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情緒教養好重要!「因慰由你」4口訣,養出高EQ寶寶

具備哪些特質,才稱得上是乖寶寶?出現哪些行為,又會被貼上壞寶寶的標籤?許多家長總以孩子的情緒表現來定義寶寶是否好帶養,這樣的觀念對先天氣質不同的寶貝來說,恐怕有些「不公平」。事實上,無論是愛生氣、愛拗或不哭不鬧的孩子,只要父母用對方法,便能順利引導他們學會掌管、認識自我情緒,順利晉升高EQ的行列。
情緒教養好重要!「因慰由你」4口訣,養出高EQ寶寶

 

過去父母總是重視孩子的學業表現大過情緒發展,近年來不少爸媽開始意識到寶寶的情緒與生活表現、穩定度息息相關。然而,相較於表現在認知能力上的智商,情緒智商更是抽象且難以評估,透過專業心理師的建議,帶領父母更有頭緒去理解孩子的先天氣質,摸索適切的教養方式。

認識情緒智商(EQ)

我們經常聽到的智商(IQ),多表現在學業、認知等學習方面,能具體透過一套評估標準,顯現孩子的智商分數;情緒智商(EQ)則屬於軟性技能,多運用於調節情緒表現,並將其應用在日常生活中,達到較佳的環境適應。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臨床心理師洪梅禎指出,IQIntelligence quotient是我們一般所稱的智商,雖然大眾對智商的定義不盡相同,但IQ可以透過標準化的測驗工具來測量,其中的測量項目包括語言與非語言的能力,注意力、理解能力、抽象思考、問題解決能力等經由分數化呈現出智商高低;而EQ(emotional quotient亦稱為Emotional Intelligence)截至目前為止,尚難有一致的定義,有些人認為EQ代表情緒管理的能力、壓力因應的能力,Salovey與Mayer兩位心理學家認為EQ是社會智商的一部分,洪梅禎心理師進一步說明,EQ是一種能監控自己和他人的感覺和情緒、分辨其間的差異,並運用這些訊息引導個人思考和行為的能力。在Daniel Goleman的著作Emotional Intelligence一書中,將EQ定義為「能夠認識自己的情緒與管理情緒、處理負面感受,並且認知他人情緒與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由此可見,EQ所包含的範圍更加抽象且不容易測量出具體的高低數值。

延伸閱讀:家有噴火龍寶寶?其實孩子愛生氣有10個好處!

影響EQ的3個關鍵

許多家長總會抱怨自己的孩子愛生氣、容易哭鬧,這些行為平時在家中,爸媽大多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一旦到人潮眾多的場合,遇到孩子拗脾氣時,無論大人或孩子,都會出現拉不下臉、僵持不下的局面,破壞親子間的親密感。其實造成孩子EQ差的原因有許多,其中有一派說法認為現代孩子食用過多色素與含糖食物,使孩子過動比例增加,但對於這樣的指控,多數人還是持保留態度。洪梅禎心理師強調,行為情緒反應的強烈程度可能與孩子的天生特質與後天學習有關,其實孩子的情緒智商,主要還是會傾向去看他們的氣質、所處生活環境、內外在需求,以及父母提供怎樣的環境和教養方式,才是真正造就孩子情緒表現的關鍵。

Point 1:先天氣質各有所異

大人有人格特質,小孩也有屬於自己的先天氣質,即便是同卵雙胞胎,在氣質上也不會完全相同,有些父母經常會好奇,明明是同父同母的親兄弟、姐妹,怎麼會一動一靜或一溫一急?洪梅禎臨床心理師表示,這些與生俱來的氣質無謂對錯與好壞,有些孩子天生活動量比較高、對環境適應慢、負向情緒較多、具備對環境敏感等特質,這也是為何有些孩子餓了會以哭鬧來索取關注,有些孩子則只是發出撒嬌的聲音。

Point 2:孩子為需求發聲

每一個行為背後都存在原因與目的,寳寳不會無緣無故哭鬧,孩子可能是肚子餓了、尿布濕了、對聲音敏感、光線刺眼等,但因為年紀不同、能力不同,選擇的表達方式也不盡相同。以年紀小的孩子為例,他們尚未學會如何用語言表達,因而藉由哭鬧獲取父母的注意;大一些的孩子雖然語言發展較成熟,卻因為還不太會以言語精確表達自己的感受,因此,仍以最直覺的方式展現不滿,譬如:被弟弟或妹妹搶走玩具、不能買喜歡的玩具、被父母處罰、不想等待等,無論是哭鬧、發脾氣或耍賴倒地,都是孩子想表達此刻的感受有多強烈。

Point 3:環境造成的影響

現代人生活步調快,許多父母只追求解決眼前的問題,當兄弟姊妹或同儕發生爭執時,許多家長會以化解當前紛爭為主要目的,認為衝突、爭執停止,問題就會獲得解決。事實上,若只是一味強迫孩子「分享」、忍讓,不但無法讓紛爭順利化解,還會忽略孩子更多的需求與敏感。因此,孩子的特質會與兒童、父母與環境者間互動的結果有關,家長提供給寳寳的學習環境、如何協助孩子處理挫折與情緒反應皆為重要的課題。洪梅禎心理師更指出:「孩子可能會模仿父母的行為,或是學習成人對挫折的反應,透過一些不恰當的方式表達情緒,變成我們所不樂見的循環模式。」

