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透過嘴巴認識世界的年紀

2歲以前的寶寶有所謂的口慾期,也就是說拿到東西就放到嘴巴裡咬,是這個年紀寶寶的正常行為。然而,放縱寶寶任意亂咬和老是制止他咬東西,過與不及都不恰當喔!
透過嘴巴認識世界的年紀

口腔期寶寶咬不停!

PART 1、進入寶寶的口腔期

口腔期源自弗洛伊德的發展理論,當提到嬰幼兒的人格發展,尤其是性別認同的時候就會提到弗洛伊德的性意識發展理論。
性意識發展理論有五個發展階段:口腔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生殖期。口腔期(又稱口慾期)是弗洛伊德的性意識發展理論中在嬰兒期的第一個階段,而口腔期的階段可能會持續到寶寶2、3歲的時候,所以口腔期是從嬰兒2個月之後一直到2、3歲這段時間。

 

口腔期特徵

1.口腔期就是口腔的感覺特別強烈的階段,寶寶喜歡把東西往嘴巴裡面放、常流口水、或是從吸吮吞嚥、用嘴巴咬東西來得到一些快感。

2.口腔期的階段跟寶寶長牙齒的階段(大概6個月之後開始長牙,最晚在1歲之前會長出第一顆牙)是相配合的。

3.寶寶在長牙的時候其實不會有不舒服的情況,但是因為長牙齒的階段跟口腔期相重疊,所以大家就會認為寶寶在長牙而需要磨牙、一直要咬東西、牙齦會不舒服。事實上,寶寶長牙的過程中牙齦會有一些浮腫,可是並不會讓寶寶覺得痛或是不舒服。

 

滿足寶寶口腔期有重點!

1.親餵母奶的媽咪

建議如果寶寶想喝母奶的話就讓寶寶喝,早期可依照寶寶的需求給予滿足,但是需要看一下孩子是真的在喝奶還是只是在含乳頭。若要使用安撫奶嘴來滿足寶寶的口腔期,要考量小寶寶將來是否容易戒掉除。畢竟媽媽的乳房需要媽媽脫衣服孩子才能使用,到了某個年齡之後是比較容易戒除的。但是安撫奶嘴可能比較不容易戒掉,有些寶寶吸習慣了,一拿掉就哭,就會有戒除的問題。

2.不同的滿足方式

如果寶寶在喝奶的部分有滿足的話,建議可降低奶嘴的使用。在口腔期的滿足上,除了口慾的安撫,心理上的情緒安撫也是很重要的。除了使用安撫奶嘴來滿足寶寶,也可以從其他方面著手,譬如多跟寶寶互動、多跟寶寶有肌膚的接觸、或者陪寶寶玩、帶寶寶兜風,或是讓寶寶吸吮母乳、使用固齒器、可放在嘴巴裡咬的東西來代替,這些也是安撫、滿足的方法。


安撫奶嘴行不行?

有些家長會疑惑到底要不要給小朋友用安撫奶嘴,怕「越吸奶嘴越依賴」或是「越抱越難帶」。以發展理論來看,如果寶寶有需要,適度的給寶寶安撫奶嘴是合理的。有些家長顧慮若是完全滿足寶寶,寶寶一直黏著媽咪怎麼辦,其實以心理學家的立場而言,適當的滿足反而會讓寶寶將來更獨立,而口腔期不被滿足的孩子將來個性反而可能過於依賴。


乳頭混淆的困擾

純母乳寶寶如果吸過奶嘴之後,可能就不喜歡媽咪的乳房,會出現乳頭混淆的問題,讓媽咪的母乳哺育不容易成功。所以在新生兒階段或嬰幼兒的早期,也就是嬰兒前4個月純喝母奶的階段,專家確實不太建議使用安撫奶嘴,怕寶寶用了之後就不想吸媽媽的乳頭了。如果媽媽需要上班,或是將母乳擠出來瓶餵,這部分乳頭混淆的疑慮就不在話下。所以奶嘴的好處就是滿足口腔期,壞處就是以後不好戒還有乳頭混淆的問題。

 

PART 2、過與不及的教養行為

從教養及人格發展的理論來看,專家認為在這個階段口腔得到快感和滿足,對於將來的人格發展是具正面效果的。如果什麼東西都不讓寶寶放在嘴巴裡,就等於抑制了他這個階段的發展行為,口腔無法順利得到滿足,寶寶以後人格可能會比較悲觀、退縮、害怕或依賴別人。因此,當寶寶出現口腔期特有的行為時,可以順著他、讓他得到滿足。

 

不當的口腔期行為

寶寶亂咬人!

口腔期的寶寶有時候會出現咬人的情況,這絕對是需要制止的,雖然出現這些行為是為了滿足口慾,但是應該要讓寶寶知道,這麼作是不對的行為。制止或是不讓它發生的方式並不是去抑制寶寶口腔期的行為,更不是用逞罰或是強硬的方式制止。正確的方法是要轉移寶寶的注意力、用其他能滿足口慾需求或是心理需求的方法改變寶寶的行為。家長可以多花時間陪寶寶,多跟寶寶說說話,多抱抱他等。如果寶寶依然很想要咬東西,可以用一些玩具或是固齒器、不會養成依賴的東西來代替。

寶寶愛咬手指!

