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寶寶超怕生,怎麼辦?原來是「陌生人焦慮」作祟

每個寶寶的氣質與個性大不同,有的害羞內向,有的見人就笑。家有超怕生寶寶,有時連親友的熱情互動也會把他們嚇得嚎啕大哭,讓父母既尷尬又心疼,如何陪伴敏感寶寶度過這段適應期?
寶寶超怕生,怎麼辦?原來是「陌生人焦慮」作祟

 

女兒都是我帶的,現在1歲了,有人來家裡,跟她四目交接就會開始哭,搞得我們很尷尬。」、「寶寶今天去抓週,從頭哭到尾她看到不認識的人看她就大哭」關於寶寶怕生議題,在親子討論版上,總能吸引許多媽咪熱切交流,與其說是經驗分享,更像是吐苦水大會。

陌生人焦慮 年齡反應因人而異

究竟寶寶為何會產生此心理機制,通常是發生在哪一階段,每個寶寶都會有此困擾嗎?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科臨床心理師廖羚雅表示,寶寶開始對陌生人產生焦慮、警戒、不安等情緒反應,在學理上又稱作「陌生人焦慮」(stranger anxiety),發生年齡與階段因人而異,平均約在7到8個月開始,持續時間不一,通常最慢會在2歲前結束,不見得每個寶寶都會經歷此過程。

從生理發展機制來看,新生兒因視覺距離較窄短,上下不超過15度,左右不超過30度,直到1歲以後才慢慢接近成人視野寬度,對顏色和立體感則要到7、8個月以後才會趨於成熟,換言之,此時寶寶才能看清楚主要照顧者的臉孔、表情與動作,開始透過結合主要照顧者的聲音與面容來認得人。

廖羚雅心理師指出,當孩子發展出認得主要照顧者,且較喜歡或依賴主要照顧者勝過陌生他人時,就可能會對陌生人的出現、親近或親暱感到陌生,進而衍生困惑或不舒服感。此外,寶寶本身的氣質若對新奇事物較不容易接受,個性較敏感者,往往也需要多點時間觀察,直到感覺安心後才能夠放下防備。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寶寶會對單一親人展現強烈喜好,例如非常依賴媽咪,但對爸爸則較排拒,或對偶爾才見面的長輩感到陌生緊張;然而,並不是所有寶寶都會出現陌生人焦慮表現,部分寶寶天生較親人、情緒較平穩、喜歡探索且適應力佳,可在短時間內和陌生人打招呼或玩在一起。

正處於陌生人焦慮階段的孩子,表現出的害怕行為反應最常見的是大哭,有些孩子會持續注視著陌生人,呈現安靜愣住狀態,或直接轉頭躲進照顧者懷裡等,廖羚雅心理師提醒:「不見得只有大哭才代表害怕陌生人,每個孩子表現出的情緒強度、持續時間長度都不同,爸媽應仔細觀察。」

延伸閱讀:每天淚眼汪汪、十八相送?寶寶好黏人,怎麼辦?

怕生

避免太熱情 尊重寶寶保持耐心

廖羚雅心理師強調,寶寶出現陌生人焦慮是正常發展階段反應,也是一種社會化表現,爸媽不用過於擔心或強調寶寶的問題,小時候有陌生人焦慮的寶寶,也不見得長大就會是內向害羞的孩子,可能只是較敏銳或敏感,反倒是應把重點放在如何利用環境或機會教育,幫助寶寶逐步走出怕生階段。

首先,面對這階段寶寶時,爸媽要保持耐心,接受寶寶在探索階段的發展表現,有些寶寶可能會非常喜歡且依附主要照顧者,可多給寶寶多一點時間,讓他有機會和陌生人熟悉和建立關係。

舉例來說,1歲寶寶對人的臉孔,已能產出好惡、美醜等反應,有些寶寶看到漂亮姊姊會眉開眼笑,看到滿臉皺紋的老太太往往嚇得嚎啕大哭,爸比媽咪可在適度情況下增加寶寶的視覺刺激,讓寶寶接觸男、女、老、少等親戚,慢慢學會和不同人打交道。

