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旅遊

全臺17條親子步道

是不是鋼筋水泥奪去了你小時候曾經停留的青青草地?是不是高樓大廈搶走了你小時候放膽探險的小小秘徑?如果你仍記得青翠蔥郁的那片草地;如果你還想起滿把泥土的芬芳氣息,或許,你還是有機會在孩子出生之後賜予他們親近自然的體驗空間。
全臺17條親子步道

 

近日有一對年輕父母為了完成人生必做清單,竟帶著3歲女兒爬玉山,事後分享在網路上卻引來一片罵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回應,若年紀幼小孩童沒做好健康體能評估,就貿然上山,恐怕讓孩子陷入險境。其實爬山健行應循序漸進,目的不應放在「攻頂」,而是帶孩子認識大自然的過程,全台有17條適合帶孩子一同前往的親子步道,家長不妨從這裡開始吧!

根據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的資料顯示,臺灣山林地區常因地形起伏或河川切割等天然環境的隔絕,形成豐富的地質地形景觀,其中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220座,3,500公尺以上者更達48座之多,中、低海拔之山林地帶更是山峰林立。正因為臺灣山林秀美豐饒,70%以上的地形以高山、丘陵、臺地所組成,是全球高山密度最大的島嶼之一,蘊藏著無盡的寶藏與知識,非常適合大人帶著孩子投入山林的懷抱、感受、探索自然的美好。

帶孩子親近大自然有許多種模式,本期特別企畫將要挑戰父母的思維,掀起親子自然玩耍的新視野,讓您變身孩子王,帶著寶寶一起去爬山。認識它、親近它、體驗它,從小山開始,寄親子互動於山野行進間,原來很簡單。

擁抱山林,說不完的好處……

常言「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親子一起去爬山,強調的不是攻頂的滿足,也不是一味追求崇山峻嶺的荒野挑戰,而是行進間的親子互動!

也許你是登山好手,卻因為結婚生子的緣故,就算想拾回過去勇闖山林的好膽,但卻受困於家庭生活、育兒腳步、或是遭到長輩的阻撓,不得不封山,《帶孩子一起。爬山!》的作者黃福森從個人登山,到家庭登山的經歷已累積三十年,在此親身分享親子登山的育兒活動。

或許你是登山肉腳,我們也請益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資深綠人老師汪明哲,就他長期耕耘步道的經驗和教學歷程,表示家長只要有心、隨時可以帶著孩子奔向山林的襟懷,甚至是帶著學齡前的孩子一起登山,從簡單的步道、郊山開始一點都不嫌晚!以下是請益兩位專家後,歸結出幾點親子爬山的益處與注意事項。

維繫親子關係、增進親子互動

親子爬山的重點在於「互動」。不過,前提是父母最好都喜好戶外運動,如此一來,孩子從小在耳濡目染、跟著家長行腳之際,全家人一起爬山的活動才有意義。黃福森指出,爬山的有趣之處在於「你不可能一個人上山、另一個人下山」,尤其是現代生活越便利、親子關係越疏離、甚至沒有共同的話題,但只要父母帶著孩子一起爬山,全家人的互動就產生了;透過爬山前的行前準備和行進過程,一同體驗、分享登坡路途的所見所聞,著墨相同的話題;即使是三代同堂,選擇平緩山坡,帶祖父母一起出遊,凝聚家庭情感。

強健體魄、培養運動習慣

大家都知道運動不僅可讓忙於工作、育兒的大人疏筋活骨、釋放連日來的疲累,也能培養孩子健康的身心。自《運動改造大腦》問世以來,運動的好處不斷透過各式各樣的研究被逐一證實,像是運動能促進血清素、正腎上腺素和多巴胺(傳遞思考與感覺的重要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從小讓孩子接觸運動、愛上運動,更有助於提高他的整合力、應變力、記憶力,相對學習更有效率,當然對健康、體能也有絕對的助益。趁著孩子活動力旺盛的這個階段,引導孩子接觸運動,成為終身喜愛並且受用的嗜好,讓爬山成為一項運動,先從簡單、好走的山路入門,入山前做好暖身準備,隨時都可以徒步上山去。

