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胎兒還在媽媽的肚子裡時,五官便有了初步的發育,通常兩至三個月大左右時,頭部器官如:眼、耳、鼻、口,以及四肢就已發育成形,五個月大則可清楚看見這些器官的輪廓;大約七個月左右時,寶寶已具聽力,這也是為何在胎教的過程中,透過音樂來影響寶寶。而在寶寶出生後,除了視力外,聽覺、嗅覺、味覺與觸覺多半已經發育完全。到底在何種階段該給予哪些協助,才能有效促進寶寶的五感發展?以下將詳細為您說明。
何謂五感?何謂七感?
所謂五感,是指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當小嬰兒出生後,就已具備這些感覺,且各自擁有單獨的器官運作。但有些爸比媽咪曾聽過「七感」的說法,最主要是多了「前庭覺」與「本體覺」,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技術長廖笙光表示,前庭覺與本體覺是兩種較為高階的能力,小嬰兒較難有明顯的表象來察覺。前庭覺掌管人類的平衡感覺,主要由內耳的器官控制,通常會需要視覺與腳踝穩定度作搭配,例如:寶寶在一歲時開始學走路,需要看著自己的腳才能夠慢慢站立,此乃前庭功能尚未發育完全的最佳例證。待孩子四歲左右時,即可透過前庭覺來站立與行走,無需依賴視力配合。
此外,當前庭覺與視覺有良好的搭配時,即使孩子的頭部向左或向右轉,眼睛仍能注視著自己想要看的物體,未來也較不會有閱讀上的問題;本體覺的控制關鍵位於肌肉與肌腱關節內,並無單獨器官,較難察覺。當我們不需要用眼睛看時,也能察覺自己的四肢位置,抑或當我們手伸進口袋,便可知道自己拿到哪種物品。不過,因五歲內並非前庭覺及本體覺的發展主要階段,故本文會以五感發展為介紹主軸。
至於「感覺」與「知覺」的差異?廖笙光技術長指出,感覺強調的是訊息與刺激的接收,五感便是屬於感覺類;知覺則是人類接收感覺後所產生的反應,當我們受到能量的刺激,再經過大腦的詮釋後,會合併成多樣的感覺訊息,有趣的是同樣的感覺刺激量,對每個人來說都會有不同的感受與反應,例如:有人愛吃辣、有人卻不喜歡,這就是大腦判別後所產生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