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氣」這兩個字,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可以聽見,但若想具體地解釋清楚它的概念,倒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究竟,什麼樣的行為表現才稱得上是「有志氣」呢?
“對我而言,志氣就是:一個夢想+現實分析能力+實踐能力+彈性+韌性。”−−−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教授林惠雅
“志氣,就是我有多想讓這件事情發生!”−−−李奧貝納廣告董事長黃麗燕 出自《商業週刊》
“人沒有志氣,不足以成事;企業沒有志氣,不足以久續。”−−−《一千年的志氣》
比起原本就擁有豐富資源、一路平步青雲地獲取成就的那群幸運兒來說,志氣似乎更適合用來形容「一個人即使身處於逆境,仍然能夠不放棄希望,抱持奮力一搏的勇氣與自信堅毅的熱情」的一種意念。就彷彿一條連接地獄與天堂的繩索,只要緊緊抓住、不斷往上爬,就能到達想去的地方!
笛飛兒EQ教育親職講師鍾佳蓉說:「在這個社會上有一群孩子,他們所擁有的資源相對較為缺乏,或許是與原生家庭的關係不好、隔代教養雙親不在身邊、單親、甚至是在求學過程或人際關係裡遭遇困難,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自我效能感通常是比較低落的,能不能讓他們產生一股動力去扭轉局面、避免向下沉淪,並且在努力的過程裡發現自己的優勢、自我肯定且產生熱情,志氣在這當中就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這樣的孩子往往能在奮鬥的過程裡比別人學到更多,對於自己的未來也會有更廣闊的眼界!」
天才領袖感覺統合兒童發展中心執行長王宏哲指出,志氣是一種設定目標和執行目標的能力。每個人都會有各式各樣的目標,但如果光用想的而不去執行,就叫作「夢想」;倘若朝著目標一步一腳印地邁進,那便是一個「理想」,而「理想」才是構成志氣的先決條件。
與道德感習習相關
只要懷抱理想,就能稱得上是「有志氣」嗎?鍾佳蓉老師認為,想要達成的目標如果僅對自己本身有好處,卻不利於他人、是旁人不會給予正面評價的行為,那也不能算是志氣。志氣本身應該涵蓋某種程度的道德標準,不單是對個人的發展有幫助,對環境或社會裡的其他人也要有激勵的作用以及正向的意義在。
「有一點難」才稱得上志氣
王宏哲老師認為,設定太過簡單、輕而易舉就能辦到的目標,也不能算是有志氣,這個目標對於自己眼下的能力來說,必須要是有一些距離、有一些難度的事情才行。
彷彿爬山一般,要越過的那座山可能比你所爬過的任何山都還要高,你抬頭看看山的高度,沒有因此而感到畏懼,還是決心攻頂,並且毅然決然地邁開步伐,這就是志氣的展現。
延伸閱讀:10句話的魔法,讓孩子更有自信!
相信爸比媽咪一定感到很好奇,很多大人在面對自己的人生時都不見得能夠展現志氣,而懵懂天真的學齡前小朋友,真的有能力可以培養所謂的志氣嗎?
鍾佳蓉老師表示,由於志氣是個較為複雜艱深的概念,所涵蓋的價值觀及態度也很抽象,但越是抽象複雜,就越需要長時間才能累積培養,約莫從孩子可以自由行走遊戲、能夠交談溝通的時候就要開始。
如同先前所提到的,一個有志氣的人,生活必定是有目標的,最重要的是,這個目標必須是由自己來設定,而非由他人所指派,因此,自主性也是志氣的一個重要前提。
「不行,這是你自己的事!」
鍾佳蓉老師指出,孩子的自主性,可以從「對日常生活中的細項」負責來培養。舉例來說,有很多事情明明孩子能夠自己完成,爸爸媽媽卻往往因為時間緊迫或孩子撒嬌地說:「幫幫我嘛!」而代為執行,或許這些小事對大人來說只是舉手之勞,卻讓孩子失去為自己負責的想法及能力,令孩子以為好像只要很會經營關係或提出要求、甚至是耍賴,他的所有難題就會迎刃而解。這種時候,應該堅決地告訴孩子:「不行,那是你自己的事,請你自己想辦法負責。」
「你覺得現在應該做什麼?」
很多時候家長也會因為擔心孩子不懂或忘記,便不停地耳提面命:「現在該吃飯了」、「現在該洗澡了」,鍾佳蓉老師提醒,如果凡事都幫孩子安排得太妥當,或是有太多清楚的規定要孩子遵守,會讓孩子抓不到自己的準則,甚至根本不了解「原來我需要幫自己規畫事情」,因此,碰到孩子忘了自己的本份時,爸比媽咪可以用提問的方式來提醒:「你覺得現在應該做什麼事情?」讓孩子自我覺察問題,這也會提升他的自主性。
為什麼孩子好像很被動,做什麼都沒勁?鍾佳蓉老師表示,其實父母適度的期望會讓孩子更有動力,但這種期望並不是類似「你一定要考第一名」這種功利性、結果論型的期望,而是偏向於鼓勵正向人格特質與態度,例如:「我希望你是願意幫助別人的小孩」、「我希望你當一個負責任的人」,只要持之以恆,這些期待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慢慢形成他的價值觀和信念,如果爸媽本身也能提供身教示範,孩子在耳濡目染的環境下也就更能符合父母的期待,並且有更高的行為動機。
延伸閱讀:9件爸媽不應該禁止孩子做的事
如何從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志氣?以下,為各位爸比媽咪整理出「志氣」所包含的8種核心特質,教您如何循序漸進地養出一位志氣寶寶!
