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報到,爸比媽咪最想問的9個問題,有請專業幼教老師來回答!
分離焦慮多發生在新生,由於還不適應所以不能放心的待在教室當中,竹大附小幼稚園陳芷芸園長指出,有些分離焦慮的原因和家長有關,當家長放不開的時候,孩子會更難適應,而這些情況更容易會發生在內向的孩子身上。家長應和老師一同鼓勵孩子上學,並在送孩子到學校以後就離開教室;若孩子一時還無法適應,可以先從半天班開始,只要孩子開始對教室環境產生安全感及信任感後,分離焦慮的情形就會漸漸消失。
此類狀況多發生於新生,如分離焦慮一般,但大部分孩子在一個星期後就可以比較適應;每個孩子的適應期會因為個性及當時的情況而有所不同,面對情況很嚴重的孩子,老師不會將家長推開,反而在孩子哭泣的當下會希望家長留下來,等到孩子已經在有安全感的狀態下再讓家長離開。
園長也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曾經在班上有一對家長,小孩上學的兩個星期都是由父母在教室裡陪同,家長甚至會將公事帶到教室裡做;第三個星期開始由於家長都要上班,就改為阿媽陪,阿媽來了半天以後說:「家人都不准再陪了!」隔天開始就沒有家長陪同,小孩的分離焦慮卻也就此消失了。
延伸閱讀:上幼兒園前,先評估2點、做好5大準備,幫孩子遠離「分離焦慮」!
寶貝自己的問題常見的像是:上課不專心、不喜歡學習或是在某方面有特別好、不好的表現,陳芷芸園長認為問題比較單一及清楚,因此其實這類問題是最好解決的,老師會向家長舉類似的例子來溝通,再與家長討論該如何針對問題來處理。
通常孩子到學校以後,會因為同儕間正向的的力量而有所改變,有時候在家裡不吃的東西、不做的事會因為別人都在做,所以自己也開始做。吃飯的部分,面對挑食的孩子,老師都會鼓勵孩子吃一點都好,並從一口甚至是一根開始,有時候孩子多嘗試幾次以後,也許會改變以往對挑剔食物的認識,開始吃以前不吃的東西。
睡覺的部分,因為老師需要照顧的孩子很多,不可能讓孩子一個人在外面遊走,所以鼓勵孩子要躺下,也許有一次躺著躺著就會睡著,反而發現睡覺這件事還不錯!
遇到這樣的情形,園長建議家長一開始先找一雙好穿的鞋子讓孩子自己練習穿,等到孩子越來越有自信時,再進一步挑戰難度較高的鞋。簡單的鞋如有魔鬼氈或是直接套進去就可以穿好的,綁蝴蝶結的鞋對特別是剛入學的孩子來說就有難度。園長舉了一個她曾經碰過的例子:一個剛入學的孩子第一天就穿了一雙需要綁鞋帶的鞋子到學校,每次遇到需要穿鞋的時候,他就會兩隻小腳抬高高等老師幫忙穿,雖然老師有提議家長買類似款式的鞋給孩子,但過了一陣子他又穿了這雙需要綁鞋帶的鞋。有一次老師決定教孩子,從簡易的打結開始綁鞋帶,孩子在學的過程中甚至主動央求媽媽教他怎麼綁鞋帶,而後來他也真的學會了!
面對以上屬於孩子生活上的問題,陳園長表示最重要的是要先引發孩子的學習動機後,鼓勵他們去嘗試及克服困難,等到得到挑戰後的成就感時,就會想學習更難的內容。
打罵孩子不但不會讓孩子學習,反而會使得孩子有害怕的感覺且缺乏自信;常常使用打罵教育的孩子,會因為學習及模仿而用相同的方式對待別人、衝突發生時也容易動手,因此幼稚園並不會使用這樣的方式對待孩子。遇到問題時,老師會用鼓勵、提醒的方式讓孩子了解道理,孩子在了解過後改變行為會是比較好的方式。
延伸閱讀:寶寶上幼兒園的12個「第一次」!
