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個月學會坐、八個月會爬行到手扶著物品站立、放手跨出孩子的第一步…這一連串的成長發育,代表著孩子一點一滴的茁壯。但孩子走起路來容易跌倒,爸媽又該如何應對呢?
從寶寶自己抬起頭的那一刻起,世界就從平面變立體,從2D變成3D了!在寶寶開始站立之後,視野更加寬廣,對於探索環境的動機更為強烈。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黃彥鈞表示,只要寶寶會站立,一有機會就會想要站;有東西想要拿取時,就會想要自己走過去拿。
通常9個月大的寶寶藉由扶著身旁物品或由大人攙扶就可以站立了,直到12~13個月才能夠自己站穩穩。黃彥鈞職能治療師指出,寶寶要能夠站立,從脊椎、背部、腹部到下肢肌肉…等這些部位的力量一定要具備,否則容易搖搖晃晃站得不太穩。
延伸閱讀:挑選寶寶學步鞋,把握五重點
1、2個月大的小寶寶整天只能躺在床上,有任何需求都要他人的協助;會自己走路的寶寶看到有興趣的東西、喜歡的小玩具都可以自己移動身體過去觸摸、拿取,這對於寶寶來說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每個寶寶跨出第一步的時間點都不太一樣,黃彥鈞職能治療師表示,通常會先扶著東西走,就像是螃蟹橫得走,到了11~13個月才可能自己放手走。行走中的寶寶除了站立的穩定力量要足夠,肌肉協調及平衡感也要好才行。
如果是未滿3歲的孩子走路常常跌倒,通常還太不需要過於擔心。黃彥鈞職能治療師解釋,年幼的孩子還處於尚在學習走路的階段,其肌肉力量、動作控制、協調能力與平衡能力…等可能尚未發展成熟,走路走不穩或跌倒…等情形仍算是正常。
爸比媽咪可以觀察孩子通常是在什麼情形下較容易跌倒──是由坐到站時?剛起步時?變換平面時?還是在站立或行走之中沒來由地突然跌倒?
如果是從坐到站、剛起步的階段容易跌倒,可以多練習起立蹲下的動作,藉以加強腿部與臀部肌力。如果是在不同介面,如從水泥地、草地、斜坡…之間轉換時容易不穩,就請孩子先慢慢走,慢慢感覺不同材質或坡度的差異,讓孩子調整其行走方式,學習在不同的介面平面上踩踏或行走的能力。
當孩子跌倒了,許多大人的反應都太強烈了!其實,爸媽的態度正是重要的關鍵!黃彥鈞職能治療師建議,避免帶著責備的口吻對跟孩子說「跌倒就自己爬起來!」或者「你怎麼那麼笨!」也不用誇張溺愛地把責任都推給地板,「哎呀~怎麼了啦!地板壞壞!媽咪打打~」
孩子跌倒時,爸媽可以在一旁觀察,讓他自己爬起來就好。若是孩子遲遲沒有站起來,只要以輕鬆平穩的語氣說「起來囉~我們要繼續往前走唷!」不要有過多的反應,否則有些寶寶最後會變成是以故意跌倒來吸引大人的注意。
孩子不能還不會走就想學飛,所以,一定要先能站得穩,之後才能夠走得穩。爸媽可以先讓孩子練習站立,再慢慢拉長站立的時間及加強站立的難度,以打穩孩
子將來行走能力的基礎。爸比媽咪可以在小桌子上放置孩子喜愛又需要花時間探索的東西,如:按壓會發出聲音或不同形狀配對的玩具,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來操作。至於,桌子則是須適合孩子站著可以操作的高度為佳。
當孩子可以站得穩、站得久,開始要學走路之際,爸媽可以把孩子喜歡的東西放在前面,引導孩子走過去拿取,以增進誘發孩子行走的動機
一般而言,3歲多的小孩應該已經學會走,沒事不容易跌倒才是。如果不是踢到東西,也沒有意外事件,卻時常突然跌倒,爸媽就應該要注意了。黃彥鈞職能治療師指出,可能是腳的韌帶較鬆弛,或肌肉力量較弱的緣故。
另外,紹善聯合診所復健中心組長鄭百翔提醒,早期缺乏視覺、平衡覺、本體覺…等感覺輸入,或因其他原因造成感覺統合較不成熟,以至於在動作控制、協調…等表現上較為不佳,也有可能影響孩子在走路時的平衡能力與步態。
