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的圓圓最近常做惡夢,半夜驚醒就不敢再繼續睡覺。後來醫生發現,原來是因為一件事情,讓圓圓開始做惡夢……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心智科林秀縵醫師表示,上述案例後來發現原來是因為「爸爸有一天在家裡和孩子看了一部電影,電影中有少數稍微暴力一點的畫面,孩子因此被嚇到,又因自己的幻想而擴大解讀,睡覺時常常夢到有暴力的怪物,因此做惡夢、睡不安穩。」後來醫師藉由陪伴孩子一起玩遊戲與心理治療,才慢慢化解孩子的恐懼,後來比較不會再經常做惡夢。
林秀縵醫師也提醒,有些電影在大人眼中看來稀鬆平常的畫面,孩子也可能被嚇到,即使是普遍級也不能完全掉以輕心,最好仍慎選適合孩子觀賞的電影;建議要和孩子一同觀看,觀察孩子觀看時的反應,適時的說明 ,澄清孩子害怕的事物。
延伸閱讀:用孩子的方式創造惡夢美好結局
林秀縵醫師說明,一般來說,做夢多處在快速動眼期,此階段屬於較淺層的睡眠,容易多夢,也可能比較容易記得夢境內容;其他時間為非快速動眼期,屬於較深度的睡眠,較少做夢,通常也難以記得夢境內容。目前醫學的理解,新生兒的快速動眼期約佔總睡眠的一半,可以猜測新生兒其實就會做夢。
觀察寶寶睡覺時,可以見到有時交感神經較亢奮、呼吸較急促、心跳較快,仔細觀察也可能發現眼皮會動來動去,時而皺眉,時而微笑。當寶寶2~6個月大時,隨著腦部發展,睡眠時快速動眼期的比例開始大幅降低,深度睡眠的比例相對增加。隨著認知發展,約到3歲以上,寶寶才比較有能力說出做夢及夢境內容。
在這之前,由於嬰兒無法以語言表達,所以我們難以得知嬰兒到底做了什麼夢。有些小孩睡覺時會說夢話,通常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不至於影響寶寶的健康。當然隨著語言發展,我們有時可以聽出來夢話內容。
「有可能會記得。」
延伸閱讀:寶寶驚醒原因多,先來搞清楚狀況
那麼,什麼是「夜驚」呢?其實「夜驚」與「做惡夢」不同,根據統計,2歲以前高達34%的寶寶曾經「夜驚」。
「夜驚」的表現為:發生在非快速動眼期、熟睡時,通常是上半夜,約半夜2點以前。寶寶像是同時處在睡眠和清醒的狀態。通常會突然哭鬧不休或尖叫,但眼睛閉著、即便睜開也還沒醒來,意識不清,對聲音語言刺激沒有反應。此情形大多持續30秒~5分鐘,少數甚至可能更久。
至於「做惡夢」,根據統計,3~5歲的孩子,有10%~50%曾說過自己做惡夢。做惡夢時,可能會被嚇醒,通常這是在快速動眼期淺眠時所發生,大多是在下半夜,2點以後發生。(但這樣的兩者區分方式並非絕對,仍可能有例外。)
如前所述,3~5歲的孩子,平均有10%~50%曾說過自己做惡夢。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來說,惡夢內容大多是與「怪物」或「動物」有關,例如:夢到有妖怪、夢到被狗追…等;至於學齡以後的孩子,則較常夢到與自己日常生活有關的夢境內容,通常較與「人」相關,例如:被大人拋棄、被壞人追(自己生命受到威脅)…等。
理論上來說不無可能。當孩子訴說夢境內容時,建議父母多一點耐心,聽一下孩子所講的,澄清現實,並給予安撫。
小嬰兒通常不太會夢遊。根據統計,最容易夢遊的年紀在6~12歲。可能誘發的因素,如睡眠剝奪(睡眠不足)、生理疾病、或服用特殊藥物、睡眠呼吸中止、或患神經精神系統發展的問題,例如自閉症等因素,皆可能增加夢遊的發生。
夜驚可能與大腦尚未發展成熟有關。夜驚的頻率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變少,大約5~7歲大腦發育較成熟後,會比較少夜驚。當寶寶夜驚時,寶寶的意識大多不太清楚,大人不用特別將寶寶叫醒,仍可嘗試輕輕安撫寶寶(雖然安撫也沒有效果)。
通常早上起來,寶寶不會記得,大人也不用特地和寶寶強調「昨晚夜驚」這件事,以免寶寶可能覺得自己被指責了,因而抗拒睡覺。大人其實可以從預防做起,也就是營造良好的睡眠環境與培養良好的睡眠習慣。例如可從「讓寶寶擁有充足睡眠,睡眠環境安靜舒適、留意孩子的身體狀況,發展情形」等預防性做法來降低夜驚的發生率。
如果寶寶從惡夢中驚醒,大人可溫柔地安撫寶寶,比方說:「媽媽在這陪你,沒關係,你安心睡覺吧。」引導寶寶繼續睡覺。也不用開燈,以免打擾寶寶再度入睡。與夜驚的預防方式類似,也要營造優質的睡眠環境與習慣。無論夜驚或惡夢,都是「預防勝於當下的處理」。
建議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例如:讓寶寶白天有充分的活動與規律的小睡,晚上保有充足的睡眠。有時候爸媽太晚下班,寶寶可能會因而太晚才睡覺,可請先下班的那一方先陪伴寶寶,讓孩子享受親子時光,並協助孩子建立睡前的儀式,準備睡覺。
要注意的是睡前不要講恐怖的故事,應說溫馨、放鬆、適合睡覺的床邊故事,讓寶寶可以安心睡覺。睡前也不要與寶寶玩太刺激的遊戲,也不要使用
大人不能嚇唬寶寶
有些爸媽會說:「你不睡覺,大野狼就會來咬你!」但建議不要這樣做,以免寶寶可能會被嚇到拒絕上床,或容易做惡夢,影響睡眠品質。
夜驚或做惡夢,爸媽不用太擔心,大多都是良性現象,少數才是病理性問題所致。可觀察寶寶生理狀況、用藥情形,是否和夜驚相關;或是頻繁發生夜驚或做惡夢(如果頻率比之前多)、或是發現寶寶白天的行為舉止改變、或是寶寶最近常說做了類似情節的惡夢、或是觀察到睡覺時呼吸中止,或疑似發生癲癇的症狀,則建議帶寶寶去看醫生。
有時候反覆的惡夢也可能因現實生活事件、壓力或是一些創傷的經驗相關。若是有機會紀錄孩子睡眠受到驚擾的影像,可以拍下來協助醫師鑑別診斷。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諮詢/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 林秀縵
攝影/Super Cute寶寶‧親子寫真
採訪撰文/湯佳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