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暨臨床心理師王意中指出,每個人對於無聊的感受度都不盡相同,一般來說,無聊的心理狀態是當人不知道能做些什麼事情或是當下無法(沒辦法)做些什麼事情;此外,當人現在正在做的事情與他本身預期想要做的事情並不相同時,在情緒上會出現煩悶、枯燥,甚至是焦慮的感受,也會以無聊的心理狀態來形容。
給孩子空檔的時間不等於讓孩子無聊
曾有報導翻譯了美國心理學家Laura Markham的文章,內容談到讓孩子擁有無聊的時間能為孩子帶來的好處,包括他們會開始自己尋找打發時間的方法,例如,進行各式各樣的創作,這就是刺激想像力與培養創意的基礎。王意中臨床心理師則認為,有時候在翻譯外文資料時,可能用字並不是那麼精準,事實上,當人長期處於無聊的感受之中,也可以說是歷經一種無法投入當下事物、生活的感受,若長期下來,是會對自信心產生影響的。
因此,王意中臨床心理師認為,與其說父母是要讓孩子無聊,不如說是父母應該要適度的給孩子一些空檔的時間,這些空檔是能夠讓孩子自己決定想要做任何事的一段時間;此時,父母不應以自己的評價標準去定義孩子是否有好好妥善規劃利用時間,而是應該放手完全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與決定,因此,即使孩子想要在這段時間中對著天空發呆,看似沒有任何生產力的行為,事實上,對孩子而言,他也是正享受做著自己喜歡事的樂趣,並不是無聊唷!
爸媽要能學著提醒自己別總是設法填滿孩子的時間讓他們不無聊,但是,許多爸媽也會認為他們所做的並非刻意要去塞滿孩子全部的時間,只是很單純地希望孩子在年紀小的時候能有更多機會體驗多元的活動,能從中找到自己的喜好、樂趣。那麼,到底該如何拿捏為孩子們安排活動與給他們一些空檔的時間兩者間的界線呢?
多元體驗不等於滿滿的課程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表示,其實,讓孩子擁有多元的體驗不等於帶著孩子上各式各樣的學習課程,有時候帶著孩子走進大自然,吹吹風,牽著孩子的手,一起抬頭看看天空中雲朵的變化、觀察每個季節不同樹種葉子有著不同顏色的變化,也能夠培養起孩子對周遭事物的敏感度與好奇心。
觀察每個孩子不同的特質與需求
此外,爸爸媽媽也可以觀察孩子不同的特質與需求,例如,有些孩子特別喜歡在戶外的草地上跑來跑去,有些孩子則偏好做一些室內靜態的活動,爸媽可以依照對孩子的觀察,讓他們能有多一些的時間從事他們樂在其中的活動,而非每個活動都平均分配時間,把生活塞得滿滿的。
不同環境有各種不同刺激
《大腦科學的教養常識》一書提及,與其花錢送孩子去才藝班或補習班,不如把時間省下來,帶著他去戶外踏青。觀察力是訓練出來的,不同的環境有著各種不同的刺激,孩子透過熟悉、區辨(先熟悉才發展得出區辨力)、推理、假設、驗證的步驟,學習相關的事物或概念,這種學習是最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