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庭 家庭關係

即使是全職媽媽也需要Me Time!與其練成鋼鐵身,不如讓家人成為神隊友

全職媽媽的生活非常辛苦,生活中除了孩子,就是家事,時間久了,情緒容易低落,甚至陷入憂鬱而不自覺。如果妳是全職媽媽,建議妳每天給自己一點完全屬於自己的時間。如此一來,妳會對孩子更有耐心,對身心非常有益。
即使是全職媽媽也需要Me Time!與其練成鋼鐵身,不如讓家人成為神隊友

 

有一次我出門搭小黃,遇到一位女司機,她除了上班,還得照顧孩子。

她每天早上送孩子上學後就出來開計程車,開到中午十一點再回家為孩子做飯。她說,自己以前是全職媽媽,每天的生活就是做家事和照顧孩子,後來孩子上學去了,自己沒人可以說話,很容易情緒不好;後來決定出來上班,每天開車會遇到各種不同的人,還能和乘客聊天,負面情緒少了,陪伴孩子也更有耐心了。

我覺得這位媽媽真有智慧。因為全職媽媽的生活非常辛苦,生活中除了孩子就是家事,缺乏人際交流,時間久了,情緒容易低落,甚至陷入憂鬱而不自覺。

 

如果現在的妳也是全職媽媽,建議妳每天給自己一點完全屬於自己的時間,可以參加一些社交活動、和別人聊聊天,幫自己充充電,有助於擁有好心情。如此一來,妳會對孩子更有耐心,對身心非常有益,不會覺得妳全是為了孩子,而透支自己的生命能量。

 

 別把「電量」耗盡了 

許多媽媽長時間處於疲憊狀態,平日得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到了週末又想為孩子安排各種活動,像是上才藝班、去遊樂場或到公園玩,明明是放假日,卻把自己的「電量」耗盡,在回家的路上或睡覺前,只要孩子稍微吵鬧,媽媽就很容易被激怒了。

記得有個週六,我想帶著樂樂一起種白菜。上午去附近的花市買白菜種子,回到家時快 12:30了,急忙趕著做飯、用餐、洗碗,接著準備種菜。

本來打算種在陽臺,但考慮到頂樓的光照更充足,能讓菜長得更好,於是決定搬到頂樓去。

結果,裝土的花盆太重了,我一個人搬不動,只好先把土從花盆裡鏟出來,再把花盆和土分批搬到頂樓。種完白菜,我已經累得筋疲力盡,可是當下離晚餐還有一點時間,想著樂樂前陣子一直說想看電影,於是馬上訂了電影票,帶樂樂去附近的電影院看電影。

吃完晚飯後,樂樂說想去樓下玩,我便帶他下樓,回家後在睡前刷牙時,樂樂不配合,我就開始不耐煩了,說話聲音也大了起來。好在樂爸提醒了我,我才突然意識到:是自己太累了才不耐煩,而不是因為孩子不配合。如果不是整天太忙太累,我會有足夠耐心和方法來應對樂樂不配合的情況。

總是把自己的「電量」耗盡,也是因為媽媽的「單向犧牲」思維在作祟。

大部分孩子精力旺盛、活動力強,媽媽總是很難拒絕孩子的請求,想多陪孩子玩一會兒,或帶孩子多去一個地方走走,於是不斷地說服自己「答應孩子的要求吧」、「再多玩一會兒」、「再多去一個地方」,直到自己的「電量」被消耗殆盡後,媽媽可能會在孩子要求太多或太不聽話時,對他們大吼大叫,卻未在第一時間覺察到是自己「沒電」了,才失去了陪伴孩子的耐心,無法好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

 

「愛自己」的四個階段

想改變電量耗盡的狀態,就需要多一些覺察,這是「愛自己」的開始。

我把「愛自己」分為四個階段,媽媽們不妨藉此觀察自己看看:

第一階段:累了、不舒服了卻不表達,表面看不出有任何負面情緒。

第二階段:累了、不舒服了,雖然不表達,但是有情緒、會發脾氣。

第三階段:累了、不舒服了,會表達出來讓別人知道,對方也能感覺到妳有積壓的情緒。

第四階段:在情緒還沒有達到臨界點時,就能及時覺察身體的本能反應,發現自己累了、不舒服了,在第一時間先休息、照顧好自己的身體,避免情緒爆發或耗盡「電量」。

如果妳處於第一或第二階段,表示妳對自己的累或不舒服缺乏感知。就像前面提到的例子,明明很累、很不舒服,還用各種理由說服自己再多陪陪孩子。

有時,我們的大腦裡會有兩個聲音,當妳有點累但還不是非常累、孩子又很需要妳時,第一個聲音會冒出來:「我累了,我不想做了。」但是這這個聲音經常被我們忽略,取而代之的是另一個聲音:「這點累還可以忍耐,為了孩子,我還可以堅持下去,沒事的。」甚至有時候這個聲音還會安慰我們:「把孩子安頓好,剩下的時間就是我的了。」但結果就是,我們往往沒能堅持到擁有自己的時間,情緒就先失控了。

想要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長,最重要的就是千萬不要讓自己處於快速消耗電量的狀態。多提升自己的覺察力,讓自己盡量處於「愛自己」的第三、四階段,接著開啟低耗電模式,當妳的能量提高,孩子才能因妳的陪伴而受益。

 

不要責備自己

自我反省是很好的習慣,適度沉澱思考後能幫助自己有所成長。但是過度省思也可能阻礙妳的成長,讓妳的能量越來越低。

許多媽媽都有過度省思的習慣,凡事都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見到另一半不開心,就想自己哪裡沒做好或哪句話說得不恰當;老公拒絕幫忙帶小孩,就想是否自己的請求不合理;當情緒低落、感到無助時,就想是不是自己不夠知足,或可能是情緒管理能力太差。越想越覺得自己問題真多、必定是自己不好等。

我曾經也是一個習慣過度反省自己的媽媽,因為從小父母對我的教育是「凡事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記得小學時,有個同學用筆在我的衣服上亂畫。回到家,我跟媽媽解釋是同學畫的,媽媽的第一反應是:「為什麼人家就畫妳身上,不畫其他人身上呢?一定是妳做了讓對方不開心的事。」

這件事情影響我非常深遠。

因此,如果妳總是從自己身上找問題,可以嘗試從父母對妳的教育方式追溯起,找出問題的根源,不要再試圖用「過度反省」來剖析自己。

雖然有時候孩子的問題與妳過往對孩子的養育方式有關,但妳不用自責,更無須愧疚,因為自責和愧疚也會讓妳的能量變低;雖然有時候先生不回應妳或拒絕幫忙,可能與妳說話的語氣和情緒有關,也不必自責,因為當時的妳已經盡力做到能力範圍內最好的處理了。

當妳能看到自己的侷限性,就不會試圖透過「自我懲罰」來強迫自己成長。因為「自我責罰」並不會帶來正向的改變,反而會降低自我效能,讓妳對自己越來越不滿意、越來越沒有信心,不斷損耗自己的能量。一旦能量不足,即使妳非常想改變也不會執行,因為妳「沒有心力」去行動和改變。

 

撰文/張楊

書摘自《我不是媽媽,是家庭CEO:與其練成鋼鐵身,不如讓家人成為神隊友》幸福文化

整理/編輯部

圖片來源/Photo AC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