黃彥鈞職能治療師遇到滿多孩子容易跌倒反而是因為他們太早學走路!當孩子會站立或稍微能夠走個一、兩步之後,爸媽因為希望孩子趕快學會走路,而拼命鼓勵他們繼續往前走。然而孩子的生理發展其實還不夠成熟,在走路的相關基礎能力仍然薄弱未發展成熟的情形之下,當然容易走不穩而跌倒。不過,矛盾的是,寵愛孩子的爸媽聽到、看到孩子走累了或走到跌倒了,就會很不捨地馬上抱起他們。於是演變成孩子太早練習走路,卻又練習得不夠,因此,走起路來又更易容易跌倒了。
以遊戲或任務練習蹲站
這個階段的孩子也需要多練習蹲站的動作,但孩子絕對不會乖乖地聽爸媽的話起來練習蹲站。聰明的爸比媽咪可以把蹲站訓練變成有趣的遊戲來玩,例如像將小球放在地上,讓孩子拿起小球,再放到桌上或投入桌上的小籃子之中;請孩子當小幫手,協助爸媽整理環境,撿起地上散落的物品。
牽孩子走重心放低一點
此外,當爸媽牽著孩子走路時,由於爸媽與孩子的身高差距頗大,孩子的手會被舉得高高的,兩腳被迫靠攏,如此重心變得太高,承重面積又縮小的結果是走路很容易跌倒。黃彥鈞職能治療師建議,爸媽牽著孩子時,重心要配合孩子,儘量把手放低一點,或是讓孩子行走於較高的平面,而大人走在較低的地方以縮小兩人的高度差。如果在安全且孩子具備相關能力的情況下,可以適時適度放手讓孩子自己走。
孩子若是穿到不合腳的鞋,也可能因此而跌倒!到底童鞋要怎麼挑,才能讓孩子穿上它走起路來舒適又安穩?黃彥鈞職能治療師提供以下3點建議:
‧前面包後面包:包鞋或運動鞋較適合孩子學走路時穿著,若是鞋子的前端或後端沒有包覆,如涼鞋,甚至是拖鞋,保護性相對較差,行走時也較容易發生危險。
‧鞋面深度足夠:鞋面太淺、露指縫的鞋款(如:娃娃鞋)露出太多腳背較不好走路。建議鞋面包到快腳踝處,才不會走一走鞋子就飛出去。
‧鞋底厚度適中:鞋底不能太軟,要有足夠的抓地力,也不能太薄,至少要有0.5公分厚度才容易行走,否則孩子可能走一下就累了而不想走。
孩子何時需要穿鞋子走路?黃彥鈞職能治療師指出,原則上,不建議孩子太早穿鞋走路,通常在18個月之前沒有必要穿鞋。因為15~18個月的孩子正在學走,赤腳走路可以讓孩子的足部多接受些感覺刺激的輸入,直接感受如何用力,學習足部動作控制並促進整體感覺調節,讓孩子的雙腳能夠在沒有鞋襪隔閡之下確實接觸不同地面或材質。
不過,若是要外出,當然要穿上鞋子,以保護小腳丫;若是在室內練習走路,18個月以前是可以不用刻意穿上鞋襪的。
延伸閱讀:寶貝時常頭往後仰、墊腳尖站?小心,這可能是肌肉發展異常的徵兆!
對於家有剛學走路以及已經學會走路的孩子,平時的居家照護方面,黃彥鈞職能治療師給予2點的建議。
利用機會多帶著孩子到戶外走路與大自然接觸,不只是住家附近的小公園,而是有高低起伏、彎彎曲曲的山路,或是泥土、草地、沙子、碎石子…等不同介面的道路,都要有充足的體驗才好。
建議2、給予時間多觀察
爸媽平時可以多觀察孩子的活動情形,當孩子準備好之後再來走路,而不需要精準地對照發展里程碑來操作。不過,爸媽並非一味地等待,也切勿過於心急。萬一與醫事人員討論後發現孩子確實發展落後太多,才需要幫忙引導或接受專業幫忙。
鄭百翔組長提醒,爸比媽咪的鼓勵與支持需要適時適度地給予,才能將這些關愛發揮出最大的力量,幫助孩子能夠順利培養站立與行走相關的能力,體驗步行與跌倒的過程,進而發展出成熟的步行技巧,穩穩地踏出孩子的下一步!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採訪撰文/陳萱蘋
諮詢/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黃彥鈞、紹善聯合診所復健中心組長鄭百翔
攝影/SuperCute寶寶/親子寫真專業攝影
梳化/Erin'sStylish
演出/daddy:陳文政、ba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