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顯示,國人生育年齡持續上升, 111 年女性生育平均年齡為 32.42 歲(110 年 32.29 歲),生育第一胎平均年齡為 31.43 歲(110 年 31.23 歲),其中 35 歲以上占比更是超過 3 成(32.44%)。高齡妊娠會增加早產的風險,根據 110 年出生通報統計資料顯示, 35~39 歲孕婦早產比例為 12.70%,較 25~29 歲孕婦早產比例高(8.40%)。
國外研究亦指出,45 歲以上孕婦流產的風險為 45 歲以下孕婦的 2.6 倍、發生妊娠併發症為 3.3 倍、早產風險增加為 1.96 倍。國民健康署提醒有生育規劃的夫妻,應把握適齡生育,落實定期產檢,降低高危險妊娠的風險,守護嬰兒與母親的健康!
▲為提供更加完善孕期照護,國民健康署於110年7月1日起擴大產檢補助次數及項目。
孕媽咪別讓4大權利福利睡著!免費產檢次數&項目升級
為提供更加完善孕期照護,國民健康署於 110 年 7 月 1 日起擴大產檢補助次數及項目,將現行提供 10 次產前檢查增加至 14 次,並新增妊娠糖尿病篩檢、貧血檢驗與 2 次一般超音波檢查,以降低妊娠與生產併發症,減少孕婦及新生兒死亡,並減輕育齡家庭經濟負擔,另外,未納健保的新住民懷孕婦女也與國人一樣享有相同的擴大產檢服務,預估每年將有 16 餘萬孕婦受惠。
1.增加 4 次產檢服務:
妊娠第 8、24、30 及 37 週,各增加 1 次產檢,以維持母體及胎兒健康,預防妊娠及生產合併症,早期發現異常,及早治療。
2.增加 2 次一般超音波檢查:
妊娠第 8~16 週及第 32 週後,各增加 1 次一般超音波檢查,以預估妊娠週數,有助於監測胎兒異常、多胞胎及掌握胎兒發育,降低妊娠及生產風險。
3.增加妊娠糖尿病篩檢:
第 24~28 週新增妊娠糖尿病篩檢,由於懷孕期間母體過高的血糖會通過胎盤而影響胎兒,因而造成胎兒過大、新生兒低血糖、黃疸、肩難產等風險,亦增加孕婦罹患子癲前症以及產後發生典型糖尿病之風險,因此藉由篩檢能早期發現症狀,並早期介入治療。
4.增加貧血檢驗:
第 24~28 週新增貧血檢驗,孕婦於懷孕期間之貧血症狀可能造成胎兒過小、早產、增加周產期死亡風險,也可能增加孕婦心肺負擔,造成頭暈、暈倒,傷口癒合不良,子宮收縮不良及難產等症狀,產後大出血亦更加危險,因此透過貧血檢驗及早發現孕婦貧血情形,並早期透過營養素(如:鐵、葉酸等)攝取或經醫師評估使用補充劑等加以改善,降低母嬰相關併發症風險。
▲孕媽咪們記得依時程定期產檢,以掌握母嬰健康。
健康好孕 5 原則,守護嬰兒與母親健康!
另外,國民健康署也提供促進孕期健康 5 大原則:
1.落實定期產前檢查:
透過超音波檢查、妊娠糖尿病篩檢及貧血檢驗等產檢項目,有助於監測胎兒異常及降低妊娠併發症的風險,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提醒孕媽咪們記得依時程定期產檢,以掌握母嬰健康。
▲均衡的營養對媽媽及胎兒的健康非常關鍵。
2.注意孕期均衡營養:
均衡的營養對媽媽及胎兒的健康非常關鍵。孕媽咪於孕期可能有缺鐵、缺碘等問題,或於產檢抽血時發現有貧血症狀,此時補充營養素是至關重要的!孕期重要營養素包括:葉酸、碘、鐵及維生素 B12 等。
富含葉酸食物來源包括綠葉蔬菜、水果、全穀類、豆類、豆科食物等。蔬菜類以菠菜、油菜、海帶、青江、蘆筍等含量最高;水果類以木瓜、香瓜、柳丁、土芭樂、香吉士等最優。孕媽咪應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多攝取深色蔬菜、全穀及未精緻雜糧,並以天然食物來源為主,獲取足夠的營養。
▲孕婦體重以增加10~14公斤為宜,且須注意體重增加的速度。
3.維持孕期健康體重:
孕期體重過輕可能會造成早產及嬰兒出生體重過低;體重過重則可能會增加妊娠糖尿病、子癲前症、剖腹產等風險。孕婦體重應依孕前體重做適當調整,以增加 10~14 公斤為宜,且須注意體重增加的速度。平時應注意營養攝取及適度運動,來維持孕期健康體重。孕媽咪如果對營養與運動有疑問,可諮詢專業醫護人員,獲取適合自己的健康建議。
4.改善不良生活習慣:
孕媽咪應避免吸菸(含二手菸及三手菸)、飲酒或濫用藥物,同住家人也應避免吸菸,這些危害物質會增加自然流產、早產、胎兒中樞神經異常及嬰兒低出生體重等問題,影響胎兒及母親的健康。如有菸癮及藥癮問題,可尋求戒菸門診及藥癮戒治機構的協助。
5.多加留意早產徵兆:
若在孕期時出現早產之徵兆,如:子宮收縮、肚子變硬或有下墜感、無法改善的下背痛、持續不斷的腹瀉或絞痛、陰道分泌物增加、胎動較平常減少一半以上等,應盡快就醫,以降低早產風險。
透過定期產檢、維持健康生活型態,能夠促進孕媽咪及寶寶的健康,並降低高危險妊娠的風險。準爸媽如有孕產相關問題,可至「孕婦關懷網站」查詢孕期健康照護資訊,搜尋並加入國民健康署孕產婦關懷LINE提問,或撥打孕婦關懷諮詢專線 0800-870-870(抱緊您,抱緊您),將由專業人員為孕媽咪解答。
整理/林宜屏
資料來源/國民健康署
圖片來源/photo-ac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