父母適時引導,提升寶寶EQ

雖然有些寶寶的氣質屬於「磨娘精」,但仍只有少數孩子一出生的情緒狀況就很糟,通常父母都能找到與其安撫互動的方式,除了孩子的性格特質會影響情緒之外,父母對寳寶的期待也會左右與孩子的互動品質。

寶寶個性引發父母教養方式

嬰幼兒的先天氣質會連帶引發父母在照顧時的反應,譬如:情緒不容易被安撫的寶寶,久而久之,父母也會失去耐性。在孩子的先天氣質中,若存在較多負面情緒或情緒不容易恢復,在長期照顧下,父母就會有先入為主的觀念,當孩子出現一點反應,家長的情緒便容易被挑起。舉例而言,當孩子吃飯吃到一定程度,不想繼續吃的時候,家長可能會聯想到「寶寶會開始尖叫,即將想離開位子或發脾氣將飯碗打翻」,如此一來,父母只要發現孩子飢餓的感覺不再那麼強烈,就會開始感到焦慮或擔心。

延伸閱讀:生氣、開心、會忌妒,寶寶EQ這樣發展!解決孩子情緒失控!四步驟搞定不哭鬧

高EQ寶寶的養成秘訣

孩子的氣質與個性養成是兒童、父母與環境三者間互動的結果,大部分的研究中也顯示,孩子的行為是可以透過後天教養而有所改變,不同的教養方式會塑造不同能力,十足考驗父母的功力。洪梅禎心理師提到,孩子會模仿、學習不同行為帶來的不同結果,例如:當孩子看見弟弟、妹妹哭了,父母會即刻前往安撫,為了得到相同的結果,孩子就會模仿類似的手段,以達到目的。

然而,IQ類的認知能力很容易練習、引導,EQ的培養方式卻太抽象,家長通常不知從何下手,洪梅禎心理師提出以下幾點,幫助父母進一步認識高EQ寶寶的養成祕訣。

1.修改成人模式

父母有機會以後天的養育來決定兒童成功的可能性,幼兒所處的環境與接觸的成人是他們模仿學習的對象,譬如:爸媽吵架時,經常以衝突性高的對話方式,小朋友也會自然學到。

2.延宕孩子獲得滿足

現代父母非常忙碌,不僅要照顧孩子,還得兼顧家庭、事業與人際,同時還需保有一些屬於個人的時間、空間,在忙碌的狀態下,父母不一定有足夠時間仔細處理和評估孩子的需求,時常產生一種情形就是立刻滿足孩子需求,使孩子不哭鬧,若孩子總是被立即滿足需求,便不容易學會等待、輪流、忍耐、控制衝動。

3.堅持父母原則

聰明的孩子知道只要在父母或阿公、阿嬤面前哭鬧,就可以達到目的,即使生氣、推打也不會被處罰,儘管家中的大人可以包容孩子這些行為,但孩子一旦進入學校、團體生活中,這些方法都不管用。若孩子持續使用這些不良方式,可能會影響人際關係、情緒適應與學習。

4.避免無效打罵

每個孩子都會有情緒行為失控的時候,父母需要冷靜一些,而不是跟著孩子一起失控,有時候孩子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如此生氣,洪梅禎臨床心理師提醒:「如果嚴格的打罵處罰有效,孩子只是學會如何逃避懲罰,同時也學會打罵來使對方畏懼害怕,未來就可能用同樣方式對待他人。」

延伸閱讀:反覆對孩子生氣大吼,竟會改變他的大腦結構!

教養掌握「因慰由你」口訣

我們經常提到「教養」二字,所謂教養,即是包含教導與養育,兩者相較之下,養育比較容易進行,教養卻相對更複雜,尤其帶領孩子認識、掌握自己的情緒,更是漫長且辛苦的道路。洪梅禎臨床心理師分享「因慰由你」四字口訣,讓親子遇到情緒教養問題時,能找到更有效、立即的處理方式。

1.事件原「因」

當孩子鬧脾氣時,父母可以詢問事件背後的原因,理解幼兒之所以生氣、哭鬧、丟東西等行為。詢問事件原因是為了讓孩子能有表達的機會,有時候大人關注的重點與孩子不一定相同;對於比較幼小、語言表達能力不佳的孩子,家長需要試著替孩子說出原因,例如:以簡單的詞彙向孩子確認「哥哥把你的玩具拿走了嗎?」、「你還想要爸爸抱抱?」說出事件原因的同時,孩子也會將因事件引起的情緒一起表達出來,父母就能更同理小孩的情緒感受。

2.安「慰」同理

同理孩子的情緒感受是很重要的環節,不論是較年幼的寶寶或大一些的孩子,甚至是成人,當自己的感受被理解後,情緒也會變得較穩定。常見到孩子被同理感受後,將原本尖叫、大哭的行為平靜下來,當怒不可遏的孩子願意停下來聽你說話,代表孩子知道他的感受和需求被爸媽看到。

