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3個月前就要準備!進入幼兒園之前,給新生與家長的入學須知

每年7、8月,是幼兒園迎接新生入學的旺季,許多的爸爸媽媽也迎來跟孩子第一次的分開。孩子第一次上學就像一首進行曲,家長若先做好曲調的鋪陳與起承轉合,必定能彈奏出愉快的曲調。
3個月前就要準備!進入幼兒園之前,給新生與家長的入學須知

 

寶貝要上學,是家裡的一件大事,需要全家人一起陪著孩子迎接這段美好的經驗,孩子感受到家人對「上學」這件事情的重視與期待,並且覺得自己長大了,了解可以離開家人擴展社會人際關係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也是值得紀念的事。 

但是在適應的過程中,許多家長都會因為孩子適應不良、哭鬧而苦惱不已,其實這些都是必經的歷程,或許孩子的特質不一樣,所產生的不適應狀況也會有所不同,重要的是我們是否做足萬全的準備,要和孩子一起迎接未知的未來。

入學頭一個月是關鍵期

每年到了7、8月,通常都是幼兒園迎接新生入學的旺季,家長在精挑細選之下,決定了可能陪伴寶貝3、4年的幼兒園。剛入學的頭一個月稱之為「蜜月期」,正是幼兒、園所師長與家長三者間的磨合期,也是決定寶貝是否能開心地和您揮手說掰掰、順利上學的關鍵時期。

爸比媽咪也需要心理調適

要進入幼兒園,並不是只有孩子需要適應由家裡至學校的環境轉換,家長的心態也是需要調適的,因為,家長的情緒與孩子是連動的

弘光科技大學附設幼兒園園長康素杏表示,許多第一次送孩子上學的家長,在寶貝上幼兒園的初期沒有調適好自己和孩子的心情,以致於孩子出現分離焦慮,嚴重影響適應的過程。當然,不同的家長面對孩子即將上學,也呈現出不同反應,在長期觀察之後,發現以下3種類型的家長心態,最容易出現幼兒哭鬧不適應的表現,家長應及早修正自己的觀念、態度,才能讓自己和孩子順利地適應新學校。

類型1:貨比三家不吃虧~試讀觀察型

由於幼教市場競爭大,各園所紛紛打出「試讀免費」、「試讀送用品」、「試讀再減註冊費」…等招生的策略,於是誤導了家長有「貨比三家不吃虧」的心態。

幼兒園商家

康素杏園長指出,幼兒園不是商家,孩子更不是試用的商品,幼兒園從事的是教育而不是交易,孩子從入學→適應→到習慣,通常需要一段時程,關係的建立也不是短短的一個星期可以穩定;倘若孩子在試讀時間出現不適應的狀況,家長就立即出現「反正不適應,再換一家就好了」的心態,孩子便不斷周旋於各家幼兒園之間,如此一來非但無法順利建立信任關係,不好的就學經驗更是分離焦慮的最大元凶。

在確定孩子即將進入幼兒園就學前,建議家長應審慎評估,選擇符合自己需求的理念、環境、學習方式、接送…等各方面條件的幼兒園,勿三心二意,孩子才不會成為商業競爭下的犧牲品。

類型2:忐忑不安難分離〜極度焦慮型

這類型的家長所佔的比例很高,尤其是家中的第一個寶貝要上學時,家長通常都有某些程度的焦慮,這種心情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

先調適好自己,再送孩子上學

但是,家長過度焦慮會讓自己變成「黏皮糖父母」,許多父母按耐不住自己的情緒,躲在角落偷哭,甚至遲遲不願放手離去;更嚴重的狀況是,孩子一旦出現負面情緒,便急著把孩子帶走、中斷學習,想像孩子是否在學校吃不好、睡不好甚至受到同儕的欺凌…。

這類型的家長其實有著強烈的矛盾情緒,並且極度缺乏安全感,當孩子不適應時,這樣的父母通常較不能信任老師,會有過度不捨或干預、介入老師引導的情形。但是當孩子比預期適應得好時,又有強烈的失落感,在過程中不但孩子適應得辛苦,家長自己也身心俱疲。建議這類型的家長先做好自己的心理調適再送孩子上學。

