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是由下往上發育,最下方的區塊先成熟,再慢慢往上發展,就像蓋房子,先打好地基再慢慢往上蓋。
大腦最下層稱為「腦幹」,掌控基本生存功能的區塊,像是呼吸、心跳等等;人類一出生腦幹就完全成熟,能夠掌控基本生存本能。腦幹上方是「邊緣系統」,包含杏仁核和海馬迴,用來處理情緒,因此又稱為「情緒腦」也就是「下層腦」。嬰幼兒的情緒腦已經開始運作,能夠感受到危險、威脅、害怕等等情緒。大腦最上層則是「皮質區」,又稱為「理智腦」,也就是「上層腦」,負責我們希望孩子能夠學會的事情,像是做決策、思考、計畫、情緒調節等等。
然而,孩子的大腦就像施工中的房子,正由下往上慢慢蓋。位於下層的腦幹和情緒腦已經蓋完,可以完全發揮作用,最上層的思考腦卻還沒蓋好,在成長過程中會慢慢成熟,大腦前額葉甚至要到25歲才能夠完全成熟。
延伸閱讀:教養方式幫助孩子「大腦開發」,決定他成為什麼樣的人!
聽到「管教」兩個字時,你會想到什麼?很多父母會回答:「懲罰,這樣孩子才會學乖。」做兒童諮商時,我經常觀察父母如何管教孩子。某次在個案家中,我正和媽媽談話,5歲的女孩和妹妹在客廳玩積木。過沒多久,小女孩開始用力丟積木、製造很大的聲音。
媽媽轉過頭對女兒說:「不要再丟積木了。」但是小女孩還是繼續丟,而且越來越大聲,媽媽越來越生氣,接著她站起來對小女孩大吼:「不是叫妳不要再丟了嗎?怎麼講不聽?不准玩了,去房間裡待5分鐘。」小女孩大哭起來,然後被媽媽拉進房間裡。關上門後,媽媽走回來說:「每次都這樣,講都講不聽!」
這是許多家庭每天都在上演的管教方式,孩子不聽話,父母就處罰孩子。但是,這樣的懲罰真的有效嗎?你覺得,被關在房間裡的小女孩真的能夠冷靜的思考:「我剛剛做錯了,我不應該丟積木。」嗎?
事實上,被關在房間的小女孩無法思考,因為她被下層腦掌控情緒了!她可能心裡想著:「我最討厭媽媽了!」「媽媽一點都不愛我!」然後,情緒越來越激動。
孩子的大腦就像正在施工的雙層樓房,「下層腦」負責情緒、基本生存機制,「上層腦」負責思考、做決策、情緒調節等等。當這位小女孩被下層腦掌控時,她會被大情緒淹沒、無法思考、身體進入「反擊或逃跑」模式,於是,這位小女孩越哭越激烈。
孩子出現行為問題時,很多父母會認為「孩子是故意的」,這樣的想法會讓你更加生氣,想對孩子大吼:「怎麼講都講不聽!」但是,孩子負責情緒調節的上層腦正在施工中,無法發揮全部的功能,孩子沒辦法每次都深思熟慮後才做決定、無法好好調節自己的情緒、無法有效克制自己的衝動,或是無法了解自己的行為對別人的影響……。也就是說,父母要對孩子有合理的期待,不能用「成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當孩子出現失控行為時,也可以試著用「孩子被下層腦控制了,所以才會出現這些衝動的行為」來理解。
孩子被下層腦掌控時,父母要幫孩子重新啟動上層腦,孩子才能開始思考和學習。如果用打罵、恐嚇、威脅,只會讓孩子恐懼,繼續啟動孩子的下層腦。
若父母能夠改變看待孩子的眼光,就能換一種方式回應。下一次,孩子大哭大鬧、鬧脾氣時,請先做三次深呼吸,然後告訴自己:「孩子不是故意的,只是沒辦法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緒。當孩子被下層腦掌控時,他需要我的幫忙,引導他如何調節情緒。」
如果你希望孩子成為會思考、能夠調節情緒的人,就必須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多練習使用上層腦。
延伸閱讀:0~3歲是關鍵!腦科學情緒引導法,用21天建立好情緒
「管教」的原意是指「教導、學習和指導」,也就是說,管教是當孩子做錯事時,父母教育孩子的契機。
如果「教育」才是管教的目的,那麼,孩子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能從錯誤中學習呢?美國精神科醫生丹尼爾‧席格建議父母,管教孩子時,問自己以下三個問題:
一、為什麼孩子會這麼做?
二、我想要教孩子什麼?
三、如何教孩子才是最好的方式?
