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帶領孩子,開心學認字

想要孩子及早學習認字,深怕孩子落於人後似乎是每一位爸比媽咪內心共同的聲音,但是過早讓孩子學習真的適合嗎?到底孩子幾歲可以開始學認字呢?認字和閱讀有什麼關聯性嗎?在孩子學認字之前,可以帶領孩子一同玩什麼遊戲呢?
帶領孩子,開心學認字

 

2歲的小可與1歲的小芹住在同一個社區,某天小芹媽媽碰到小可媽媽,迫不及待要分享最近得到的新資訊。

「小可媽妳知道現在很流行的零歲教育學習法嗎?還有那個閃卡教學認字法?」

「那是什麼?」

「就是讓孩子提早學會認識文字啊!這樣才能讓孩子贏在起跑點!」

「可是我們家小可才2歲,他應該不懂吧?」

「話不是這麼說,我們一起來團購閃卡吧!」

 

學會認字需要何種能力?

不同年齡的孩子想要學會認字必須具備不同的能力,維新復健科診所兒童職能治療師林茂勳以0~3歲及4~5歲的孩子做為區分,進行詳盡說明。

0~3歲

能力1、區辨聲音與語意的連結

2歲前的孩子必須要先能夠瞭解聲音和語言之間的對應與連結,才可能進入到學習認字階段。林茂勳兒童職能治療師舉例說明,當爸爸要上班時,爸爸對著孩子說「給『爸比』『抱抱』」,孩子能夠理解爸比指的是爸爸,抱抱的意思是身體接觸;又比如:當孩子看到蘋果時會說「果」,就是把物體和聲音連結的最好例子。

能力2、對於文字與符號的好奇心

對於2~3歲的孩子而言,文字與符號皆屬於「圖像」。當孩子發現這些圖像代表特殊意義時,會想要瞭解而感到好奇。例如:看到爸比媽咪在健康手冊上簽名註記時,孩子會好奇地提問那些寫出來的線條是什麼;或者是當爸比媽咪帶孩子去便利超商購物時,孩子會發現廣告招牌上面的圖案,並提出疑惑。

4~5歲

能力1、形狀與發音的配對

林茂勳兒童職能治療師表示,根據研究指出,4~5歲的孩子學習認字,主要是依賴形狀與發音的配對!由於大部份的中文字是由部首與部件組成,例如:當孩子知道「馬」這個字型的唸法,又看到「媽」或「嗎」時,自然的會發出ㄇㄚˇ的聲音;而如果孩子對於聲韻的覺察能力越好,那麼辨識中文字彙的能力也就越好。

能力2、視知覺技巧

基本上,幼兒辨識中文字的發展是以「視知覺技巧」為核心!研究指出認字發展大概分成幾個階段:

1.首先孩子能夠分辨文字與圖畫的差異,例如:回和◻(正方形)不同。

2.能夠區辨不同文字系統的差異,例如:中文字與英文字、數字的不同。

3.可以逐漸辨識相似形體文字的差異,例如:簡體字或繁體字的差異。

4.開始發展較為精熟的視覺線索與搜尋能力,可以辨識特定單字的圖像與形體,例如:孩子發現賣場大門寫著「入口」,知道這是要進去的。

5.已經習得生活中常見的一些基礎字,例如:大、小等,開始學習認字。

6.發展出對字形的覺知,對於文字組合與各個構件的覺察力,瞭解文字組成是可以分離、替換的,例如:「好」是由「女」和「子」組成。

何時可以開始學認字?