類型3:過度放心及放手〜急欲脫身型

與上一個類型的家長恰巧相反,有一種過度放心的家長,在孩子上學的第一天便急欲脫身,深怕孩子會抱住自己的大腿不讓自己離去,例如編一個謊言,像是:媽媽要去上班賺錢錢、買菜、去上廁所、去幫寶貝買玩具…等諸多藉口,在孩子沒有心理準備的狀況下讓他獨自留在陌生的環境裡。

維持與孩子間的誠信關係

通常家長太急著脫身,孩子會更沒有安全感,認為自己是被「丟」到幼兒園的,情緒的反差與上學的哭鬧會更嚴重,家長與孩子間的誠信關係於是變得薄弱,在幼兒園的一切人事物關係建立會更不容易,這類型的家長需要多一些時間來等待,等待孩子調適好上學的情緒,再慢慢放手。

幼兒入學前的3個準備工作

幼小的孩子要離開熟悉的家、熟悉的照顧者,進入一個全然陌生的環境,對他們來說是個很大的挑戰。要使幼兒入學後能順利地調適,除了家長先調適好自己的心態以外,上學前的準備工作也是必要且重要的。這項準備工作在幼兒上學前3個月就要開始,分3個部分來進行:

1.幫助孩子做好身心調適

在孩子上學前的3個月,是調整生、心理的重要關鍵時期。

生理部分

在生理部分,雖不需操之過急,大幅度改變孩子的生活習慣,但基本的自理能力需要循序漸進地建立,如:會自己表達大小便的需求、自己用餐的習慣、正確的飲食習慣、固定的生活作息與睡眠,因為這些能力都攸關上學後立即會面臨的挑戰。

家長須開始為孩子做好即將上學的心理準備,建立孩子對於幼兒園的正面印象,如:「在學校會有好朋友陪你一起玩」、「老師就和媽媽一樣,你有什麼事老師都會幫助你」,「學校裡的玩具和家裡的不一樣,媽媽好期待寶貝上學後回來和我分享」…,盡量具體且符合孩子的理解程度,但不能過度強調學校及老師的權威感,更不要拿學校來當作威脅利誘的手段,像是「你這麼不乖,明天就把你送到學校去讓老師教」,孩子在還沒上學前,就把學校和不好的印象劃上等號,小心孩子得了「上學恐懼症」。

安撫利器

另外,物品的準備也是預備工作的一環,像是:書包、餐具、衣服、用品,陪著孩子挑選、寫上姓名,告訴他該怎麼使用。孩子對於物品的所有權非常重視,同時也象徵著對環境的認同,當家人不在身邊時,孩子自己所熟悉的物品也能成為安撫的利器。

2.先帶孩子認識環境

孩子對一個即將要去的新環境,充滿了新奇、陌生與恐懼,多重且交織的感覺。在進入幼兒園前,孩子沒有任何團體學習的經驗,不認識幼兒園裡的人,對於環境的熟悉度也不夠,這樣的心情就如同大人進入一個新的工作環境,也是充滿不確定感與恐懼。

要消除這種緊張的情緒,可在孩子未上學前帶他去幼兒園玩一玩,和老師互動、建立熟悉感,讓孩子對這個陌生的環境有所準備,而不是突然地要他去接受。

3.充分的親師溝通

孩子上學,家長有「知」的權力,更有溝通的必要,關於幼兒園如何安排幼兒入學適應、是否可以陪讀、陪讀的時程、老師如何在家長抽離時接手、如何處理孩子的分離焦慮,甚至是老師用什麼方式引導孩子建立生活習慣、處理行為的引導技巧、家庭要如何配合學校調整生活習慣…等,諸多有待充分溝通瞭解的事項,幼兒園通常需要先告知家長在孩子入學初期會有的反應與解決之道,使家長充分地瞭解,有助於孩子不適應時能即時因應。

另外,在填寫基本資料時,盡可能描述孩子在家中的習慣,以及父母在面對孩子行為時的教養態度,有助於老師瞭解每個家庭的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