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以色列媽媽吳維寧:「不聽話」才是理解孩子的良機

面對孩子胡鬧、講不聽的情況,總令許多家長很頭痛,「為什麼孩子這麼不聽話?」其實問這句之前,家長應該先捫心自問,是否理解孩子,以及孩子真的懂你們說的話嗎?在以色列育兒的台灣媽媽吳維寧,要來告訴家長們,讓孩子真正「聽話」的撇步。
以色列媽媽吳維寧:「不聽話」才是理解孩子的良機

怎麼讓小孩「聽話」?

在與孩童的互動過程中,如何讓自己的話打入小小腦袋裡,總是讓大人覺得十分困難。而要學習「如何和幼兒對話」,需要先釐清我們對於「聽話」這件事的理解和期待。

在以色列養兒育女並從事幼教業後,常被台灣朋友或長輩問:「以色列小孩有沒有乖?有沒有聽話?」

「有沒有乖很難定義啦,希伯來文並沒有『乖』這個字;但是,有啦,如果好好跟小孩講話,他們通常會聽話;至少有努力在學習聽懂大人講的話!」長輩聽到我這麼說便滿意了,沒有更多的疑問,我也從不多做解釋。

然而,自己家裡有小孩、又很瞭解我的平輩朋友們,可就沒那麼容易打發:「妳說以色列教育是要讓小孩做自己,又說要教會小孩聽話,這兩件事情是矛盾的啊!」

嗯,我知道在這件事上,我一直在玩「文字遊戲」。大家平常使用「聽話」 兩字,跟我所定義的有些差別。

那我所謂的「聽話」是什麼意思?

聽不聽話,和安全感有關

解釋這件事之前,我要先繞開主題,談談小孩安全感的由來(聽不聽話,真的和安全感有關)。

「讓小孩決定所有的事情」、「不給小孩任何限制」、「完全讓他們依自己喜好去做任何事」、「任小孩予取予求」—這樣的教育,能不能養出冒險犯難、有自信、有安全感的孩子?

實務上的結果:不會!

延伸閱讀:搞懂「講不聽」的孩子:4種原因3個階段3項原則

首先,就算大人理念上想給予小孩完全自由,在實作上也不可能實現。大人不能放著兩歲大的孩子自己玩熱水、不可能讓九歲小孩把家裡的車子開出去。如果大人真的放手讓小孩做這些事,這不是給小孩自由,而是怠忽親職!

再者,給予孩子超過他們心智年齡可以負擔的自由和責任,通常小孩的反應不是高興歡喜,反而是退縮害怕,他們沒有判準的能力,容易無所適從。

所以,以色列的幼教界相信,透過「良好的對話與說明」,給予小孩明確而適合身心發展的界限,可以提供小孩很大的安全感—包括 1.大人持續一致的態度、 2.及時確切地回應小孩需求(包括心理與生理需求)、 3.適合小孩的自理能力與作息時間。

小孩在三歲前,對於抽象的道德概念並沒有理解能力,在行為準則上,只能瞭解什麼是「被允許」、什麼是「被禁止」,無法瞭解什麼是「好」、什麼是「壞」。因此,「大人對小孩行為的反應一致性」及「是否以身作則」,絕對會影響小孩對特定行為的理解和反應。例如:父母一天到晚說吃糖不好,甚至用了負面字眼責罵想買糖的孩子,卻在隔天買一包軟糖來獎賞小孩的行為。這會讓小孩無所適從,也更弄不清楚父母的期許。在缺乏安全感的狀況下,容易表現出「不聽話」的行為。

而當小孩太累或身體不舒服時,父母對於常規要求太過嚴格,一樣會造成「不聽話的小孩」。試想,身為大人的我們,偶爾會在身體狀況不好時,先把常規事項丟在一旁(今天人太累了,先去睡覺明早再收衣服);因此,若父母無法察覺孩童的情緒與身體狀況(孩童不見得有能力說明清楚自己的狀況),硬是在孩童狀況不好時要求完成常規,就會出現許多誤解和「不聽話」的狀況。

當然,相反過來,如果幼兒從小開始,就有很明確的常規和生活作息,我們反而會覺得幼兒「好聽話」,這是為什麼呢?

在以色列,從寶寶六個月大開始,托嬰中心就提供明確的作息時間表。寶寶漸漸知道什麼時候要吃、什麼時候該睡、什麼時候可以玩。到了一歲半左右,小孩甚至已經不須幼師叮嚀,學會吃飯前去洗手檯前等老師幫忙洗手、知道下午睡醒吃完點心,父母就會來接他們回家—小孩對生活有預期,且預期總是實現之時,會讓小孩覺得自己對浩大無窮的世界,有一些控制的能力,這會帶給他們自信和安全感,也會較願意配合大人的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