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掌握嬰兒期,型塑完整人格

嬰兒是從什麼時候起,開始和父母發生情感的聯繫呢?有些人推測,嬰兒還在子宮內的時候,就已經對母親的緊張或平靜狀態有所反應;另一些人則認為當嬰兒一出生, 家長開始餵食、搖抱和安撫他時,就立刻產生了這種聯繫。還有人主張,這個神奇時刻將發生在嬰兒出生幾週後,當他首度向爸媽展露衷心微笑時,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掌握嬰兒期,型塑完整人格

當嬰兒三個月大左右

大多數父母都會同意,要到嬰兒三個月大左右,當他開始對面對面的社交互動表現出興趣時,事情才真的變得好玩起來。

發展心理學家形容嬰兒的眼睛會在這個時期開始「發亮」,意指嬰兒似乎是首度會確實地看見並凝視父母。即使只有三個月大,他已經開始藉由觀察與模仿,學習許多解讀與表達情緒的方法。這意味著父母只要善加回應與關注,甚至可以在這麼早的階段, 就開始對嬰兒積極地實施情緒輔導。

藉由觀察和模仿,開啟情感交流開關
研究顯示,在這些早期的情緒資訊交換過程中,家長通常會努力地吸引並維持嬰兒的注意力。例如,父母常採用一種被形容為「媽媽語」(雖然父親也同樣能流利地說出這種語言)的說話方式。這是一種高亢、緩慢而重複的說話語調,還要搭配上誇張的臉部表情。雖然這種「baby talk」似乎滑稽又誇張,但父母卻大有理由使用它—因為它很管用! 當嬰兒聽到或看到父母用這種方式說話,通常都會變得更活潑、也會對父母更注意。

大多數的父母也會輪流做著各種表情,和嬰兒展開面對面的非語言「對話」。例如, 母親揚起眉毛時,嬰兒也跟著揚眉;嬰兒若是吐舌頭,母親也學著做。當一方發出咕咕、咿唔的聲音,另一方也用相同的音調或節奏回應。嬰兒很容易被這種模仿遊戲所吸引, 尤其是父母如果用另一種方式來模仿嬰兒原本的動作。例如,嬰兒如果把某個嘎嘎響的玩具朝地上敲了三下,而母親則是用自己的聲音來重複剛才嬰兒敲打的節奏,孩子就會變得很入迷。

這些模仿式的對話很重要,因為這告訴了嬰兒,父母正在注意他、並且對他的感覺做出回應。這是嬰兒第一次覺得被別人瞭解的體驗、也是情感交流的開端。

許多針對母親及其三個月大嬰兒所做的實驗研究,都強調嬰兒在情感溝通上擁有豐富的資源與潛能。在一個稱為「撲克臉遊戲」的實驗中,研究者愛德華.楚尼克(Edward Tronick)要求母親看著自己的嬰兒,但是要抑制住平常逗嬰兒玩時愛做臉部表情的衝動。面對母親這種不尋常的「沒有反應」,嬰兒屢次想要試著開啟「對話」,而白費力氣地做著一個又一個有趣的臉部表情。研究者觀察到嬰兒在最後放棄之前,平均會試過四種不同的策略。在另一項研究父母的憂鬱對三個月大嬰兒有何影響的實驗裡,楚尼克則要求母親要在嬰兒面前假裝有點難過或沮喪。就算母親的表情只呈現出略微的差異,卻對嬰兒造成了極大的影響;他們的情緒也會變得比較消極、退縮、疏於回應。這些研究結果均顯示,即使才三個月大,嬰兒已經期盼父母能給予他們情感上的照顧與回應。

這些研究很生動地描繪出嬰兒在親子關係中並非扮演被動的角色。相反地,他們在社交活動中表現得非常主動、積極。他們要尋找刺激、樂趣,並且與父母建立情感聯繫。

當父母長時間沒有反應、或只以消極方式回應時,嬰兒又會怎麼樣呢?研究者蒂芬妮.菲爾德(Tiffany Field)曾對憂鬱的母親和她們的孩子進行研究,而發現了一些令人憂慮的結果:憂鬱母親的嬰兒可能會模仿母親的傷心、無力、冷淡、憤怒與煩躁。假如母親的憂鬱情緒持續一年以上,嬰孩的成長與發展也會開始出現持續性的遲緩現象。

根據菲爾德的研究,在嬰兒三個月至六個月大時,母親的憂鬱似乎對其神經系統的發展最具影響力。菲爾德曾和同事比較過兩組兩個月大的嬰兒—一組有憂鬱的母親、另一組則沒有,結果發現兩組的差別不大;但是當她們觀察六個月大的嬰兒時,則發現有憂鬱母親的嬰兒比較沒有聲音方面的表達行為,而且神經系統功能測試的得分也較低。

母親的憂鬱狀態甚至會左右嬰兒的大腦,判定某個情緒事件為負面或正面體驗的處理過程。科學家可以藉由人們在出現不同情緒反應時所呈現的腦波圖,來做出這樣的定論—因為負面反應和正面反應是各自在大腦的不同區域裡運作處理。華盛頓州立大學的研究者傑拉汀.道生(Geraldine Dawson)利用這種科技暗中監測嬰兒看著肥皂泡飄浮升起的反應;而令人驚訝的是,憂鬱母親的嬰兒對於這個十分「中性」的事件,卻呈現出負面的情緒反應。

雖然這些研究呈現了令人不安的結果,但希望還是存在的。菲爾德的後續研究即發現,憂鬱母親的嬰兒在和托兒所的老師和不憂鬱的父親接觸之後,表現就有了很大的進步。這種相對的效應,也再次證明成年照顧者對年幼孩子的情緒發展,可以發揮強大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