幼兒進入園所通常是第一次體驗大團體的生活,因此與其他同學的小摩擦不時會發生;通常遇到這類事情,幼稚園老師會盡量以向兩個孩子溝通的方式直接對孩子處理,若是問題涉及到受傷或是其他較嚴重的內容,老師便會向家長說明事件情況及解決辦法。
在幼稚園當中,孩子真的會被刻意排擠的機會不多,但是在遇到問題的當下,老師會先把問題處理好,再問或是告知家長為什麼孩子會被排擠(可能因為有些行為是別人不太敢接受、或是像小霸王的一樣的孩子,讓別人吃虧而不敢跟他玩);陳芷芸園長提到,被排擠的孩子大概可以分成兩種情況:弱勢的孩子及太強勢的孩子,弱勢的孩子通常是比較害羞內向、而強勢的孩子可能是由於社會行為處理不佳,導致別的孩子不知道該如何與他們相處。
面對害羞及行為較為弱勢的孩子,老師通常會主動陪伴孩子,再幫孩子交朋友。老師會先找出班上比較活潑、熱心的孩子帶著害羞的孩子一起玩,並在一旁觀察他們的行為,每一天問害羞的孩子:和別人一起好不好玩呢?感覺怎麼樣?等到孩子漸漸習慣與朋友相處過後,再請活潑的孩子帶著他去認識其他朋友。
強勢的孩子一般都願意調整其行為,因此老師會用講道理的方式譬如問孩子:覺得為什麼別人不跟你玩呢?可以怎麼做呢?讓孩子自己發現問題再調整,並幫助調整孩子和同儕相處的樣子(不立刻回手、回嘴、玩具不給別人玩)。
老師在處理過後也會和家長討論在園內的處理方式,並將寶貝的行為舉例讓家長知道,除非在學校的行為不能改善,才會邀請家長在家中一同努力。
大部分的家長將孩子送到學校,都希望孩子能夠進步、多一些學習機會,若缺乏和老師的溝通,可能會造成教養上的的差異及困難,提醒家長送孩子到學校後,不妨利用機會多和老師溝通,了解教學、保育及孩子在學校的狀況,老師們也會利用自身經驗和家長們進行分享,相信即使是短短的問題,也許都會對孩子有大大的影響喔!
延伸閱讀:孩子被笑、被打、被排擠怎麼辦?專家教你防霸凌3原則!
依照規定公立幼稚園應推動幼稚園正常化教學,而語言學習順序應為先母語、再國語、後英語。幼兒現正處於一個語言分化的階段,此階段若營造全美語的學習環境將不利孩子母語和國語的學習。
注音是學習國字發音的工具,孩子只要有基本的認識即可。幼稚園的的功能是讓孩子身心準備好足以適應小學,並非片面只學會注音;建議家長若會擔心有國小銜接的問題,可以等到孩子幼稚園畢業後的那個暑假,花四到六週的時間學習就非常足夠。
幼稚園的作業都是在學校完成,回家以後的時候應讓孩子盡情的玩;玩樂對孩子來說也算是一種學習、是一種有意義的學習。
陳芷芸園長表示,有一些家長會誤以為有成果的表現如能唱一首英文歌、寫出作業才算是「有學到東西」,但其實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很多時候孩子的長大是需要家長用心體會,家長不一定能夠很確切的說出是哪一個部分長大,卻可以感受到孩子的進步;這些學習可以說是看不見的「內化學習」,會慢慢累積,等到家長注意到時就會發現,孩子已經有所成長了。「不是具體的作業或表演等成果才是學習,家長應該用心去體會」陳園長說。
通常遇到需要幫助的孩子時,老師不會非常直接的向家長提出看法,而是會先蒐集資料及案例舉證,再由家長送去評估以證實老師的看法;許多家長會認為通報孩子的問題等於把孩子貼上了一個標籤,不太願意讓老師通報,但陳園長認為如果真的發現了問題,通報是讓家長有更多的資源幫助,且老師可以花較多的心思照顧這個孩子。
老師在學齡前發現的問題,大都位於臨界,這些症狀雖然在此階段看似沒有大礙,若缺乏治療,到了國小就會無法再被漠視;相對上這些臨界點孩子的治療成效也相當明顯,大部分的孩子經過治療以後到國小就會如正常人一般。由此可知早期療育的重要性是家長不可忽視的,治療後孩子除了有機會趕上別人以外,所受到的資源和幫助也使得孩子獲得完善的資源及照顧,對家長來說也能放下一些重擔。
陳芷芸園長也提醒,發現問題是老師的職責,但是老師只能在自己的場域內幫助孩子,更重要的是家長必須理性面對,才能給予孩子最大的幫助。她也舉出了兩個身邊的例子,一位媽媽所生的兩個孩子都有過動傾向,小時候常常撞得全身黑青,經評估後發現是位於臨界點的過動。這位媽媽很早就讓自己的孩子接受治療,過了幾年,現在兩個孩子都已經如同一般的孩子在國高中裡面上課了!
另一個媽媽則是在孩子嬰兒時期就發現似乎有些不對勁-孩子抱在身上不會靠著媽媽,由於孩子還小,所有的親友都一致責怪媽媽太過擔心、想太多,媽媽因為擔心因此一歲就帶著孩子作評估治療,竟發現孩子是自閉症患者!經過多年的治療及媽媽的努力,已經長大的孩子外表看起來與一般人無異、相當漂亮,且生活自理及溝通的部分也都沒有問題,甚至還比姐姐要會做家事呢。
最後園長也提到,不是所有老師發現的問題都需要進行治療,有時候教養也會造成孩子的行為偏差,家長們要謹慎評估,並從家庭中改善,孩子也會有顯著的進步!
延伸閱讀:老師在講,爸媽要聽~幼兒園老師最常發現的幼兒3大問題!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採訪撰文/ 黃名瑄
諮詢/ 竹大附小幼稚園園長 陳芷芸
照片/ 本刊資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