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孩子,無論看書、用3C,近距離用眼時間多、機率高,要維持健康的眼球狀態,除了從生活飲食著手,還可以做做「按摩操」,一起試試這樣做!
0~3個月大的新生兒因眼球小、眼軸短,多是遠視,視力約0.01~0.1左右,看到東西多模糊,視網膜的視覺細胞還未成熟,只能看見黑白世界。3個月後可以感覺到簡單的色彩,如紅、黃、藍等基本色,眼睛也能跟著物體移動。4~6個月眼睛肌肉較能協調,看東西能出現立體感,能分辨遠近距離。視力的發展,1歲約為0.1~0.3,3歲約有0.6的視力,要到6歲左右才有1.0的視力。嬰幼兒階段是視力發育的關鍵期,眼睛的保健是非常重要的,若眼睛有問題,一定要即早發現矯正治療,才不會影響到視覺的發展。
指視力發育不良,排除了眼睛構造的問題,經使用矯正鏡片視力仍不到0.8,或是兩眼視力相差兩行以上。發生原因是在視力發育過程中,可能因眼睛被遮蔽(如:先天性白內障、或眼瞼下垂)、斜視、屈光異常(高度近視、散光、或遠視)、或兩眼屈光度相差太大,導致大腦視覺區接收的視覺刺激不足或不正確,而影響視覺發育。弱視需要即早發現、即早治療。如果發現孩子看東西常歪著頭、只使用某個眼睛看,就需要請眼科醫師評估。6歲前是矯正黃金期,透過配戴矯正眼鏡、遮蓋治療、與弱視訓練等,也可搭配針灸治療,來刺激大腦視覺區,來改善弱視。
是指兩眼位置視軸不平行,可能出現內斜視(如:鬥雞眼)、外斜視(如:脫窗)、或上下斜視。東方小孩因雙眼眼距較大、鼻梁較寬,而看起來像鬥雞眼,其實是假性斜視,家長可以使用手電筒照射來確認,如果反光點位在兩黑眼珠中央即為正常。
新生兒眼球無法固視,可能看起來像斜視,但若6個月大後仍出現眼位不正常或眼神游移不定就須找眼科醫師檢查,斜視會導致弱視,所以需要配眼鏡矯正或手術。
延伸閱讀:寶寶眼睛斜斜的?好像鬥雞眼?
中醫認為眼睛與人體的五臟六腑、氣血、經絡有關,《黃帝內經》中就提到: 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中醫臨床眼科專著《審視瑤函》分得更仔細:大抵目竅於肝,生於腎,用於心,潤于肺,藏於脾。是指各臟腑對眼睛的作用,如肝開竅於目,肝蘊藏豐富的血是視覺產生的基礎。眼的構造起於先天之精,即為腎所生。視覺功能是受心來支配。肺能使眼睛獲得津液而滋潤。上、下眼瞼與脾有關,脾主肌肉,可包裹保護眼球。所以如果人體的氣血、五臟六腑出問題,則可能影響眼睛的功能。想要做好視力保健,可透過飲食、穴道按摩來幫忙,最重要的還是要注意孩子的生活作息與用眼習慣。
均衡攝取各類食物,就能得到眼睛發展所需的各種營養,如:維生素A、B、C、E、葉黃素、花青素、DHA、脂質以及各種礦物質等。對於嬰兒來說母乳含有幫助寶寶視覺發展的各種營養素,在嬰兒階段母乳就是最好的眼睛滋補品。若開始攝取副食品後,家長就需要特別留意以下護眼食物是否有不足:
深綠色蔬菜,如:花椰菜、菠菜、甘藍菜、地瓜葉等,紅黃橘色蔬果,如:南瓜、甜椒、玉米、葡萄、奇異果等。
*葉黃素存在眼睛的水晶體、視網膜、與黃斑部處,具有抗氧化能力,可減少眼睛受到氧化傷害,保護視網膜,且可助眼睛吸收藍光,避免傷害視網膜與黃斑部。
蛋黃、牛奶等奶製品、肝臟、魚肝油、胡蘿蔔、菠菜、番茄、南瓜等。
*維生素A是視網膜內感光色素的組成成分,若不足會使視網膜內感光色素缺乏,而出現夜盲症。
深海魚類。
*DHA是眼睛視網膜的重要成分,是嬰幼兒視力與腦部發展的重要物質。
枸杞性味甘平,具有補肝腎、益精明目的效果,且富含胡蘿蔔素、玉米黃質、葉黃素,是很好的護眼中藥,家長可以搭配紅棗,煮成枸杞紅棗粥或枸杞紅棗茶,給孩子保養眼睛。
延伸閱讀:20種天然護眼食物,你今天吃了嗎?拯救盯手機的雙眼就靠它們!
平時孩子用眼過後,可搭配以下穴位的按摩做「護眼按摩操」,可達明目、放鬆眼周圍肌肉的功效。
攢竹:位於眉頭內側緣凹陷處。
魚腰:瞳孔直上,對到眉毛中處。
絲竹空:眉梢後凹陷處。
太陽: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約一橫指的凹陷處。
睛明:位於眼睛內側眼角處,近眼眶內緣。
承泣:瞳孔直下與下眼眶緣之間凹陷處。
瞳子髎:眼眶外側緣處。
使用食指或中指指腹,局部按揉上述左右兩側穴位約3分鐘,再沿著攢竹→太陽穴的方向,睛明→瞳子髎方向各推20回。
白天要拉開窗簾,讓寶寶接受自然光的光線刺激,平時可使用黑白圖卡或懸吊玩具吸引寶寶的視線。盡量避免都使用同一側餵奶,才可平均刺激到兩眼的視力。
避免長時間用眼,不讓寶寶接觸3C產品,國民健康署也建議2歲以下的寶寶完全不要接觸電視和電腦等產品,2~6歲應限制在每天1~2小時以內。平常可以多帶孩子到戶外活動。
有研究指出,嬰幼兒睡眠時不關燈,會增加其患近視眼的可能性。
平常可多注意孩子用眼狀態,若有異常要即早請醫師評估,孩子3、4歲時,可帶孩子作一次完整的眼睛及視力檢查,即早發現弱視的現象,才不會錯過矯正治療黃金期。
延伸閱讀:6個生活中不經意的舉動,其實超傷眼!大人、小孩要注意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兒科主治醫師 賴琬郁
企劃編輯/湯佳珮
攝影/BabyPure寶寶專業攝影
梳化/徐筑芳
model/湯羽蓉、梁妍妍(※人物與文章主題無關)
穴位插畫/日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