親子步道

飲水思源,不浪費食物

爬山過程中,必需自備食物和飲水上山。像是黃福森過去不吃青椒和筍干類的食物,直到學生時期跟著社團上山,當日伙食盡是他不愛吃的食物,早已飢餓的他自從那次後,就再也不挑食了。相對的,有時候登山、露營的地區並沒有飲水、必須花費一個小時才能取得水源,所以舉凡一杯水、一碗飯都會讓飢腸轆轆的孩子感到美味,也體會如何珍惜資源。

暫離3C誘惑,體驗真實環境

這年頭,孩子接觸電視、電腦、手機的時間越來越頻繁,體驗真實世界的感動卻越來越少,加上都會化的環境壓縮人類的活動空間,造就許多宅小孩的誕生,行動裝置的攜帶方便,即使到戶外,全家人可能也都自顧自的當個低頭族。

然而帶著孩子一起去爬山,因為必須得不斷地徒步行走、爬坡,無論是大人或是孩子們,必須隨時注意周遭狀況,加上若是登上高山時,收訊狀況也不是那麼的好,反而自然間有趣的事情可以增加親子互動的機會,沐浴在大自然蟲鳴鳥叫的氛圍,吐納來自於森林釋放的芬多精。但專家提醒不要一直催促孩子趕路,因為孩子心中在乎的絕對不是「攻頂」這件事。

孩子心中在乎的絕對不是「攻頂」這件事。

親子步道

 

謙遜心態、尊重自然環境

汪明哲老師表示,現在孩子接收訊息的來源多元且快速,親子爬山健行除了拓展孩子的視野,心胸自然也會開闊,加上現代人缺乏生命教育,爬山可教育孩子尊重植物花草,了解生態保育的觀念,他也常看到許多人帶著孩子爬山時,喜歡順手抓魚、抓蝌蚪、撲蝴蝶等,但這是不可舉的做法。日後家長帶著孩子爬山時,不妨藉機教育孩子「由於人類的貪婪,讓許多物種逐漸消失殆盡,像是為什麼都市看不到螢火蟲了、哪條河流又被截彎取直了、一顆樹木需要經過多少年的成長等,讓孩子了解大自然創造的地景不能隨便被破壞。」

豐富敏銳的觀察力

喜歡到處探索是孩子的天性,在《兒腦開竅手冊》一書中指出,你家小孩在玩的時候,其實他們也是在學習將來的生存之道,為將來的真實生活預做準備。藉著親子爬山,提供孩子雙腳行走、眼耳體會大自然的機會,地理課本不也告訴我們,臺灣面積雖不廣裘,但生態多樣性且各具特色,從熱帶、亞熱帶、到溫帶植被,可隨時遇見不同的地形地質、森林植物、動物、和水域等自然生態資源。

汪明哲老師舉例,透過大自然的直接觀察,會比書本上得來的知識更為感動,例如我們在步道旁的溪流附近,常聽到清亮的啾──啾──鳥叫聲,卻可能是青蛙叫(斯文豪氏赤蛙);還有一種鳥(紅嘴黑鵯)叫聲卻像是貓在叫,這些都會跳脫尋常的傳統印象,只有在親身走入大自然時才會發現。不過專家也建議爸爸媽媽利用各地舉辦免費的步道導覽活動,帶著孩子一起認識蟲鳴鳥獸、奇花異草,也能事前瞭解步道的狀況、做足安全上的裝備與考量。

親子步道

 

黃福森指出,帶孩子爬山,山徑路途都是無窮的知識,無論是小昆蟲、小花朵、小動物、甚至是天上的雲朵、耳際旁的蟲鳥叫,都可以勾起孩子的好奇心,培養主動找尋答案的能力,如果家長不懂,回家後再帶著孩子一起到圖書館、網路上找尋知識,遠比單純讓孩子死讀硬背書本中的圖片來得深刻且感動。例如黃福森曾帶著孩子歷經七天的時間縱走中央山脈的能高安東軍山列峻,行前孩子知道路途上可能會遇到臺灣水鹿,便主動蒐集豐富的資料,這讓黃福森大開眼界,發現過去忽略的生態環境,這便是親子爬山的可貴之處。

山徑路途都是無窮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