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非事件嬰兒,僅為示意圖
又有嬰幼兒被留在車內中!一位好心民眾在雲林虎尾的若瑟醫院戶外停車場聽到嬰兒啼哭聲,幸好並沒有漠視不理,而是循聲找去,竟發現一名約一歲多的嬰兒被獨留在僅開一條車窗細縫的車內,已哭到神情恍惚、渾身濕透、滿臉脹紅,該民眾立即報警,也幸好就在醫院停車場,所以醫護很快就到現場將嬰兒抱入院內急救,經醫師診斷,這名約1歲多的男童已出現輕度脫水、體溫偏高與呼吸加快等中暑徵象,所幸處置及時並無生命危險。
過了半小時之後母親才姍姍來遲,自稱自己是孩童的母親,並表示她因為7歲大的女兒要看牙,嬰兒正在熟睡,覺得僅是離開幾分鐘,沒想到差點釀災害了孩子。
醫師呼籲:不要獨留孩子在車內,一秒都不行!夏天車內溫度高如烤爐,小嬰兒身體過熱的速度是成人的好幾倍,因此在高溫的車內更容易中暑、脫水、熱衰竭甚至休克,千萬不要拿孩子的命去賭。
▲新聞畫面(安裝嬰兒座椅的方式也不正確!不能安裝在前座。)
一般而言,嬰兒的正常體溫範圍大概是36.5~37.5,體溫本就比成人還要高,車內密閉空間在陽光曝曬下,溫度會迅速飆升到60~70度以上,小孩此時待在裡面,完全就像被悶燒一樣,這起事件幫助急診的若瑟醫院急診室主任也指出:「幼童中樞神經尚未發育完全,無法有效調節體溫,可能在10幾分鐘內就出現脫水症狀,不到半小時就可能出現意識混亂,甚至呼吸衰竭。」
夏季天熱,若孩童出現以上症狀,就是中暑的前兆,尤其還不會講話的嬰幼兒,一旦出現上面的症狀,往往都已經是很危急的狀態了。
因此,不論時間長短,千萬不要將兒童獨留在車內,這是陷孩子於危險的高度錯誤行為,且不只高溫,還有其他潛在的危險也可能發生,例如:安全帶勒脖、亂開車門發生交通意外等,都是發生過的案件,家長千萬不要心存僥倖!
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也提醒家長記住「一不三要」原則:
- 不:不將孩子獨自留在車上。
- 要:將隨身物品放置後座,下車時繞至後座確認孩子狀況。
- 要:隨身攜帶車鑰匙或備用鑰匙,避免誤鎖孩童。
- 要:發現有孩童獨留車內時,應立即撥打119求援。
►當孩子已中暑,如何進行急救?
當孩子已經出現中暑現象時,必須立刻採取正確且迅速的急救措施,否則可能導致意識喪失、器官衰竭甚至死亡。以下是兒童中暑的急救處理步驟,請務必依照優先順序執行:
1.立即脫離高溫環境:將孩子移至陰涼通風處,如室內冷氣房或陰影下,若在車內,迅速開門通風、抱出車外,千萬不要再停留。
2.進行物理降溫:趕快脫去身上多餘的衣物幫助散熱,準備濕毛巾或濕衣物擦拭全身,特別是頸部、腋下、腹股溝等大血管的部位,重點就是「快速散熱」,因此若有冷氣、電扇,可以直接讓孩子吹風,能加入降溫,但切勿將孩子整個人泡入冰水中,體溫下降過快也會導致休克。
3.觀察意識與呼吸:這是至關重要的一環,要是孩子仍有意識,可以慢慢補充冷開水或電解質飲料,但若孩子已經意識模糊、呼吸困難、皮膚乾熱無汗、昏迷等,就可能是重度中暑了,要立即撥打119送醫急救。
注意事項
不建議自行餵藥或灌食退燒藥,因為中暑是「體溫調節異常」,而非感染性發燒。
嬰幼兒與幼童因為中樞神經與體溫調節能力尚未發育完全,中暑惡化速度快,處理上要比成人更積極迅速。
針對此次事件,雲林縣政府社會處迅速介入處理,依《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51條,對母親處以3000元以上、1萬5000元以下罰鍰,並依第102條,強制要求接受4小時以上至50小時以下的親職教育輔導。此外,也依據《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31條第4項,針對未妥善照顧六歲以下兒童的駕駛人,處以3000元罰鍰並施以4小時道路交通安全講習。
★小叮嚀
1.根據<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四條規定:汽車駕駛人對於六歲以下或需要特別看護之兒童,單獨留置於車內者,處駕駛人新臺幣 3000 元罰鍰。
2.根據<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簡稱兒少法)第 51 條規定:父母、監護人或其他實際照顧兒童及少年之人,不得使六歲以下兒童或需要特別看護之兒童及少年獨處或由不適當之人代為照顧。違反第五十一條規定者,處新臺幣 3000 元以上 15000 元以下罰鍰。
3.若獨留孩子在車內而不慎使孩子受傷或亡故,還需另受刑法的制裁。
該名母親為30多歲的外籍配偶,需獨力照顧家中五名子女,長年處於高壓與疲憊狀態,根據社會處後續訪視指出,母親本人也坦言有時難以妥善兼顧每位孩子的需求,社會處也呼籲,針對多子女、高照顧需求家庭,除了家人要分擔照顧之外,政府與社會也可以實質支持,包括:
媽媽一人除了要帶小孩以外,還要兼顧家務、接送,有些還要工作,長久下來的高壓會壓得媽媽身心俱疲,因此要減輕媽媽們(主要照顧者)的負擔,可以從「分工」開始,配偶或是其他家庭成員可以共同參與育兒任務,例如:洗澡、接送、哄睡、煮飯等,若是已有較年長的孩子,也可以順練國小以上的孩子幫忙處理一些家務或是陪伴弟妹等,培養責任感之餘也分擔媽媽的負擔,但切記,年長的孩子也只是孩子而已,無法取代「照顧」之責。
各縣市針對弱勢、多子女家庭或是低收入戶家庭,都有多元的支援措施,例如:可申請政府補助、育兒津貼等,從經濟上實質減輕壓力,也可以利用社區服務像是親子館、兒童照顧中心等處詢問臨時托育,讓媽媽們有喘息的空間。
可鼓勵媽媽加入「媽媽社群」、「育兒社團」等,可以抒發情緒、合作育兒以及得到一些共鳴和情緒支持,讓媽媽感到自己不孤單,產後憂鬱或育兒焦慮都容易發生憾事,診斷自己是否需要求助了,求助並不丟臉,要懂得釋放、宣洩,保護媽媽的情緒健康,也是一種保護幼兒的最好方法。
一位五寶媽的育兒壓力絕非一般人能輕易想像,苛責她的失誤之餘,不如提供實質幫助,保護孩子不能有一絲僥倖,共同防範各種悲劇不斷重演。
整理撰文/王佳琦
圖片來源/PHOTO-AC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