不論是1歲以下,或者3歲以前的孩子,在視覺與視知覺等能力均尚未發展成熟,因此對於「文字」呈現的圖卡並不能瞭解其真正的意涵,因此,給孩子反覆觀看字卡,只是單純停留在給予視覺訊息以及刺激的階段,並不是真正在「認字」。林茂勳兒童職能治療師建議爸比媽咪不妨將教養重心擺在孩子的肢體發展(如:粗大動作)、人際溝通與社會情緒的發展(如:語言、非語言表達及排隊等待輪流)上面。

3歲以後的孩子,對於形狀符號的認識及言語表達能力都較為成熟,對環境探索的主動性也提高許多,適合開始認字;文字和語言都是屬於人際溝通的一種「工具」,而學習辨識文字的歷程中,必須要把文字符號這樣的圖像,和語言連結在一起,產生對於特定圖像的「命名」,如此才是真正達到識字的目的。

因此,林茂勳兒童職能治療師建議爸比媽咪,3歲前可以多和孩子進行問答互動式對話,鼓勵孩子在口語表達上的流暢性,並且可以隨時隨地在生活中製造孩子觀察環境的機會;若是喜歡看圖畫書的孩子,爸媽則可以選擇大量圖片類型的繪本,從圖像中先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與觀察力,並且在講述故事的同時也鼓勵孩子表達,或嘗試讓孩子敘述故事內容;當孩子的語言資料庫非常豐富的時候,自然也對後來的語言文字配對階段更有幫助。

除了年齡考量之外…

除了最基本的年齡考量之外,爸比媽咪若發現孩子「對於簡單形狀可以認出並命名」、「對於環境中的文字感到好奇」、「主動翻閱書籍、雜誌或DM」或是「在塗鴉中發現類似文字的圖案」,就可以開始學習認字了!

對於簡單形狀已可認出並命名

當孩子已經學會辨認圓形、三角形與正方形,並且能正確指稱數字時,林茂勳兒童職能治療師認為,爸比媽咪可以開始讓孩子接觸更多的字彙。例如:生活圖案卡的正面為生活用品,而背面以文字呈現用品名稱,爸媽可以先請孩子幫用品命名(如:牙刷),然後翻至背面指著文字告訴孩子那是牙刷的名字,孩子就會知道那些文字線條不是形狀,而是比較複雜的圖像。

對於環境中的文字感到好奇

爸比媽咪時常有類似的經驗,就是帶孩子經過便利超商或者是速食店時,孩子會大聲說出它們的名字;進一步詢問他們從哪裡知道的,通常孩子會回應因為那裡有某個形狀的圖案(例如:數字或英文字);而有些孩子在賣場時會指著收銀台的告示,問媽咪是不是看到那三個字就是要把錢包拿出來。當孩子對於環境中的文字感到好奇,或者試圖想要瞭解該文字所代表的意涵,就表示孩子對於認識文字有一定的動機;此時,林茂勳兒童職能治療師建議爸比媽咪不妨機會教育,告知孩子怎麼唸,並可以分享該告示的意義,但不需要強迫他記起來,孩子自然會在每次經過的時候喚起回憶而複誦,深化文字告示與意涵的連結。

主動翻閱書籍、雜誌或DM

如果孩子對於家中的圖書、雜誌或傳單有興趣並主動翻閱,無論內容為圖像或者文字,都表示孩子對內容有探索與學習的動機。有時候當孩子拿起繪本翻閱,或許他並不是因為辨識出裡面的文,而是先看到熊熊與衣服的圖案,才說出了「熊熊穿衣服」的這句話。久而久之,孩子會注意到下面的文字,因此,會把圖案與文字做一個連結,也就是自然地認識文字。

另外,家裡常會收到一些廣告的DM,無論是賣場的或是百貨的,上面都有許多可以引起孩子好奇的圖片,特別是關於日常用品或生活中常見物品,也多能夠引起孩子主動翻閱的動機,並進一步注意到文字。

在塗鴉中發現類似文字的圖案

塗鴉是學前幼兒常見的活動之一,也是孩子表現內在與自我宣洩的行為。有時候,當爸比媽咪在寫字時,孩子也會在一旁畫畫,聲稱自己也在「寫字」,此時不難從孩子的隨手塗鴉作品中發現一些「類似」文字的線條,反映出孩子將生活中觀察到的文字表現出來。此時,林茂勳兒童職能治療師建議爸比媽咪不妨試著問問孩子寫的是什麼,甚至可以引導孩子注意自己的名字,都有助於孩子在塗鴉與文字之間逐漸增加區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