王宏哲老師認為,在培養孩子的志氣時,首先要先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所謂自我管理,白話一點就是「安排、照顧自己的能力」,包括基本的生活自理以及處理週遭切身相關事務的能力。
從生活經驗中了解自己
如同先前所提到的,志氣與設定個人的理想、目標息息相關,然而,一個沒有任何生活自理經驗的孩子,又如何能夠了解自己的能力、興趣在哪裡?「我們在帶孩子玩遊戲的過程當中會發現,生活自理經驗豐富的孩子,特別了解自己的專長與喜好,也更懂得如何設定具挑戰性而自己也能達成的、恰如其分的遊戲目標。」鍾佳蓉老師說。
爸媽怎麼做?
.大人一定要學會放手
王宏哲老師認為,在幼兒的生活自理上,家長應該扮演被動的、提示而不介入的角色,當孩子提出要求需要你幫忙,家長不該第一時間予以協助,而是在他幾經嘗試後都無法解決困難時,才出手幫忙,無論是穿衣、穿鞋,還是吃飯、如廁,協助的方式也不是收拾所有爛攤子,而是帶1步,讓他自己做後面的5步,孩子才能學會自我管理。
.別要求完美的結果
在此階段我們重視的是「孩子能獲得經驗」,爸比媽咪不用太在意中間過程的品質如何,以吃飯為例,必須忍受一段時間孩子因為小肌肉、手眼協調尚未發展完全而吃得亂七八糟,但還是要相信孩子自然會有「自己想去把事情做好」的天性,如果可以別太在意學習過程中的不完美,就能看見孩子一直不斷向上成長的痕跡。
比起爸爸媽媽,同儕才是孩子的主要模仿對象,當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比同齡的其他孩子弱時,不妨帶孩子進入團體環境,促使孩子藉由觀察其他人都是怎麼做的,產生內在動機去仿效,這會比家長與孩子關在家裡自己「閉門造車」、教得火冒三丈來得有效率許多!
由於志氣是一種「了解自己能力並挑戰它」的意念,因此,孩子一定要對自己有足夠的認識才有可能產生,從孩子日常生活的活動及遊戲當中,爸比媽咪需從旁觀察孩子,因為「自我概念」的重要來源其實來自於別人的回饋,如果父母能發覺孩子的優勢,告訴他:「我發現你有一些地方很棒!」,並且帶他做一些自我覺察和討論,孩子對自己的認識會更加深刻。
覺察優勢帶來積極態度
鍾佳蓉老師表示,了解自己的優點能幫助孩子自我肯定,因為其實自信本來就不是在所有面向上都要表現很得棒才會產生,而是知道自己雖然有一些劣勢,但也有一些專長,因此當面對自己的劣勢時,不會感覺自己一無是處而沮喪或逃避,而是知道怎麼樣在自己有選擇權或機會的時候,正面積極地把自己的優勢能力發揮出來,例如:「我的數學雖然不好,但我的國語很好,所以雖然數學的分數比較低,但我可以去參加作文或演講比賽來彌補。」
爸媽怎麼做?
