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學習當爸媽

帶著孩子一起做家事

教會孩子如何打掃、整理,並且養成良好習慣,能夠帶來的好處,可能比你原本想像得還要多!除了培養責任感、學會自律外,孩子在進行打掃與整理時,同時也在學習處理事務的優先次序,如何解決某種凌亂的情況,建立出一套有效率的規則等,這些都與大腦的思考活動大有關係。
帶著孩子一起做家事

為什麼孩子應該學會打掃整理

責任感的養成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陳淑琴副教授認為,培養孩子作家事的習慣,最重的目的之一,是在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尤其在目前少子化的社會中,許多家長捨不得讓孩子做家事,不但導致孩子失去學習如何與他人一起分擔責任的機會,更容易養成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懶散生活習慣。
 
有助將來人際關係
陳淑琴副教授進一步表示,讓孩子學會做家事,除了可以培養責任感以外,還能夠為孩子將來的團體生活奠基,有助於孩子同理心的發展。其實,家事不僅僅是狹義的清潔工作,在家裡面能夠幫爸爸、媽媽的忙,也算是一種家事,例如,有客人來拜訪,幫忙遞茶水、拿拖鞋,到巷口雜貨店幫媽媽買瓶醬油,或是自己吃完飯,把自己的餐桌整理好,不麻煩或影響到家裡的其他人等。
 
年計較小的孩子可以先從生活自理開始,引導孩子整理、收拾自己使用的東西、玩具或空間,再逐漸擴展至跟父母一起做家事,讓孩子培養日後在學校的團體生活中,也能展現出體諒的心態與合作的態度。
 
《Google時代驚人的整理術–這些事等孩子長大再學,就太晚了!》一書提到,為了不讓孩子產生反感,一開始可以先利用談話,告訴孩子,在家裡的每一個成員,都應該要互助合作,維持家中的乾淨整潔,慢慢誘導孩子參與打掃跟整理,訂立全家一起進行大掃除的日子,如果孩子因為懶惰,而逃避參與的時候,依舊要用溫和的口氣勸導孩子「決定今天要一塊打掃,是我們全家人的約定,爸爸媽媽都在做,只有你沒有做的話,打掃的進度就會變慢耶,如果有你幫忙的話,家裡會變得很乾淨,爸爸媽媽也會很開心!」,陳淑琴副教授提醒,打掃完畢之後,多給予具體的讚美和肯定,培養孩子成就感和自信心,讓他能夠從做家事中肯定自我,之後更有意願投注心力,參與打掃工作。
 
整理能促進腦部發達
《Google時代驚人的整理術–這些事等孩子長大再學,就太晚了!》一書提到,前額葉位於大腦的前部,能分析並處理進入大腦的資訊,與思考能力之間具有密切的關聯性,讓孩子學習整理,表示要開始並活化他的前額葉機能,讓他擁有更佳的思考能力。
 
以整理書桌為例,孩子要區分重要與不重要的東西,什麼東西該放在書桌上,什麼東西可以放在抽屜保管,孩子必須作出「選擇」,要將東西放在什麼地方,接著,再進一步展開行動,動手整理,在整個過程中,不但可以訓練孩子如何作出正確判斷與確實執行,更表示孩子正活用大腦的前額葉。
 
整理能力= 學習力?
此外,能夠將四周妥善整理的孩子,在學習上較其他人出色的比例也很高,因為在整理的過程中,同時也包含了決定事情的先後順序,這種思考判斷的能力,將來可以直接應用在學習上,換句話說,無法將周遭妥善的整理的人,他們的腦袋裡的想法,可能也會跟周遭的環境一樣混亂,因此,家長千萬不要持有「孩子不用處理生活中瑣碎的小事,只要好好學習與讀書就好。」的心態。
 
孩子不喜歡整理?
《Goole時代驚人的整理術–這些事等孩子長大再學,就太晚了!》一書指出,仔細觀察孩子玩遊戲的個性,就可以知道孩子為什麼覺得整理很困難了。第一,孩子不可能只玩一種玩具,因為孩子能集中精神的時間很短,所以容易對同一種玩具感到厭倦,對整理這件事也是如此。第二,孩子對於一次同時要想兩件事情也會覺得困難,以許多父母最頭痛的收拾玩具的工作為例,孩子在玩遊戲時,已經將所有精神專注在遊戲上,所以當遊戲結束後,父母又催促著要整理,卻沒有明確且具體的說明過該如何整理,孩子會毫無頭緒,是正常的反應。
 
父母眼裡的垃圾,可能是孩子的寶貝
孩子跟大人的心理有很明顯的差異。當孩子在自己的四周圍堆滿喜歡的東西,他們感覺被這些東西環繞包團時,是很幸福的,但是,在大人看來,往往只有亂七八糟的感覺,而無法體會到孩子喜歡被玩貝包圍的安全感。
大人會將書依序擺放在書架或桌上,將衣服摺好放在衣櫏裡,但是,對孩子來說,這並不是理所當然的事,孩子會喜歡將喜歡的東西放成一堆,然後將剩下的東西,全都塞在某個空間中,這就是孩子本來所擁有的整理規則。因此,如果能先了解孩子的特質,家長們也能更有耐心地協助孩子,一步步建立起整理的好習慣。
 