馬偕醫院彭純芝醫師表示,口腔期最不好的滿足方式就是使用手指,手指很方便,它就在小寶寶的手上,寶寶隨時可以放進嘴巴裡,所以往後就更難戒除。而手指長期泡在濕潤的口水當中,皮膚容易會有濕疹、皮膚的損傷。當寶寶一把手指放進嘴裡,家長就要把寶寶的手拉出來,但是拉出來並不是就放在那邊什麼也沒做。手拉出來以後就跟寶寶玩,教寶寶拍拍手、舉舉手,讓寶寶的手忙到沒時間放進嘴巴裡,轉移寶寶的注意力。

 

提供適當固齒器和健牙餅

小寶寶的口腔期和開始長牙齒的階段是重疊的,有些人會覺得讓孩子咬固齒器會讓牙齒長得更堅固、更好,其實並不然,它只是滿足了寶寶想要咬東西的口慾。選購上要注意材質、合乎規範、不要有尖銳處、不會有小零件掉下來或是掉漆、質地軟硬程度適當即可。

口腔期還有副食品添加、口腔咀嚼能力的考量。當寶寶6個月大以後,建議要嘗試一些牛奶以外的食物,澱粉類是副食品添加的第一個考量,一開始先用糊狀的,再慢慢讓寶寶練習接受固體的食物,並練習咀嚼的能力。所以嬰兒專用的米餅在副食品添加的過程當中和養成口腔的咀嚼能力是可以去嘗試的,這是寶寶階段性需要的口腔訓練。如果在1歲之前都沒有獲取牛奶以外的食物的話,對寶寶口腔的能力發展是會有不良影響的,咀嚼能力和吞嚥能力會出現口腔不適應的現象。

 

PART 3、口腔期安全與衛生

口腔期寶寶對許多事物充滿好奇心,拿在手中的小東西只要吃得下、覺得有趣,都可能吞下肚!為了確保寶寶的安全,應該謹慎篩選寶寶的玩具,更應將家中的小東西及藥、食品妥善收好。多一分小心,少一分擔心。

萬一寶寶不小心將異物吞入而造成呼吸道阻塞,以下幾個處理原則和急救方法請家長牢記。不過隨時注意寶寶的安全、把握居家物品擺放的原則,才是減少意外發生的不二法門!

 

Point 1. 安全注意好,平安一把罩

˙玩具把關

家長要注意給寶寶咬的東西的材質,是否有不適合的化學物質、是否會有中毒的問題、有沒有小零件易導致異物吸入的問題、有沒有病菌汙染的可能性、是否有可能導致外傷意外,因為這個階段的小寶寶很多東西都會放嘴巴,所以在玩具的選擇上要嚴加把關。

˙家中置物

當寶寶已經開始會爬、會扶著東西站了,或是開始會走路,在放置物品的高度上就要特別注意。有些小零件、不宜放進嘴巴裡的東西、尖銳物品、容易造成燒燙傷的物品,就應該要放到小朋友無法拿取到的地方,並且避免使用桌巾,以免寶寶拉扯桌巾造成燒燙傷或砸傷。

彭純芝醫師特別提醒,整體的環境安全需要特別注意的就是藥品不要隨便亂放,寶寶有可能誤食成人服用的藥物。寶寶在玩的過程當中,也許不小心轉一轉、敲一敲就把罐子打開了、或是蓋子鬆脫了,寶寶就把掉出來的藥丸吃進嘴巴、或是塞到鼻子、耳朵裡。

˙手足陪伴

陪伴寶寶一起遊戲的小哥哥小姐姐,在認知上還沒有像大人一樣成熟,可能會不經意的做出一些危險的舉動,例如把棒棒糖給寶寶吃,容易造成寶寶誤吞。所以口腔期階段的寶寶不只是在我們提供給他們的玩具上面要多加留意,還包括生活環境周遭物品的擺放、置物架是否有固定牢固、小兄姐的陪伴。

 

Point 2. 異物哽塞時的處理原則

預防異物哽塞

寶寶4歲之前最好不要吃硬顆粒的食物、小糖果,另外要注意的是,家長在熬煮稀飯時,若有使用大骨、魚骨等材料熬製的話,要注意稀飯裡面有沒有殘留的碎骨頭,以避免寶寶誤食之後卡在食道裡,卻不知道如何表達,造成食道、喉嚨發炎。

˙急救處理

1.部分哽塞:小朋友哽塞之後,若意識是清醒的、能自行咳嗽(表示有氣體交換)、呼吸困難或有喘息聲,但是唇色尚可接受,可鼓勵小朋友咳嗽或打開呼吸道,並密切注意有無呼吸困難發生,儘速送醫。而對於年紀比較小的寶寶也應當馬上送醫。

2.完全哽塞:小朋友哽塞後不能出聲、不能咳嗽,只是用手握住喉嚨,頸部和臉部肌肉緊繃,呼吸時用很大的肌肉力量、鼻孔外張、臉色發紫、意識不清,這時就應該呼叫求援,並立即使用哈姆力克法緊急處理。

3.哈姆力克法:1歲以下的寶寶咳嗽能力比較弱,如果寶寶異物哽塞後還有反射能力、活動能力、唇色不是太差,建議直接送醫。適用在嬰幼兒標準的哈姆力克法是將寶寶全身趴在家長的大腿上、頭朝下,背拍5下讓異物容易掉出來,再翻過來拍胸骨劍凸處5下。

4.口中異物排除:當嘴巴裡有看到異物出現的時候才能去挖除異物,不可在還沒看到異物在哪裡的情況下就任意深入喉嚨中撈取,反而會會使異物掉得更深、更不容易取出。所以口腔中的異物要取出要用目視的方法,有看到東西才能去取出。

 

彭純芝
現職:馬偕紀念醫院台北院區 兒童重症醫學科主任
學歷:台北醫學院 醫學系
經歷:馬偕紀念醫院新竹分院小兒科主任、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採訪撰文/林佳儀
編輯指導/江睿毓
諮詢/馬偕紀念醫院台北院區 兒童重症醫學科主任 彭純芝醫師
演出/
拍攝/陳俊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