.帶領孩子覺察自己的優點
在陪伴孩子進行一些實際活動的同時觀察孩子的表現,並且主動問問孩子:「你有沒有發現你有哪些地方很厲害?」因為有些孩子會拿自己的能力跟哥哥姐姐或大人比較,容易覺得自己不如人,此時父母也要教導他「每個人厲害的地方都不一樣」以及「厲不厲害不見得定義在具體的成就上」的觀念,例如:「我覺得你很有禮貌,講話都會看別人的眼睛,也很會問問題,我覺得這也是超棒的。」
.釐清抽象的讚美
年紀越小的孩子,對於自己的優缺點往往越不了解,鍾佳蓉老師表示,當自己在課程當中詢問小朋友自己有哪些優點時,他們經常會回答:「別人都說我很乖!」但是「乖」是很抽象的詞彙,大人應進一步帶領孩子認識自己在哪些地方表現得很乖:「那你在哪些時候會被說很乖呢?」孩子對自己的優點越了解,就越容易保持下去。
.先說優點再講缺點
當孩子對自己的優點有一定程度的認識之後,也要提醒他:「那你有沒有哪些地方還可以變得更棒一些?」,讓他們知道人不是只有優點,不能總是期待正向的評價,否則孩子可能令別人不舒服自己卻不自覺。當缺點不是由自己發現,而是別人所賦予的,對孩子造成的傷害及壓力通常會更大。
此外,也要帶領孩子尋找解決劣勢的辦法,如此一來才能穩固志氣,而不是只發覺缺點,卻抓不到解決的重點,使孩子感到很挫敗,甚至因為不喜歡聽就當作沒聽到。
值得一提的是,華人父母往往傾向把孩子的問題挑出來,卻忘了稱讚他們的優點,但一天到晚回饋孩子這麼多缺點,會大大地降低他們的動力,因此,在提醒孩子改善缺點前,不妨先提出1、2個孩子的優點。
管理學者和心理學者都曾經提出,設定目標對人從事某件事情來說會有激勵的作用,如果目標設定得適切而有明確度(這次要疊15個積木)、也有一定的難度(上次才疊到12個),就會使孩子比較有動力去執行,也比較知道該如何執行,例如:蒐集多少積木、要花多少時間、是否需要人手幫忙…等,成功的機會也會因此提高。伴隨而來的成就感則會提高動機,使孩子下次要再挑戰更困難的程度時,反而會產生興奮及期待的感覺,這就是自我激勵的效果。
孩子有能力自己設定目標
你可能會感到懷疑,這麼小的孩子懂得設定目標嗎?王宏哲老師表示,其實他們是知道的,例如:給他一碗飯,問他什麼時候可以吃完,他可能會告訴你:「爸爸回來之前就會吃完。」其實這就是在設定目標。
爸比媽咪也不用擔心這些目標「看起來好像不是很誘人」,孩子不會真的去執行,因為孩子本身的天性就會有一種「想讓身邊的人高興」的心態。當孩子努力表現出你所期的行為時,父母也別忘了好好鼓勵孩子,將好的行為維持下來。
爸媽怎麼做?
.讓孩子有表達想法的機會
要讓孩子擁有設定目標的能力,首先就要尊重他們表達想法的機會,不要太快否決、甚至嘲笑孩子的目標(你連9片拼圖都拼不好,怎麼可能拼12片?),也不要直接幫他們做決定(你先把9片的拼好,再挑戰12片!),而是引導孩子去思考什麼樣的目標比較適合自己目前的程度(你覺得拼幾片對你來說才不會太難也不會太簡單?)。
.不要過分與他人比較
如果孩子說:「我這次跑步跑第二名,下次要跑第一名」,爸比媽咪應該讓孩子了解:「想要使自己變得更棒並不是去強調最後獲得的名次」,而是看看跟之前的自己比較起來,有沒有進步一點。
.評估現實的狀況
鍾佳蓉老師指出,除了設定一個美好的目標以外,父母還要提醒孩子現實層面的問題,例如:「有一個期待固然很棒,但是目標不見得能夠順利達成。」、「要怎麼樣才能夠達成目標?」、「別人的能力如何?自己要付出多少努力?」…等等。
「勇氣」對於成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勇氣的孩子樂於挑戰新事物,不會說:「能不能最後一個再輪到我?」;有勇氣的孩子不會中途退縮,不會一碰到困難就打退堂鼓。如何才能獲得勇氣?王宏哲老師認為,勇氣與自信息息相關!
有自信就有勇氣
自信心與先天及後天因素都有關係,先天氣質「趨避性」偏向「避」的孩子,個性較為退縮、膽小、沒有信心;而後天方面,週遭的其他人太過強勢,例如:哥哥姐姐太優秀、爸爸媽媽的要求很高…等等,孩子也會因為感覺自己永遠達不到標準而缺乏自信。
王宏哲老師表示,孩子有沒有自信,其實可以從很多地方看出來,包括:講話的方式、姿勢、與人的應對…等,沒有自信的孩子表現出來的經常是垂頭喪氣、彎腰駝背、沒精神、無法專注,反應較慢…等現象。
爸媽怎麼做?
.提供示範,多試幾次
低自信、缺乏勇氣的孩子,需要別人提供示範,例如:有些孩子連坐「碰碰車」都不敢,因為覺得自己無法控制好車子,家人苦口婆心地勸他嘗試都沒有用,這時就需要有人用「身教」的方式為孩子提供信心方面的保證。「如果爸爸示範不足以提升孩子的自信,就讓媽媽做給他看;如果孩子還是不敢,那麼哥哥姊姊也為他示範。一次不行,沒關係,改天再來試試看。」王宏哲老師說。
.耐心地對待孩子
對待缺乏勇氣的孩子,父母要有一點耐心,因為自信的養成絕對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透過誰的三寸不爛之舌就能說動、使孩子突然變得很有自信。
.由偶像給予強化的鼓勵
成功的事件也能提升孩子的勇氣,當低自信的孩子好不容易成功了,爸比媽咪可以給予程度上稍為「強化」的鼓勵:「你真的做得非常棒耶!爸爸如果是你的話,都不一定可以做得這麼好!」如果能由他心目中覺得很厲害的偶像(例如:爸爸)來誇獎他,孩子信心提升的程度將會更大。
還有哪3種能力?父母又有哪些教養地雷不能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