化、理所當然化/合理化

練習溝通

對話溝通的目的是用來拉近彼此間的距離,讓關係變得更密切。但卻不知道為何經常弄巧成拙,反而讓關係變得更糟糕,搞到最後總是兩敗俱傷。在和對方溝通時,我們之所以會採用評估判斷、批判、強迫威脅、比較的模式,或是把某種行為變得理所當然、甚至是合理化自己的行為和言語,這些都是因為在展開對話時,我們很自然就會依循腦海中第一時間冒出來的想法來對話。

 

事實上,過去我們所學到的溝通方式都是錯的。所以經常可以看到很多人在溝通時,都無法打從心底說出真正想說的話,言不由衷然後又用批評的方式來攻擊對方。因為從小我們在原生家庭中,聽了太多像這樣的負面言語,耳濡目染下也不由自主地複製了這樣的對話,如果我們無法放下過往這些錯誤的溝通方式,很自然又會把這樣的模式套用在孩子或其他人身上。

 

修復關係的溝通要訣

其實,我們可以運用一些對話練習的方法,藉此修復過去曾經破裂的關係,找回心中對彼此的愛。雖然需要花時間努力練習,但只要學會了不同的溝通方式,就可以讓關係變得更緊密,更加的幸福美好。首先,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先放下心中的焦慮和擔憂,察覺自己目前的狀態和想法,全然地接納包容自己的一切。你必須理解並察覺自己過去是用什麼樣的方式在溝通,這樣的溝通方式是否讓對方受傷,也讓自己受傷了?或許在這個過程中,你會出現自責懊惱的想法,甚至覺得對不起對方,但請都先把它放下吧!在修復關係之前,必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修復自己的心。

練習溝通

當那些反射性的想法又冒出來時,如果能在心裡告訴自己:「那只是我第一時間的想法而已,並非事實。」就能漸漸擺脫慣性思維的框架限制。當我們開始有意識察覺時,就能不受這些想法左右,進而展開良好的對話模式,進而修復關係。你也可以試著採用馬歇爾.盧森堡(Marshall B. Rosenburg)博士所提出的非暴力溝通的對話方法。他所提出的非暴力溝通要素,主要有以下四個步驟:

1.觀察(描述事件,不帶批評)。

2.用心體會自己的感受。

3.找出感受的源頭(需要未被滿足)。

4.提出具體的請求(不是命令)。

 

首先,先秉持著中立的態度,仔細觀察具體的行為事件。接著,察覺自己對這件事有什麼樣的感受?再去探討為何會有這樣的感受?是什麼需求沒有被滿足?最後,再練習試著把自己內心真正的渴望和需求表達出來。

 

從恩雅媽媽的案例來看,她認為女兒的不良飲食習慣,都是娘家媽媽造成的。然而,這只是她腦海中第一時間跳出來的想法,如果她能認知到這點,就可以去思考如何改善狀況,進而提出具體的方法,可能就會出現截然不同的對話。例如,她可以這麼做:

 

回家後看到女兒在客廳看電視,娘家媽媽在一旁餵她吃飯 (觀察)

靜下心聆聽自己內在的聲音,察覺「自己擔心女兒會有不良的飲食習慣」。(感受)

希望娘家媽媽能讓孩子坐在餐桌吃飯,而非邊吃飯邊看電視。(請求)

真誠地和媽媽說出內心真實想法和感受,請媽媽跟孩子說快點吃完晚餐後,就可以看自己想看的節目。如果孩子一開始拒絕不想坐在餐桌上吃飯,除了看電視之外,也可以和孩子商量,讓孩子在吃飯的時候,拿一項自己喜歡的玩具。(具體請求)

 

想要做到這樣,是需要花時間練習的,不可能一蹴可幾。當然在這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一開始很順利,但後來卻失敗的情況。不過,只要我們能夠察覺到慣性思維下跳出來的這些想法,並且學會不受它影響,有心願意持續不斷練習,相信一定會越來越進步的。慢慢來,沒關係,讓我們一起努力學習吧!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文/朴宰蓮

文字提供/《疲憊媽媽的修復練習》采實出版

插畫/日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