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覺能力可說是人類與外界的溝通管道,對於語言、智力發展與知識都十分重要。基本上,聽覺能力與語言發展密不可分,若只是觀察寶貝對聲音的反應,無法正確診斷出聽力是否有問題,必須透過新生兒聽力篩檢來檢測,若是沒通過,應立即接受進一步的聽力確診檢查;若是通過,代表寶寶目前聽力狀況沒問題,但未來仍可能因為後天疾病或受傷而有狀況,因此,家長最好持續觀察孩子各成長階段的聽力與語言發展。
臺北榮民總醫院耳鼻喉頭頸部主任蕭安穗進一步解釋,聽力是語言發展的開端,對學習、社會適應都扮演著重要角色,孩子必須先聽得懂,才能學會說話,尤其是嬰幼兒聽語發展的黃金階段是在3歲之前,又以前6個月最為重要。剛出生的嬰兒,耳朵雖然已經發育完全,但大腦聽覺中樞神經是靠出生後不斷受到外在環境聲響的刺激,才能發育完全。
父母應常常與寶貝對話,促進孩子的聽力和語言發展。換言之,若父母沒有常常與寶貝對話,即使出生時,孩子的聽覺能力沒有問題,仍可能因為沒有接收任何語言或聲響的刺激,導致語言或社交技巧上呈現遲緩症狀,影響未來的身心靈發展,甚至造成永久性聽覺中樞神經發展異常。
蕭安穗主任表示,寶貝的耳朵發育可追溯到懷孕初期,耳朵約在第7週開始成形,第18週便能聽見媽咪身體內消化食物的聲音及外界音樂和大人說話聲,故父母可在5個月後開始進行胎教。
事實上,孩子的聽覺能力在出生前就已經決定,若出問題大致上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先天性基因與感染問題,另一種是後天性炎症反應。先天性基因與感染問題包括懷孕期間受到病毒或藥物感染,常見病毒如德國麻疹、腮腺炎、梅毒、原蟲、巨細胞病毒、疱疹等,都可能導致聽力問題或耳朵畸形;後天性炎症反應則包括上呼吸道感染所引起的急性中耳炎、慢性中耳炎。
通常先天性聽力問題,可在寶寶出生時做新生兒聽力篩檢被檢測出來。國民健康署公布,自101年3月15日(含)以後出生、本國籍未滿3個月的新生兒,均可獲得新生兒聽力篩檢補助。所謂新生兒聽力篩檢,是指出生後24~60小時內的新生兒於國民健康署合約的醫療院所做聽力初篩,若初篩未通過,應在出院前36~60小時內進行複篩或滿月前再做複篩。
新生兒聽力篩檢方式是利用自動聽性腦幹反應儀(automated ABR,aABR)檢測,準確率高達90%。聽力篩檢執行人員會在寶寶出生後24~60小時內為寶寶進行聽力篩檢,讓寶寶戴上裝有儀器的耳機,並將三個連接儀器的感應貼片貼在頭皮上,經由耳機放出滴答聲音,再由感應貼片接收寶寶對聲音的聽覺波反應,約2~10分鐘即可完成。此項檢查為非侵入性,爸媽不必擔心寶寶會受到傷害或感到不舒服,篩檢結果在當天就能得知。
若寶寶未通過聽力篩檢,會進一步安排診斷式聽力檢查,確認聽損種類與程度,並依據個別情況,配戴助聽器或人工電子耳,搭配早期聽能療育。一般來說,6個月大的小嬰兒就可配戴助聽器,最晚不要超過1歲,越早配戴越能促進語言和智力發展。然而,若寶寶通過聽力篩檢,代表目前的聽力狀況在正常範圍內,卻不代表日後沒有問題,因此,家長必須持續觀察寶貝各成長階段的聽力和語言發展,而家長也可以在家為孩子進行簡易居家聽力語言行為發展評量(表格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