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對孩子實施差別待遇!9種類型人格教養法

您了解自己的孩子嗎?是否經常對孩子的行為難以理解?當出現不符期待時,曾想過要改變其個性?其實,父母不妨先放下成見,好好觀察自己的小寶貝到底屬於哪一種性格,再來施以適合的教養方式。
對孩子實施差別待遇!9種類型人格教養法

 

古人常說:「3歲看大,7歲看老。」在心理學理論裡,說明孩子7歲時,性格就已經定型,正好也是離開家庭、進入學校的時期。在此之前,孩子與原生家庭互動最為頻繁、影響力最深遠,對外界展現的性格本體皆來自於家庭的塑造與父母間的關係。

在心理學上,性格有9種基本原型,統稱「九型人格學」,由60年代智利心理學家Oscar Ichazo所建立,意指「完美型」、「助人型」、「成就型」、「感性型」、「思想型」、「忠誠型」、「活躍型」、「領導型」、「和平型」等9大類型,談論的是與生俱來的性格,也就是所謂的本我。高雄張老師心理學苑講師王中砥表示,性格就如同每個人的獨特身分,從一出生就已決定,如何讓性格的原型昇華,在未來的人生中扮演好每個階段不同的角色,便是一門必修的課程。

然而,性格並無好壞之分,它是很純粹、不帶任何雜質,天生擁有某些制約與核心情緒會牽動對事物的反應。雖然行為表現上大多受到後天環境影響,經過生命歷練後更產生價值觀、自我概念的轉變,衍生出某些人格特質,但基本上,還是脫離不了原始性格。

許多爸媽總習慣以自我的價值觀為依據,判斷孩子行為的對錯,或者想改變其個性,甚至在孩子還未長大就急著替他規畫未來的藍圖,但父母抱持主觀的期待就不是孩子原來的本性。每個孩子都是精裝限量版,不應該把自我的價值觀強加於他們身上,而是要捫心自問:「我真的了解我的孩子嗎?」若真的要了解孩子,爸媽應該先認識自己的性格,透過一些課程或閱讀性格的相關書籍,理解性格本身會有哪些制約,才能跳脫框架,看見孩子所展現的行為中發現背後的性格原型,透過接納和理解後,回到孩子的本質來教育他,這才是教養。

本文所談的教養是將性格培養出正面的走向,但重要的是後天的人格塑造。然而,9種性格無法相互做比較,因為性格的本身可能會轉往更正向或更負面,家長應於平時留心觀察孩子的行為動機,透過自己與孩子或孩子與其他孩子互動中,判斷其性格類型,再透過適當的管教,孩子便能發揮出性格上的優勢與潛能。本文將帶領父母認識這9種性格,讓您教養孩子更為得心應手。

類型1:完美型

完美型天生就比別人有道德感、守規矩、自律,對自我的要求甚高,每件事都會有標準流程與原則,認為只要按照標準行事,才能得到正確的結果。在他的觀點中,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甚至會以此標準要求他人,因此,給人一種原則性強、態度嚴謹、強勢的印象。

由於完美型性格的制約是追求完美,常讓自己的生活處於高壓狀態。不過,追求完美並非完美的本身,而是一旦發生不完美之背後所形成的「錯誤」,使該類型的人在犯錯後會出現「憤怒」的情緒反應,內心開始自責,嚴重者會以憤怒的情緒傷害自己。

社團法人新北市職能治療師公會理事長呂忠益指出,有些孩子天生就是完美型,有些則是後天影響。孩子若從小生活在結構化、追求完美等僵硬式教育的家庭環境下,相對也容易導致孩子有完美型性格。完美型的孩子可能會非常在意小細節,例如:「我就是要這樣玩、這樣放」、「我就是要先吃這個」,對於已經決定好的行程出現突發狀況,結果不如預期,情緒反應亦會特別強烈;玩遊戲時比較在意勝負,展現較固執的性格,若不按照他的方式進行或在過程中干擾他,也會覺得「為什麼你們要干擾我的完美方程式?」

王中砥心理師進一步補充,許多完美主義者若考試只拿60分,雖然心裡難過,但會認為是自己努力不夠;假如拿了與滿分差距較低的90分,他的難過就更甚於前者,可能會產生憤怒、自責的情緒。完美型的性格優點在於堅忍不拔、執行力強,但過於追求流程的標準、完美及難以容忍挫折之下,容易出現人際關係、情緒排解方面的問題。

教養重點提醒

完美型的孩子對於認定的標準會按部就班,且自我要求高、做事細心、道德感強烈,加上複製能力強、吸收快,因此,父母更應該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做好榜樣讓完美型孩子學習,像是幫他建立一些生活常規、交通安全、環保、道德等正確觀念,讓他在好的事物中追求極致,並且擇善固執,長期下來,他也能替家人矯正一些不良的習慣。

對於自我要求完美的孩子,父母切勿再給他太大的壓力,讓他學會放鬆,甚至讓他放寬標準。此性格的孩子面對任何事都會依照標準逐步進行,且一個流程都不能錯,日常生活中的安排也有固定模式,太過規律後會慢慢的結構化,久而久之就缺乏彈性,容易出現人際關係與情緒控制方面的問題,因此,父母應該避免讓他凡事皆用「非黑即白、只有對錯」的二分法,而是要適時替孩子增加柔軟與彈性,告訴他事情是有許多面向,可以允許中間具彈性、寬度與一些灰色地帶,如此一來,可能就不會對自己太嚴苛、對他人咄咄逼人。