若能在回應孩子之前,反問自己這三個問題,就能用另一種眼光看待孩子的問題。舉個例子:當你看到老師在聯絡簿上寫孩子今天在學校打人時,第一時間會有哪些情緒呢?你可能會覺得生氣、覺得孩子怎麼會這麼不乖,很想臭罵孩子一頓。但是,在你氣沖沖去罵孩子前,請先做三次深呼吸,然後問自己:「孩子為什麼會這麼做呢?」孩子打人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因為同學欺負他,讓他很生氣。孩子因為生氣而打人,就是被下層腦控制了,就像被戳一下的蜥蜴,做出劇烈反應。
再來,問自己:「我想要教孩子什麼呢?」如果孩子打人是因為很生氣,那麼你的教育目的就要幫助孩子建立處理生氣的方法,以及用合適的方式表達生氣的感覺。
決定了管教目的後,最後問問自己:「怎麼教才是最好的方式?」
回想自己的求學階段,你會發現,當我們充滿負面情緒時—像是覺得生氣、委屈、悲傷難過時,便無法學習新知,因為當下層腦被啟動時,負責思考和學習的上層腦就被關閉了。所以,當父母在衝動之下打罵、吼叫、羞辱孩子時,只會讓孩子的大腦偵測到危險,然後傳遞訊息讓身體進入「反擊或逃跑」模式、做出更激烈的反應。一旦孩子被情緒掌控,就沒有辦法思考和學習,這樣一來,父母就錯失教育孩子的機會。
孩子的上層腦還沒完全蓋好,比較容易被下層腦掌控、做出衝動反應,像是躺在地上大哭大鬧、大聲尖叫。這時,孩子無法調節自己的情緒,他需要大人幫忙平撫下層腦、啟動上層腦,重回思考與學習狀態。
大腦會隨著經驗而改變,父母給予孩子的經驗和環境都會影響孩子的大腦發展。如果父母的管教方式是不斷讓孩子練習使用上層腦,那麼,孩子就越會思考、做適當的決定、同理他人、情緒上來的時候知道如何處理。長大之後,孩子也更能夠處理挫折和壓力、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
相反的,如果管教方式是不斷啟動孩子的下層腦—像是打罵、恐嚇威脅,或是數落嘲諷—孩子只學會用本能反應、做出激烈行為。因此,在成長過程中不斷使用下層腦應付環境的孩子,因為沒有機會學習如何處理情緒,長大後,他們依然會用激烈的方式來處理情緒,像是訴諸暴力行為、暴飲暴食、無法克制購買慾、使用酒精或毒品來麻痺自己,或者是用自殘來平撫情緒。
ACE研究告訴我們,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但是並不代表父母不能給孩子任何壓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會經歷壓力與挫折,像是準備考試、轉學、與朋友發生爭執,或是與兄弟姊妹吵架、遭遇失敗等等,這些都是讓孩子學習與成長的過程。
面對這些生活壓力時,孩子可能會產生負面情緒,也可能會犯錯,做出讓你生氣的行為。但是,這些都是父母可以教育孩子的機會—教孩子如何處理情緒、如何用合適的方式表達感覺和需求、幫助孩子了解自己的行為對別人造成的影響、以及幫助孩子思考可以用哪些更好的方式解決問題。達到機會教育,這才是管教。但是,如果家長讓孩子長期生活在恐懼、害怕、無助等情緒之下,這樣的惡性壓力,就是在傷害孩子。
每次回應孩子前,先問自己:「這樣的回應有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嗎?」當你能夠了解管教方式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時,就能給孩子健康成長的大腦。
延伸閱讀:遊戲這樣玩!還能幫助孩子大腦發展 了解孩子大腦發展,適時給刺激
繪本《大吼大叫的企鵝媽媽》的開頭寫著:「今天早上,媽媽好生氣,氣到對我大吼大叫。把我嚇得全身都散掉了。」
不管是大人或孩子都可能會被情緒沖昏頭,但是,當情緒來的時候,反應型的父母會被情緒牽著鼻子走,所以在一時衝動之下,他們打罵、恐嚇、羞辱、貶低孩子,做出傷害孩子的行為。就像繪本裡的企鵝媽媽,把小企鵝嚇到全身都散掉了。
有意識的父母則是能夠覺察到—我現在非常憤怒,如果在生氣時回應孩子只會啟動孩子的下層腦,讓孩子做出劇烈反應,不但失去了教養的目的,還有可能變成孩子的惡性壓力。於是,有意識的父母給自己時間冷靜,當他們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後,選擇用更適當的方法對待孩子。
