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寶貝健康

6 歲童「心房中膈缺損」,免開心、免全身麻醉順利補「破洞」 4 天出院

衛福部表示,先天性心臟病、心肌病變及心律不整是造成兒童及青少年猝死的主要原因。心房中隔缺損占先天性心臟病 10~29.6 %,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許多先天性心臟病早已可以使用心導管技術取代開心手術,這種手術不僅疤痕較小,且復原時間快,大大提升孩子恢復健康的機率。
6 歲童「心房中膈缺損」,免開心、免全身麻醉順利補「破洞」 4 天出院

 

今年 6 歲的小葉及小云(化名),分別在外院看診時發現有心雜音,轉至醫院兒科部門診。經過心臟超音波檢查,醫師發現小葉及小云的心房中膈缺損,也就是左右心房中間有個約一公分破洞,右心房也有輕度擴大。醫師於是安排小葉及小云在同一天接受「心導管放置安普拉茲關閉器」手術,成功將心房中膈缺損順利栓塞。

手術過程中,醫師使用局部麻醉及胸前超音波輔助,總手術時間含準備不到2小時。術後當晚,小葉及小云就可下床行走。手術傷口僅在大腿內側留有兩個微小針孔,幾乎看不見。經過短暫住院觀察,小葉和小云在手術後第四天順利出院,無任何併發症,後續門診追蹤狀況穩定。

 

▲心房中膈缺損的6歲女童小葉術後恢復良好,跟爸爸一起出席分享手術過程點滴。(圖片提供/奇美醫院)

▲心房中膈缺損的6歲女童小葉術後恢復良好,跟爸爸一起出席分享手術過程點滴。(圖片提供/奇美醫院)

 

心房中隔缺損占先天性心臟病10~29.6%

心臟可分為左、右心房,兩者合併為一個心房。房間隔缺損(atrial septal defect,ASD)又稱心房中隔缺損,是左右心房之間的間隔發育不全或卵圓孔未閉合,造成兩側血流相通的先天性心臟病。心房中隔缺損占先天性心臟病 10~29.6%,包括原發孔未閉和繼發孔未閉。

負責把心房隔開的心房中隔缺損導致了分流,但左心房的體循環的壓強比右心房的肺循環高,所以心房中隔缺損通常發生左右分流,先天性心臟缺陷會導致心臟和肺部的血液循環異常,當血液無法正常流動時,肺部血管會變硬變窄,進而增加肺部動脈的壓力(肺動脈高壓),對肺部血管造成永久性的傷害。

 

▲天性心臟病、心肌病變及心律不整是造成兒童及青少年猝死的主要原因。

▲天性心臟病、心肌病變及心律不整是造成兒童及青少年猝死的主要原因。

 

心房中膈缺損發生機率高,疏忽恐引發嚴重心臟問題!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兒科部主治醫師陳俊宇指出,隨著現代醫療技術的進步,先天性心臟病的診斷與治療已變得更加有效和精準。「心房中膈缺損」(ASD)是先天性心臟病的一種,發生的機率約 1/1500,是相當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

心房中膈缺損是心房中膈上出現破洞,導致左、右心房的血液相互交通。這種疾病可能在無形中影響孩子的健康,若不及時處理,可能日後逐漸出現肺動脈高壓、心臟衰竭或是心律不整等嚴重的心臟問題。

 

孩童心臟健康警訊不可忽視,悸、喘、心雜音都是警訊!

▲孩童心臟健康警訊不可忽視,悸、喘、心雜音都是警訊!

 

孩童心臟健康警訊不可忽視,悸、喘、心雜音都是警訊!

衛福部表示,先天性心臟病、心肌病變及心律不整是造成兒童及青少年猝死的主要原因。醫師陳俊宇表示,許多家長可能尚未察覺孩子的異樣,但仍需留意一些警訊!

若是孩童有心悸、頭痛、體力衰退,甚至是心雜音、暈厥、經常呼吸喘、家族有猝死病史等情況,建議安排詳細檢查,如心電圖及心臟超音波檢查,以確保心臟健康狀況。特別是在家族有心臟病史的情況下,更應該定期進行健康檢查。也應特別注意飲食均衡、活動適度、預防感染以及依醫囑按時服藥並定期回診。

而中華民國心臟病兒童基金會提醒,小朋友心律不整一半以上是心跳過快,呼籲父母不要以為小朋友喊心臟痛時只是成長痛,要注意其他心律不整的警訊!

心律不整在感冒、情緒變化大時可能會特別明顯,常見症狀包括:

1.孩子常說:「心跳很快」、「好像聽到心臟在跳的聲音」。

2.出現盜汗或有胸悶、胸痛情況,還不會說話的幼兒會常哭鬧不休。

3.常臉色發白、嘴唇也毫無血色。

 

心導管技術提升先天性心臟病治療效果,病人復原更順利!

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許多先天性心臟病早已可以使用心導管技術取代開心手術,像是絕大部份的開放性動脈導管,已可用心導管的技術,放置螺旋線圈或安普拉茲關閉器來關閉,以取代開刀。 若病童的開放性動脈導管很小,不需要限制活動。

這種手術不僅疤痕較小,且復原時間快。但需注意仍有少數併發症可能發生,例如傷口血腫、心包膜積水(<1%)、心律不整、房室傳導阻塞、休克、血管傷害及感染,極少數會有磨損或是關閉器脫落,以上各種併發症合併統計起來大約為百分之一。

且於術後一個月內,要避免激烈的碰撞與運動、六個月內要服用藥物以及避免細菌的感染(預防心內膜炎)。六個月後,即可恢復正常活動,不會有所限制。

 

整理撰文/林宜屏

資料來源/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兒科部、中華民國心臟病兒童基金會、衛福部

圖片來源/photo-ac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