其次,在和陌生人建立熟悉關係過程中,爸媽要盡可能尊重寶寶的感覺,廖羚雅心理師表示:「寶寶感到害怕和緊張都是真實的情緒,不要忽視或責備,要同理、和陪伴寶寶。」面對親友來訪,可事先告知寶寶正處於怕生階段,提醒親友可先遠遠打招呼,再慢慢靠近與熱絡,不要一下子太過熱情,減低寶寶的緊張感。

延伸閱讀:寶寶怕生、好動怎麼辦? 教養專家出招,讓你不再氣噗噗!

怕生

循序漸進法 熟悉者在一旁陪伴

怕生寶寶該如何教養,才能避免徒增孩子壓力,或讓滿腔熱血的親友碰得一鼻子灰?

廖羚雅心理師建議,爸媽可事先向拜訪親友解釋,寶寶很有可能會拒絕他們的熱情懷抱,但絕不是故意的,介紹親友時,可抱著或牽著寶寶,讓孩子在安心情況下,先和對方打招呼、初步認識。爸媽可以先和親友聊天、互動、談笑,讓寶寶感受到家長與對方之間的互動熱切良好,再慢慢帶領孩子與陌生人互動遊戲。父母若有計畫交由親友接手照顧寶寶一段時間,廖羚雅心理師建議:「最好先經過上述暖機過程,甚至提前幾天由家長先帶寶寶與親友相處互動數次,家長可適時退到旁邊看他們互動,之後再試著慢慢抽離,到完全讓親友接手。」透過熟悉者在旁陪伴,循序漸進讓寶寶對協助照顧者產生信任與安全感。

此外,爸媽將寶寶託給親友或保母照顧時,要表現堅定和平靜的語氣和神情,廖羚雅心理師表示:「寶寶會觀察照顧者離去時的反應,若父母越捨不得,表現出難過神情,可能使寶寶也感受到相同情緒,導致更難接受陌生人。」

分離焦慮症 同時期出現易混淆

隨著寶寶在視覺、聽覺、記憶力等認知發展越加成熟,對於人、物品、地點也開始會有熟悉感和依附感受,較害怕陌生人的寶寶若到人多、吵雜或環境複雜的公共場合,雖可增加與陌生人的互動機會,但寶寶的緊張表現機率相對也會提升。

「不需要急著馬上讓寶寶適應,多接觸只是促進適應、增加學習機會,包括學習面對緊張,最重要的是讓寶寶知道,過程中都會有熟悉的照顧者在旁陪伴。」廖羚雅心理師建議,爸媽可試著先離開家裡,到安靜親友家中,慢慢介紹不同親友,等寶寶適應後,再逐漸帶寶寶到人稍多的餐廳或商店、公園等地。

除了陌生人焦慮外,此階段寶寶也會漸漸發展出分離焦慮(Separation-Anxiety-Disorder),因兩者出現時間差不多,加上孩子無法用言語清楚描述,家長容易搞混孩子的情緒反應。

廖羚雅心理師表示,6到7個月的寶寶會先發展出物體恆存概念,換言之,寶寶會透過記憶力、經驗的記取,明白東西看不見不表示不存在,並將此連結到「媽媽離開後並不是不見,她還會再回來,像以前一樣」,才能安心並接受與照顧者分離。

分離焦慮可能在孩子上幼兒園時再次出現,廖羚雅心理師強調,不論是陌生人焦慮或分離焦慮,都是寶寶正常的發展表現,爸媽不需太過擔心或過度解讀,若家長若觀察寶寶處在這階段的時間太長、強度過於強烈、嚴重影響到家庭或學習生活,或寶寶本身有氣質上焦慮情緒問題,才需進一步請相關專業人員進行評估或介入。

延伸閱讀:用3招,幫助孩子度過「分離焦慮」過渡期!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採訪撰文/Angela

企劃編輯/湯佳珮

諮詢/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科臨床心理師 廖羚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