你看過自己生氣的樣子嗎?下次,請拿一面鏡子觀察自己生氣時的模樣,你會發現,我們在生氣或是焦慮時,整個人是緊繃著,可能正憋住氣,或是急促的呼吸。然而,氧氣就像大腦的糧食,當你無法吸入足夠的氧氣,導致大腦糧食不夠,你會更無法思考、衝動做出後悔的事情。這時候,做幾次深呼吸,就能改變。
美國精神科醫生丹尼爾‧席格建議父母:「回應孩子前,請先給自己90秒緩衝,因為,每個情緒浪潮襲擊並離開的時間大約是90秒。90秒大約可以做8次深呼吸,如果能在回應孩子之前做8次深呼吸,就能避免你在衝動之下做出後悔的事情。」
記得給自己90秒,就可以成為有意識的父母。
當父母是一個辛苦的工作,孩子的行為可能會讓你產生各種情緒,這些都是正常的。但是為了不讓自己的情緒傷害到孩子,你需要紅綠燈來提醒你:「停下來!」下次,當你察覺到自己很生氣時,請想想紅綠燈,然後告訴自己:「紅燈停!」
紅燈時,請給自己一點暫停時間。你可以告訴孩子:「我現在很生氣,需要時間冷靜,等我冷靜下來再談。」然後,請暫時離開現場,找個地方平撫自己的情緒。你必須讓孩子知道你還愛他,只是需要一點時間處理自己的情緒,也會回來跟他談。如果你突然走掉,孩子可能會以為:「爸爸媽媽是不是不要我了?」反而讓孩子更緊張恐懼。你可以用接下來的這個練習,幫助自己平撫情緒,再回來跟孩子談。
1.深呼吸
給自己90秒的時間做八次深呼吸,讓情緒浪潮離開。請記得,吐氣的時間要比吸氣的時間長,這樣大腦才能意識到:「我要放鬆。」
2.說出情緒
研究顯示,若能辨認情緒,大腦前額葉就會啟動,減少杏仁核活化度,進而平撫情緒。你可以試著說出情緒,像是:「我現在覺得,因為。」在心理諮商中,我常常用「冰山」來向個案解釋「生氣」,生氣其實是情緒的冰山一角,無法察覺的那一大塊才是真正的情緒,而這些情緒可能是:「覺得很受傷」、「覺得不被重視」、「覺得害怕」等等。所以,生氣時,請試著辨認自己被隱藏在水面下的情緒。
3.情緒急救計畫
記得情緒急救計畫嗎?當你被下層腦掌控時是沒有辦法思考的,如果有情緒計畫表,就可以照著做,像是:打電話給朋友、聽輕柔的音樂、出去散散心等等,幫助自己冷靜下來。
4.問問自己:管教的目的是什麼?
冷靜下來後,請回頭想想:「剛剛發生了什麼事情?」「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做?」「我希望孩子學會什麼?」「要用什麼方法,才能達到最適當的教育目的?」
5.提醒自己:我要啟動孩子的上層腦
回應孩子之前,請記得提醒自己:管教方式會決定孩子使用上層腦還是下層腦。如果希望孩子成為會思考的人,就必須讓孩子練習使用上層腦。
當你做完以上5個步驟後,就可以回頭找孩子談談、處理剛剛發生的事情。若父母能用健全的方式處理自己的情緒,也是對孩子示範「如何處理情緒」。
你什麼時候特別容易生氣呢?
記得某個周末,我坐在書桌前趕課堂作業,因為瀕臨繳交時間,我感到非常焦躁—臉頰發燙、無法專注。這時,窗外傳來孩子玩耍的聲音,接著,原本嘻笑玩樂的聲音漸漸被尖叫和哭泣聲所取代。平常,孩子的哭鬧聲不會讓我產生負面情緒,但是因為作業做不完的焦慮感,讓孩子的哭聲聽起來特別刺耳,我感到更加煩躁、想要打開窗戶叫他們:「安靜!」
我察覺到孩子的哭聲讓我感到生氣、煩躁,於是我關掉筆電,用打掃家裡來轉換心情。
有些人在焦慮急躁時特別容易生氣,一點點小事情就能大發雷霆;有些人可能是肚子餓或睡不飽的時候特別容易生氣;有些人可能是身體疲倦時特別容易生氣。了解「自己什麼時候特別容易焦慮或生氣」,就可以事前防範、做準備。
很多人在當了父母之後發現:孩子佔據了所有的時間,他們沒有時間休息、睡覺,更不用說跟朋友見面或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但是,父母必須花點時間好好照顧自己,因為,你的情緒會傳染給孩子,若每天都充滿焦慮,孩子也會跟著焦慮。當父母能夠照顧好自己,讓自己身心健康、情緒平穩,這樣才能好好處理孩子的問題。
照顧自己的方式很多,像是健康飲食、充足睡眠、規律運動。建議父母可以每星期安排一段時間做讓自己快樂的事情,如果喜歡閱讀,就規劃一個不被孩子干擾的時間安靜看書;如果喜歡和朋友相處,就規劃時間跟朋友去看一場電影,或是吃頓飯。總之,花一點時間做讓自己心情愉快的事情,好好照顧自己,因為,當父母心情平靜,孩子也能夠平穩。
延伸閱讀:7種健腦食物這樣吃,促進寶寶大腦發育
內容轉載/《童年會傷人》劉佩萱,小樹文化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輯/江睿毓
圖片/育兒生活資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