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時常生病,難道是免疫力不好的關係嗎?等孩子長大就會改善嗎?讓醫師告訴你!
人體要對抗外來病原體的侵襲,必須仰賴白血球與抗體等免疫系統,以及皮膚與黏膜的屏障(皮膚是人體最大器官,有許多功能,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功能為保護體內器官組織免於受到外在病菌的侵犯)。免疫系統可防禦外界病原體入侵,也可清除已入侵的病原體。免疫系統具有記憶、辨識、對抗與消滅病原體或異常細胞的能力,藉由病原體刺激身體產生抗體以消滅病菌,免疫力可以保護我們免於許多疾病的威脅。
陳東華醫師說明,免疫力又可分為先天與後天。簡單來說,先天免疫力包括白血球、吞噬細胞、補體…等。白血球和吞噬細胞則可吞噬病原體、補體則補足免疫的作用。此外,當胎兒仍在母親的子宮內時,會逐漸獲得一些來自於母體的免疫力,並存於寶寶的體內,屬於非專一性免疫;至於後天免疫力,則是主要藉由接種疫苗或經由辨認外來物所得到,如淋巴球可辨識病原體與製造抗體、並協助其他免疫系統認知及防衛病原體,這種免疫力根據刺激物比較專一。此外,均衡的飲食、充足的睡眠也很重要。另外,生病後人體大多會產生對抗病原體的抗體,當同一種病原體再度入侵身體時,抗體即可聯合白血球將這些病原體消滅。
延伸閱讀:如何判斷0~1歲寶寶這樣做是「正常」或「異常」?兒科醫師來解答!
許多人都以為「免疫力愈強愈好」,其實免疫力不是愈強愈好。免疫力強到一定的程度,能夠抵禦一些病菌即可;但如果免疫力過強,則可能會破壞自身的細胞,可能會產生自體免疫性的疾病,例如:紅斑性狼瘡等,或是可能會過敏。陳東華醫師舉例:「就像一個國家有足夠的士兵,有助於保護國家不受到外來敵人的侵略與威脅;但如果士兵過多,也有可能消耗掉一些資源,或是在某些狀況下,有可能會發生國內動亂,自己攻擊自己。」因為當身體接觸到外來刺激物質,身體會製造出組織胺與抗體,但如果組織胺與抗體太多,重複刺激,皮膚就容易紅腫癢而感到不適,也可能造成鼻塞、鼻涕倒流、氣喘等。
生病了!究竟要不要吃藥?
其實這個問題沒有絕對的答案,有人認為要吃藥,有人則認為不用吃藥。陳東華醫師則認為,如果是感染肺炎或泌尿道感染等,為了避免寶寶感染敗血症,建議給予抗生素治療。或是如果醫師判定寶寶感染了比較嚴重的疾病,則應盡早治療;但如果是程度較不嚴重的感冒,則可考慮先多休息與補充水分、並持續觀察症狀與病程,不一定需要吃藥(未滿6個月的寶寶應從喝奶中攝取水分;6個月以上的寶寶則可少量喝水。1歲以上的寶寶腎臟發育較成熟,可依個別需求來補水)。不過如果藥物能緩解症狀,寶寶感到比較舒服、較能好好休息,其實也仍可根據醫囑吃藥,吃藥與否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但是,即使不想讓寶寶吃藥,生病時建議還是先讓醫師看一下,以利醫師針對病情做出判斷與給予適切的醫囑,以免爸媽誤判情勢。
至於是否藥吃得愈多,抵抗力就會變得愈差?陳東華醫師認為,如果是根據醫囑合理用藥,大致上並不會影響免疫力,短期用藥也不會成癮。
延伸閱讀:辨別小兒常見的6種紅疹
陳東華醫師表示,大致上可以將5歲作為一個約略的分水嶺。年紀小的寶寶,免疫力發展通常尚未成熟,較易生病;5歲以上,免疫力通常比較成熟,較少生病。此外,5歲以下的寶寶大多仍無法自己咳出痰,痰積在體內,嚴重者有可能演變為肺炎或支氣管炎,而且小寶寶也大多不會自己擤鼻涕,病情可能會較嚴重,較常需要看醫生;但5歲以上的孩子,大多可以逐漸學會將部分的痰咳出、也可能學會擤鼻涕,通常會比5歲以下較少看醫生。而且,每一次生病,都有助於體內抗體的形成,隨著年齡增長,體內抗體累積愈來愈多,抵抗力就會愈來愈成熟。這也是5歲以後生病的次數降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