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多的張小弟在家玩遊戲時,不慎撞到桌角,後腦勺撞出一個約1公分大小的傷口,當場血流不止,家長立即將他送往台北康寧醫院。經急診室郭健中醫師檢查後,立即為他抹上局部麻藥並準備縫合傷口,但張小弟因害怕掙扎無法順利躺上手術檯。突然間張媽媽一把將兒子抱起安撫,並勇敢地躺上手術台,讓張小弟頭趴在她胸口,用母愛克服了張小弟弟的恐懼,完全不需要醫護人員暴力壓制或使用全身麻醉藥即可安撫鎮靜,足以配合醫師從容地有技巧的施打局部麻醉藥,過程中張小弟因緊張出現反射動作而將媽媽抱得更緊更穩定,反而有助於醫師順利縫合傷口。這個做法讓已在急診工作超過十年的郭健中醫師大為讚嘆,更透過偉大的母愛發現這個醫療奇蹟,可以不用「抓小孩」就能順利縫合的方法。由於縫合過程動作跟無尾熊緊抱樹幹相似,所以稱為「無尾熊固定法」(Koala fixation)。
台北康寧醫院急診室醫師郭健中表示,過去小孩頭臉部外傷縫合總讓醫護人員相當頭痛,小孩因傷口疼痛及害怕手術縫合容易哭鬧扭動,增加傷口縫合的難度。在不得已狀況下,大多會使用墨西哥捲餅法(burrito)及超人披風法(superhero)將受傷小孩壓制,防止身體亂動及哭鬧影響縫合。墨西哥捲餅法是使用床單將孩童全身捲起固定,只有頭露出;超人披風法是將小孩雙手向後伸進枕頭套躺下加以束縛,使用這兩種方法通常可很快完成傷口縫合,但會讓受傷小孩經歷較不人道的暴力約束過程。不但媽媽和小孩的心理衝擊不小,其實醫護人員也並不好受。
郭健中醫師說,張小弟媽媽出於母親天性,不願孩子因掙扎哭鬧、不肯趴下影響傷口縫合,突然讓孩子以類似無尾熊抱著媽媽的姿勢接受傷口縫合,沒想到這樣的姿勢比對孩子進行壓制強迫治療的效果更好,小孩自己會緊緊抓著媽媽,頭埋在媽媽胸部裡,又穩又不哭鬧,若再加上孩子爸爸將雙手輕放在孩子背上確保,分散小孩對疼痛的注意力,過程比將孩子捲起來、幾個大人壓著縫要好太多了。
後來有個1歲多的汪小妹妹因意外右側額頭撕裂傷2公分送來急診室,郭健中醫師便建議汪小妹妹媽媽側躺,讓孩子躺在媽媽右邊,媽媽以左腳及左手環抱孩子固定,透過媽媽擁抱及餵奶嘴安撫陪伴,完全不需要醫護人員蠻力制伏,就順利固定汪小妹妹完成傷口縫合。過程中小朋友因刺激會反射性地轉向媽媽躲開醫師,此時媽媽很自然地親吻小孩左臉頰,將小孩傷口再右轉回給醫師縫合,同時小孩又立刻睡著。母愛的天性再一次發揮作用,啟發醫師的靈感,將側躺固定的姿勢取名為「睡美人固定法」(sleeping beauty fixation)。強調媽媽親吻小孩的強大魔法力量。
郭健中醫師表示,使用「無尾熊固定法」及「睡美人固定法」進行小兒頭臉部傷口縫合確實有很好的輔助效果,適合6個月到4歲左右的小孩,當頭臉撕裂傷時由媽媽抱著躺上手術檯,趴在胸前或躺在側邊,利用小孩疼痛時會緊緊擁抱媽媽的反射動作,達到固定的效果,有助於傷口縫合的穩定執行。就他個人多年臨床觀察,當小兒在接受治療時,父母親若能依照孩子不同年齡層提供不同安撫技巧(如:撫摸、唱歌、念故事、理性溝通等),通常能大幅降低孩童不安全感及疼痛感,並提升父母親在孩子治療過程的滿意度。重要的是要與家屬做好事前溝通及經由醫護人員指導,讓孩子父母也能在治療過程中盡一份心力,一起採用更人道的治療方式,達到醫病雙贏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