避免雙重標準
學校勤打掃,回家就不做?
有些孩子在學校很聽老師的話,會與同學們一起分擔打掃工作,但是一回到家,就什麼都不願意做;陳淑琴副教授指出,這是因為孩子知道在家裡,爸爸媽媽可以商量打折扣、讓他耍賴,但是,學校老師的要求沒得商量。
 
 其實,跟孩子互動的過程中,家長很重要的原則之一就是耐心與堅持,最好避免出現「雙重標準」。如果為了避免孩子哭鬧,或是心疼孩子,就輕易讓步,放棄要求孩子做家事,孩子日後知道只要他大吵大鬧,父母任何事情都會順著他,我們就很難要求孩子做家事了。此外,如果父母本身個性急躁,為了求快求好,什麼都幫孩子做好,不但會破壞孩子主動對做家事的意願,更會讓孩子因此喪失培養生活自理能力的機會,有句話說得有道理「能幹的父母,養出笨拙的孩子」就是這麼來的。
 
家事不只限於清潔工作
在雙薪的小家庭中,如果父母每天都工作到很晚,回到家後,幾乎沒有時間做家事,孩子是不是很難養成做家事的習慣呢?陳淑琴副教授認為不一定,就像是我們不能認定,在父母離異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將來的婚姻就一定不圓滿的道理一樣。而且,作家事的定義並不非只侷限於打掃、清潔,陳淑琴副教授也建議,如果家長平日工作非常忙碌,可以多善用假日時間,全家一起去買個菜、做個飯,其實都算是全家一起作家事,最重要的是把握與孩子相處的時間,營造一起做家事的機會,加上良好的親子溝通互動,如此一來,不但可以協助孩子建立做家事的習慣,孩子也更能體會父母平日工作的辛苦。
 
如何教會孩子打掃整理?
方法一:環境教育的重要
陳淑琴副教授進一步說明,環境教育,影響著幼兒學習與習慣的建立。什麼是環境教育呢?在這裡所指的環境教育,包含了軟體與硬體兩部分,軟體部分是指家長本身的生活習慣,整個家庭氣氛:硬體的部分,則是整個居家的實體空間環境。
 
        舉例來說,當我們進到一間非常安靜的咖啡廳,自然而然就會被影響,跟著輕聲細語起來,如果加上整個空間都十分乾淨,我們也會變得格外注意,不會去亂丟東西破壞它。因此,如果家長只是嘴巴一直念孩子要愛乾淨、要整理,但是自身的整潔習慣很差,或是家裡總是亂七八糟的,孩子便很難建立起好的整理習慣。
 
方法二:循序漸進,任務分解
陳淑琴副教授認為,教導幼兒學會整理與學會家事的技巧,家長必須要有耐心,循序漸進,以任務分解的方式,一個步驟、一個步驟,慢慢帶著孩子練習,例如教導孩子摺疊衣服、寢具、收拾玩具等,都可以將工作分解成兩三個步驟,一天一個步驟耐心示範教導,並且給予充分的練習機會,一個步驟學會了在教下一個步驟。尤其當孩子年紀愈小,或是對整理愈不熟悉,就更應從小地方著手,讓孩子有許多練習的機會,如果一開始就認定孩子什麼都應該要會做,而且也應該做得好,反而容易讓孩子覺得慌亂,不知道該怎麼做,甚至因為挫敗而對作家事產生反感。
 
《Google時代驚人的整理術–這些事等孩子長大再學,就太晚了!》一書的作者也認為,可以讓孩子試著從筆筒、自己的物品開始整理,大人往往會認為整理就是打掃得乾乾淨,但是,對於年紀越小的孩子來說,做有系統的整理是困難的,因此,要先從整理小東西開始學習,再整理大的物品,換句話說,在教導孩子整理的時候,並非直接從空間著手,而是從「物品」開始。
 
 
陳淑琴
現職: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台中市幼兒教育學會理事長
學歷: 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課程與教學系幼兒教育博士、國立台灣師大英語學系文學士
經歷:台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系主任、教育部國幼班、幼兒園課綱輔導教授
 
王意中
現職: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學    歷: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
經歷:《標準答案臨床心理師的大格局教養》《台灣自閉兒教養書》《孩子不敢說的40個成長困惑》《301個過動兒教養秘訣》作者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幼兒保育系兼任講師、振興復健醫學中心復健醫學部臨床心理師、中華民國過動兒協會諮商師
 
* 資料來源:【BabyLife育兒生活】2013年1月號。http://www.mababy.com/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採訪撰文/敖庭綸
諮詢/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 陳淑琴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
參考資料/
《標準答案-臨床心理師的大格局教養》(王意中著 寶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