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家庭型式改變,大多數的家長傾向只生1~2個孩子,也因此會更重視孩子的身體健康與飲息習慣,希望能降低罹患慢性病的風險,然而心理健康呢?一項研究發現,孩子所吃的食物也會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社交行為造成影響。
根據全球最大公共衛生期刊之一的BMC Public Health資料顯示,研究人員針對歐洲7000多名2~9歲的兒童,觀察他們是否有遵循兒童飲食指南攝取營養,例如:碳水化合物、蔬果、全穀物的攝取量等,同時他們也研究幸福感的4大指標,包括自尊、父母關係、情緒狀況、同儕狀況。
延伸閱讀:10種適合寶寶吃的健康脂肪食物
經過兩年後的追蹤發現,越按照飲食指南攝取營養的兒童,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越好,像是有良好的自尊心、較少的情緒與同儕問題等;相對的,若是越沒有按照飲食指南攝取營養的兒童,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則越差。
此外,研究也發現,若是孩童有適當攝取足夠的水果和蔬菜,則與父母和同儕的關係會更好;若是沒有攝取過多的脂肪,則較沒有情緒問題。
這證明了什麼呢?研究人員推測,可能某些食物對心理健康有幫助,像是魚肉當中含的omega~3脂肪酸、水果、蔬菜、全穀類中所含的維生素與礦物質等都能影響心理健康,更能改善整體健康狀況,包括睡眠、情緒、骨骼等。
儘管這項研究並無法完全證實飲食與情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但確實能證明孩童的飲食與心理感受有相當程度的關係,研究人員更表示,健康的飲食可以幫助孩子面對生活中的壓力和挑戰,身心狀況良好的兒童更不會積極攝取不健康的食物來獲得滿足。
三高食物包括餅乾、糖果、速食等,長期吃下這些食物除了可能引起肥胖、代謝症候群,還有可能使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脾氣變得暴躁、憂鬱等。
早餐是一天當中重要的能量來源,若是沒有吃早餐,孩子容易精神不濟、情緒不穩,加上若與中餐隔太久,就有可能導致低血糖的狀況,長期下來容易心煩氣躁,嚴重者甚至會有暴力傾向。
延伸閱讀:預防便秘,11種適合寶寶的優質高纖食物
蔬果中含大量的纖維質、維生素與礦物質,若是攝取量不足,不僅會產生便秘、宿便,引起脹氣或腹痛,當孩子身體狀況不佳,就會影響情緒表達,可能會導致焦躁不安。
建議各位爸媽,除了注意孩子的身體健康,也應觀察情緒表現,並且幫助孩子養成正確的飲食習慣,以下為美國針對4~8歲設計的營養指南,可供參考:
全穀物:至少一半的穀物應該是全穀物
水果:每天1~1.5杯
蔬菜:每天1.5杯
魚:每週2份
糖:每天不超過28~32克(7~8茶匙)
參考資料:《Parents》Your Kid's Diet and Her Mental Health Are Connected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