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都有腸病毒感染個案
流感後腳才剛走,腸病毒的前腳可能已經接近。台灣全年都有腸病毒感染個案,但以4到9月為流行期。腸病毒是一群病毒的總稱,型別大約數十種,目前已知且被分類的有小兒麻痺病毒1、2、3型,克沙奇病毒A型和B型,30型伊科病毒及腸病毒等,近年來又發現多種型別,依基因序列分析結果將它們重新歸類為人類腸病毒ABCD四型,共一百多種。
發病一周內傳染力最強
腸病毒潛伏期2至10天,平均3到5天,可藉由腸胃道糞口傳染(也就是經由食物、水和手部)、呼吸道飛沫傳染(病人口鼻分泌物、飛沫、咳嗽、打噴嚏)和接觸傳染(皮膚水泡潰瘍)而得到腸病毒。
腸病毒發病前幾天即具有傳染力,發病後的一週內傳染力最強,發病兩週後傳染力大幅降低。它可感染各年齡層的人,但對各年齡層的危險度不同,0~5歲嬰幼兒是高危險群,因為這個年齡層的嬰幼兒大部分無抗體,免疫系統不如成人完備,令人聞之色變的腸病毒71型感染併發重症患者就大部分是小於3歲的幼童。有時大人因為熬夜、壓力、飲食等因素導致免疫力下降,也會有感染的情形發生。
常見症狀1:疱疹性咽峽炎
腸病毒患者有50~80%沒症狀,或僅有類似感冒的輕微症狀。特殊的臨床表現如疱疹性咽峽炎、手足口病、無菌性腦膜炎及病毒性腦炎、肢體性痲痺、急性出血性結膜炎、嬰兒急性心肌炎及成人心包膜炎等。在特殊臨床表現當中,疱疹性咽峽炎為最常見的症狀(突發性的發燒、嘔吐、及咽峽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病程為4至6天),多數患者症狀輕微,少數併發無菌性腦膜炎,但常因口腔潰瘍而無法進食,所以嚴重者有時需要住院給予點滴給予水分和營養。
常見症狀2: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為腸病毒感染另一個常見的特殊臨床表現,病程約為7至10天,特徵為高燒、身體手部(手掌、指尖、有時肘部)、足部(膝蓋、腳掌、指間)、及口腔(口腔黏膜、舌頭最多、其次軟顎、牙齦)出現小水泡,有時臀部也可見小水泡。部分腸病毒感染數週後,出現指尖脫皮、指甲脫落的情形。
腸病毒造成口腔潰瘍的部位有其特殊位置,所以當有口腔潰瘍合併發燒時,還是給醫師判斷較為妥當。
注意孩子有無重症前兆
幼童萬一不幸得到腸病毒,請家長不要驚慌,因為絕大多數症狀輕微,7到10天自然痊癒,在這段期間給予孩童冰涼飲食(布丁、果凍、冰淇淋)緩和口腔之不適、補充水分、多休息。更重要的是注意幼童有無重症的前兆:1.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2.肌躍型抽搐(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清醒及睡眠都可發生);3.在沒有進食的狀況下,持續嘔吐;4.在沒有發燒時,出現呼吸急促、心跳加快或心律不整。若出現重症前兆,應立即就醫。
酒精消毒NG!漂白水稀釋才OK!
由於腸病毒無外殼,用酒精消毒是無效的,應該用市售的含氯漂白水稀釋後(500pm:免洗湯匙5匙加上大瓶寶特瓶8瓶,也就是100cc(次氯酸鈉5%)漂白水加上10公升清水)重點擦拭常接觸的物體表面如門把、餐桌、玩具、開關等,戶外的紫外線也可以降低腸病毒的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