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發燒就要馬上餵退燒藥嗎?注意!新生兒發燒要馬上送醫,大一點的寶寶若出現活動力差、呼吸喘、嗜睡等毒性症狀,或高燒超過3天以上也要趕緊就醫。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新生兒科林鴻志教授表示,2歲以下嬰幼兒發燒的原因包括:
◎感染:發燒多數是感染造成(約佔85%以上),包括常見的鼻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流感、副流感、腸病毒、腺病毒以及細菌感染等。
◎惡性疾病:約佔5~10%,例如:血癌、神經母細胞瘤,威廉氏瘤。
延伸閱讀:0~1歲健檢 17個重點項目一次看懂
◎發炎性疾病:川崎氏症引起(多發生在出生3個月到6歲幼兒)、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
◎不明原因:還有一小部分的發燒是找不到原因的,如中暑、腦出血、腸壞死,而最常見的因素還是感染。
一般肛溫測量達攝氏37.8度以上算是發燒,若寶寶體溫常常接近38度,也可能受到外界影響,例如天氣太熱、衣服穿太多,但若超過38度,就一定是發燒。
臨床觀察發現,現在年輕的家長對孩子發燒較不會有錯誤觀念及作法,但阿公阿嬤還是很怕寶寶發燒,誤以為高燒會把腦袋燒壞,而急著退燒,這是因為很早期還不知有所謂腦炎、腦膜炎,才有這種錯誤認知。除非高燒達到41度以上(也有報告認為到42度),才會影響腦部細胞,阻礙蛋白質代謝,就真的會燒壞腦子。
通常不大可能因發燒燒壞腦子,除非中樞神經受破壞而無法調節體溫,否則到攝氏39、40度,身體會自動調節溫度,出現血管擴張,開始散熱的情形,進而使體溫下降。
有幾種狀況可能造成體溫無法調節而出現高燒,例如熱中暑無法很快的調節體溫;或本身皮膚散熱有問題;還有一種是發生腦出血、中風(嬰幼兒也可能,但極少見),使體溫中樞受到破壞,除非有這些特殊狀況,不然正常人會自己調節體溫,嬰幼兒極少會燒到41度以上,且持續24小時。
寶寶發燒不用急著退燒,但很重要的是,出生1個月以下嬰兒屬高危險群,只要發燒38.5度以上,一定要馬上就醫,住院並抽血檢查,有時前面24小時看不到異常,但短時間白血球和發炎指標可能很快升上來,要特別小心,體溫每上升1度,就會增加細菌感染的機會,所幸細菌感染只要及早發現、及時治療,存活率很高。
出生1~3個月寶寶,家長觀察若發現活動力變差、食慾不好就應該就醫。再大一點,例如3歲的孩子,發燒不見得要立刻就醫,可觀察活動力,假如活動力變差、沒食慾、嘴唇發紺、呼吸急促、嗜睡、手腳冰冷、不停哭鬧,表示出現毒性症狀,就要趕緊看醫生。1個月以上到3歲的孩子,只要一出現毒性症狀,都必須馬上就醫。
發燒時抑制細菌的效果會比較好,因為細菌在攝氏39度較不易繁殖。很多動物實驗或人體觀察發現,除非合併腦炎、腦膜炎,否則同樣感染病毒,有發燒,體溫比較高,要比沒發燒的病人,死亡率來得低。
研究發現,一直退燒有害無益,除非懷疑有併發症,否則不一定要積極退燒,過度退燒反而影響自我防衛機制,尤其流感,一直退燒會使死亡率升高。
發燒好處多於壞處,唯一要注意的是發燒過程吃不好、活動力下降,可能會發生脫水的問題,但除非同時出現嘔吐、腹瀉,或感染腸病毒,因口腔潰瘍疼痛到無法進食,除非是嬰兒,否則單純發燒不易有脫水情形。
發燒不舒服、哭鬧,可先給退燒藥,但家長必須了解,退燒藥無法治療疾病,只是讓孩子比較舒適,例如尿道感染引起發燒,給退燒藥無法治療發炎,腦膜炎或是癌症引起的發燒也一樣,都應該找出原因做正確的治療,退燒藥幫不上任何忙。
有一種例外的狀況,有的孩子發燒38度以上出現抽筋,可採取積極退燒。而如果找出原因確定是腸病毒,泡疹病毒給點退燒藥是會有止痛效果,但最重要還是先診斷找出原因。
除了退燒藥,家長還會使用退熱貼幫發燒的寶寶退燒,退熱貼屬物理性退燒,主要用在頭頸部幫助吸熱,一樣只是讓病人比較舒服,無任何治療效果。此外,小寶寶會排斥吃藥,若使用滴管給退燒藥,要注意過量容易嗆到,建議約5~10C.C.。如果孩子燒退就開始有活力,家長不需擔心,若燒退還是沒活力、嗜睡、一直哭鬧,就要看醫生。
延伸閱讀:寶寶為何會發育遲緩?常見6種小兒神經疾病
照顧發燒的寶寶要注意什麼?寶寶發燒前會發抖,是因體溫中樞受發炎反應物質影響而調高,衣服可穿多一點,高燒時則不要穿太多,以免影響退燒。此外,千萬不能用酒精擦身體,這會使血管擴張,雖暫時散熱,但一下子還是會因血管收縮又高燒起來,即使使用溫水擦拭也不建議,因為真的沒幫助。
孩子發燒一味給退燒藥,通常只是治療心急的家長,而不是寶寶,只要寶寶活動力、食慾、呼吸都正常,真的不要把發燒這件事看得太嚴重。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採訪撰文/林嬪嬙
企劃編輯/湯佳珮
諮詢/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新生兒科主任 林鴻志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
梳化/徐筑芳
model/吳予㬢、劉尚恩(※人物與文章主題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