該如何在生活中增加彈性呢?呂忠益職能治療師強調,家長帶孩子回家不一定要走固定的路線,無論是故意繞個彎、先去公園跑一跑或去朋友家聊天,以及發現不同路線的趣味,例如:吃到美味的豆花或奶油餅、找到特別的玩具店等,讓孩子多嘗試豐富的生活經驗後,了解到有些規律是容許被打破且具彈性的。若原先答應孩子的行程臨時出狀況而必須改變,完美型孩子可能會開始大哭大鬧,此時父母的安撫方式很重要,最好的辦法是半哄、半騙、半強迫,不能對他百依百順,試著用能吸引他注意力的事物轉移焦點。

類型2:助人型

王中砥心理師解釋,助人型是指喜歡幫助他人,而且主動、慷慨大方、親和力十足。這類性格的孩子會有很強烈的被需要感,希望大家都需要他,對他人的情感與情緒的覺察具與生俱來的能力,懂得怎麼關懷他人,因此,會讓人感覺體貼,甚至不要求等值的回報,只求彼此關係永存,造就他助人的特質。一旦需要他的人越多,他就越滿足,證明自我的存在感,「驕傲」為該類型的核心情緒。

呂忠益職能治療師解釋,助人型的孩子對「人」較感興趣,善於觀察身邊的環境、人、事、物等,反應也較敏銳,個性活潑、喜歡交朋友、社交能力極佳,能夠縮小自我,他甚至達到無我的境界;此性格的孩子擁有一顆熱忱的心,會積極幫助其他孩子,像是玩遊戲時,主動教別人怎麼玩。

然而,過於在意與照顧他人往往會忽略自己的本分,導致該完成的事情沒有完成,甚至讓人感覺被干擾。雖然助人型的孩子相當熱心,人際互動佳,但仍須注意分寸,熱情過了頭,可能會導致反效果。

教養重點提醒

孩子樂於和人互動、分享,也願意主動幫助人家,這是一件好事,並不需要過於糾正,可以延續這種正向的行為與快樂的心情。基本上,父母應該給予鼓勵與支持,畢竟人際關係亦為長大後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孩子才會更加有自信。

由於助人型的孩子在分寸拿捏上較無法掌握,有時一股腦地熱心,對其他孩子來說,可能是干擾,無形中造成他人的壓力,令人感覺「雞婆」、「愛管閒事」。若在交朋友的過程中遇到一些挫折,可能是被拒絕或責罵,在得不到讚賞、體諒與理解之下,開心的表情會瞬間消失,覺得「為什麼不要我跟你分享?」、「為什麼不能幫你?」,此時父母應該扮演調節的角色,告訴孩子:「爸媽都很愛你,但在外交朋友,可能會出現有些人喜歡你、有些人不喜歡你的情形,如果可以找到你喜歡他、他也同樣喜歡你的人,是不是就更棒了呢?」基本上,助人型的孩子不會太固執,只要好好說明都能夠接受,並且很快恢復好心情。

此外,這類型的孩子因為較活潑,比較不怕生,可能會有安全上的疑慮,父母平時要多加建立孩子的危機意識,學會保護自己。

類型3:成就型(動力型)

王中砥心理師說,這類型的人是以目標、成就為導向,過程不一定很重要,認為過程可以有變化,是所有性格中最靈活、彈性空間最大的一型。他的靈活與彈性是為了成就目標,屬於贏家思維,只能贏卻不能輸,被瞧不起時,也會用盡一切辦法證明自己的能力,較負面則可能會是不擇手段、不計代價。

成就型的核心情緒是虛榮,因為他會希望自己達成的目標廣為人知,渴望得到別人的肯定、讚美與喝采,行為表現會較高調,使虛榮心可以得到滿足,但過度的高調就變成自負,因此,謙虛是他必須學習的功課。

成就型的孩子注重外顯的成功,榮譽心、責任感與得失心較重,喜歡以優勝劣敗看待自我價值。在父母或師長的面前會為了得到讚賞而積極表現,參與競賽遊戲中也會全力以赴。

教養重點提醒

父母應該常告訴孩子在任何情況下都會愛他,即使不做討好父母的事,也能得到無條件的關愛。若欲獎賞孩子,建議從物質的獎勵品轉換成非物質的鼓勵,例如:拍手、擁抱,搭配讚賞的言語或給予一個眼神,讓他知道自己做得很好。

此類型的孩子有虛榮心的特質,達成任何目標一定會昭告天下,讓人感覺精明、幹練及愛炫耀,行為過度則會鋒芒畢露、樹大招風,因此,父母應該告訴他謙虛的重要性,且為善不欲人知,做得到代表能力足夠,可以幫助更多人。

除此,父母要避免孩子發展出「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偏差人格,適時給予提醒,讓他不要將焦點放在其他人的看法上,而是多審視自己的內心,建立生活準則與道德觀念。

 

人格教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