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寶貝健康

嬰兒嘔吐原因不單純!家長險些忽視的嬰幼兒急性致命危機──腸套疊,症狀、診斷方式、治療方式懶人包

一名嬰兒因從床上跌落後出現嘔吐,家長擔心是腦震盪,立刻將嬰兒送往急診室。但嬰兒的嘔吐症狀卻未見好轉,且接著出現了血便。詳細診斷後發現竟是3 個月大至 6 歲嬰幼兒常見的急性致命危機──腸套疊!
嬰兒嘔吐原因不單純!家長險些忽視的嬰幼兒急性致命危機──腸套疊,症狀、診斷方式、治療方式懶人包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近日接獲一名嬰兒因從床上跌落後出現嘔吐,家長擔心是腦震盪,立刻將嬰兒送往急診室。經電腦斷層掃描檢查,腦部並無異常,但嬰兒的嘔吐症狀卻未見好轉,且接著出現了血便。進一步檢查後,醫療團隊確診為腸套疊,這是一種嬰幼兒常見且危險的急腹症。幸運的是,經過手術治療,該名嬰兒已康復出院。

 

▲腸套疊是3 個月大至 6 歲嬰幼兒常見的急性致命危機!

▲腸套疊是3 個月大至 6 歲嬰幼兒常見的急性致命危機!

 

腸子套圈圈──認識小兒急症「腸套疊」

腸套疊是一小兒科常見的腹部急症。羅東博愛醫院段必純醫師進一步說明:所謂「腸套疊」,是近端處的腸子套入遠端的腸子內,導致造成腸子的阻塞。大部分的腸套疊好發處為迴腸-結腸型約佔了 80 %至 90 %、盲腸──結腸型約佔 15 %、其餘較少見的為小腸和大腸型的腸套疊,此類腸套疊大多會有一些導引病灶(leading point)存在。

腸套疊好發於 3 個月大至 6 歲之兒童,約80%病例發生於兩歲以前。新生兒或年紀較大的幼兒所發生腸套疊,大多因解剖學上的異常或導引病灶(leading point)所致,而男嬰的發生機率約為女性的四倍,其好發季節為春天及秋天。造成腸套疊發生的確切原因至今尚未清楚。

 

▲典型的腸套疊症狀包括陣發性腹痛、嘔吐及血便。

▲典型的腸套疊症狀包括陣發性腹痛、嘔吐及血便。

 

腸套疊症狀:陣發性腹痛、嘔吐、解血便

萬芳醫院小兒外科主任黃振盛表示,典型的腸套疊症狀包括陣發性腹痛、嘔吐及血便,特別是腹痛會以20至30分鐘為一周期,發作時嬰兒會突然哭鬧,緩解後則看似正常,這常使家長誤以為孩子只是鬧脾氣,從而延誤了診斷。

段必純醫師進一步補充,「腸套疊」發作時病童會哭鬧不止、臉色蒼白甚至流汗、兩腳蜷縮至腹部,幾分鐘後腹痛消失,小朋友又會恢復平靜或倦怠嗜睡。嘔吐初期是一般的嘔吐物,但後來可能演變成含膽汁的嘔吐。最後是解血便,血便是由腸黏膜出血和腸黏液混合而成,大便顏色看起來很像草苺果醬,是一非常具有辨識性及需提高警覺的特徵。近年來,腸套疊多能獲得早期診斷及治療,因此「草苺果醬血便」已較為少見。

家長必須注意的是,並非每個病嬰都會出現上述典型症狀,有些小朋友只有身體不適或哭鬧不安而被家長忽略,或因腹痛求診時多被認為是腸胃炎、腹脹或便祕所引起。

在這一案例中,6個月大的嬰兒因跌落床下後開始出現嘔吐,家長起初擔心是腦震盪,但經腦部檢查無異常後仍然嘔吐不止,醫療團隊隨後觀察到嬰兒的糞便中混有血液及黏液,這是腸套疊的典型指標,經超音波及電腦斷層檢查,最終確診為腸套疊。

黃振盛強調,腸套疊可能導致一系列嚴重併發症,包括脫水、電解質不平衡,進而引發心跳加速、發燒,若未及時處理,腸道因套疊血液循環變差而缺血,造成腸道壞死、腹膜炎等問題,最終可能危及生命。

 

▲腹部超音波檢查腸套疊是快速又無侵犯性,診斷率也非常高的工具,診斷準確率高達約90~100%。

▲腹部超音波檢查腸套疊是快速又無侵犯性,診斷率也非常高的工具,診斷準確率高達約90~100%。

 

腸套疊如何診斷?

在第一線門診的段必純醫師,說明目前腸套疊診斷方法,包含:腹部超音波檢查、電腦斷層檢查、腹部X光及鋇劑下消化道攝影等四種。抽血並無法診斷是否有腸套疊。

腸套疊診斷方式:

(一)腹部超音波檢查

是一快速又無侵犯性,診斷率也非常高的工具,其診斷的準確率高達約 90~100 %。

(二)腹部電腦斷層檢查

電腦斷層因有放射線暴露的風險,並非腸套疊第一線的診斷工具。若病患發生部位為非常見的部位時或高度懷疑腸套疊時可考慮做電腦斷層做進一步定位檢查。

(三)腹部 X 光檢查

腸套疊初期的腹部 X 光檢查大多正常,到了晚期,病人有腸阻塞的現象,腹部 X 光會隱約發現右上腹部或右下腹部有一質塊影像(mass shadow),且左邊的腸氣較為減少。

(四)下消化道攝影

可同時作為診斷及治療的輔助工具,此方法會有腸穿孔或破裂的風險,因此接受檢查後須密切觀察是否有腹部劇烈疼痛等情況。

 

腸套疊 2 種治療方式:內科、外科

腸套疊治療方式會根據病情嚴重程度而定,通常包括非手術的灌腸治療,利用壓力將滑入的腸管推回原位。然而,若灌腸治療失敗,則需要進行手術處理。

這名嬰兒由於灌腸治療無法解決問題,醫療團隊最終選擇腹腔鏡微創手術,這種手術僅需在腹部打 3 個 0.5 公分的小洞進行操作,創傷小且恢復快。術後,嬰兒迅速恢復,僅需兩天住院觀察後便健康出院。

腸套疊治療方式

內科療法︰

應於 48 小時以內使用鋇劑或食鹽水灌腸回復術,約 70 至 90 %病例可以灌通。但若腸子套住已經超過 48 小時,使用鋇劑或生理食鹽水灌腸,成功灌通的機率約 50 %。另外,復術失敗時,必須立即開刀治療。

外科手術治療︰

有些情形並不適用灌腸回復術,像是病人已有腹膜炎的症狀,或是發病時間太久且病患生命徵象有不穩定時,就應改採開刀治療。懷疑腸道有導引病灶(leading point)或多次復發時,皆可考慮手術治療。

 

腸套疊治療成功後應慎防復發

羅東博愛醫院段必純醫師強調,腸套疊若在 24 小時內診斷及治療,其預後較佳。在使用鋇劑或生理食鹽水灌腸回復術治療成功後,復發率約為 10 %,而手術做徒手復位的復發率約為 2~5 %,若手術時有切除腸子者則很少復發。

因為有復發的可能,黃振盛醫師提醒家長,若發現孩子有周期性腹痛、嘔吐或血便等症狀,應立即就醫,早期診斷與治療能有效降低併發症的風險,確保孩子的健康。

 

整理撰文/林宜屏

資料來源/台北市立萬芳醫院、羅東博愛醫院

圖片來源/photo-ac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