3.孩子這麼做的理「由」

孩子的行為與情緒是互相連接,當孩子情緒平靜下來後,父母可以試著詢問孩子剛才行為的理由,幫助他們建立連結。例如:因為哥哥把你的玩具拿走讓你很生氣,你就把玩具丟掉嗎?孩子可能會說:「對,丟掉不要給哥哥玩!」此時家長可以回應:「因為太生氣,所以你要讓大家都不要玩,可是玩具也好可憐,被你丟掉,那我們有沒有其他的方法?」藉此引導孩子思考其他的替代方法。

4.「你」下一次可以不一樣

當家長與孩子一同討論替代激烈行為的新方法時,就是在教導孩子問題解決技巧,不僅讓孩子知道他的情緒感受被父母看到,父母同時也協助孩子將情緒感受與行為結果連結起來,此時孩子也能學習到生氣、憤怒、忌妒、羨慕等感受。洪梅禎心理師強調,「只有在認識自己的情緒後才能掌握自己的情緒,認識自己的行為後果也更能知道自己還能學習其他的解決方法。」

延伸閱讀:生氣、開心、會忌妒,寶寶EQ這樣發展!解決孩子情緒失控,4步驟搞定

情緒教養,拒絕負作用力

在令人頭疼的管教課題上,許多父母都會採取立即有效的方式,無論是強勢的教養或溺愛、順從,都可能讓原先想要孩子快樂成長的美意發展出負作用力,因此,爸媽在教導孩子的過程中,更應留意自省與教導方式,才讓順利找出一套讓親子都能接受且適合彼此的好方法。

先行自我認識

教養的方式有許多種,包含開明權威型、寬鬆放任型、專制權威型等,每個家長的風格都不同,既然孩子有自己的氣質,家長也有自己的個性,若父母、子女的個性契合、生活步調相同,家長會覺得照顧上比較輕鬆。但偏偏許多慢郎中的孩子配上急驚風的父母,即使家長急跺腳,孩子還是搞不懂父母生氣的原因,兩者性格間的摩擦與適應是親子都需要學習的課題,聰明的家長應該想辦法讓彼此間的差距縮小。

家長要先認識自己的性格、教養態度,有哪些是一定堅持的原則與底線,如此孩子才能從中學到規則,洪梅禎心理師提醒,比起凡事遵循規則,親子間保有適度的彈性與良好的溝通,才能讓彼此都有一些緩衝空間;比起行為結果的處理,理解孩子行為反應背後的原因更為重要,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孩子是懼怕家長的眼神。

 善用遊戲練習EQ反應 

情緒是人類的自然反應,沒有對錯之分。然而,年紀小的孩子不容易控制與調適自己的情緒反應,常因為情緒而引發的行為後果被評價,父母可以透過一些較輕鬆的方式讓孩子練習,洪梅禎心理師解釋:「孩子可以從認識自己的情緒開始進行,生活會是親子最好的老師。」

善用遊戲

遊戲有輸有贏,贏的時候開心,輸的時候可以練習挫折忍受度,輪流等待類型的遊戲更能提升孩子的等待、衝動行為控制能力,建議家長偶爾放水或操控遊戲輸贏走向,讓孩子體驗其中不同的樂趣。

身教重於言教

洪梅禎臨床心理師說:「我時常提醒家長思考,幼兒的言行舉止是否跟家中的某位成員有些相似?通常家長很快能發現彼此間的關連。兒童從環境中學習模仿成長,家長的示範成了很重要的角色。」適時引導、協助孩子用恰當的方式表達情緒,例如:告訴孩子我很生氣時,可以走開靜一靜、用畫圖或玩玩具的方式發洩;氣到很想打人時,可以捶棉被,而不是破壞家具或出手傷人。

觀察

父母可以舉身邊或繪本故事中的例子詢問孩子「主角為什麼會覺得難過、生氣?如果換成是你會怎麼做?」當孩子越認識自己的情緒感受,也越能掌控它,更重要的是身為父母應懂得容許孩子有犯錯的機會、幫助孩子將行為與情緒間的關係連結起來,才能在輕鬆的態度下,幫助孩子進行優質的情緒教養功課。

為什麼要在乎孩子的EQ

通常高EQ的人除了有較好的社交能力與人際關係、學業成就可能較佳之外,成人時期對工作的滿意度也會比較高。當孩子對自己的情緒搞不定,常常會連帶影響人際互動、學習表現,試想一個時常暴走的孩子,稍有挫折就反應激烈而放棄學習,與其他孩子遊戲時容易發生衝突,不易由生活中獲得正向的人際經驗,若環境中缺乏有耐心的照顧者來協助引導孩子認識、學習處理情緒感受,小孩就會像一個跳跳球般情緒起伏不定,在無法靜下來的情形下,很難期待孩子會有良好的學習與發展。

延伸閱讀:一不高興就躺地上… 3歲前,用2種態度搞定孩子!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採訪撰文/許家寧

諮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臨床心理師洪梅禎

模特兒/漂亮媽咪孟潔、活潑弟弟一鳴

梳化/蔡琇惠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