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了,對於早餐沒睡飽沒胃口、晚餐忙著補習沒時間吃,對正值生長發育的國小、國中生來說,學校的營養午餐應該是要提供最穩定份量和營養,能幫助發育、且具有教育意義的重要一餐。
目前營養午餐在台灣國中小學的普及率已高達 99%,但孩子吃下肚的營養午餐真的營養嗎?為什麼總是會聽到周遭孩子嫌營養午餐不好吃、營養午餐廚餘剩很多呢?
兒盟近日公布「2023 台灣兒少營養午餐調查報告」,結果發現孩子吃的營養午餐既不營養又不好吃!
▲兒盟調查發現,有 8 成國中生表示有營養午餐吃不飽的經驗。
兒盟調查發現,有 8 成國中生表示他們有營養午餐吃不飽的經驗,而其中有 36.5% 學生會用忍耐來渡過,約 42.4%會用多喝水、39.6%以吃零食飲料來果腹充飢。
為什麼寧願餓肚子也不吃?因為營養午餐的供應量不足嗎?觀察國中生班上的廚餘量發現:整體而言只有不到 3 成菜色被全部吃光,而剩下最多的是蔬菜,有高達 6 成 5 剩下 1/4~1/2 桶以上;主食飯麵類也有 56.0% 剩下 1/4~1/3 桶。
▲品質參差不齊的營養午餐,讓孩子胃口差。(圖片提供/兒福聯盟)
本次調查結果發現 154 所學校中,有超過 22.1% 每周提供 2 次以上炸物;39.6% 每周提供 2 次以上丸類、香腸、重組雞塊等加工肉品。更別說有許多高糖、高油、高澱粉的 NG 菜色組合,這些不健康的食物對孩子的吸引力相當高,勢必會排擠到選擇健康食物的機會。
根據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於今(2023)年 5 月指出,全台僅約有 630 名營養師在協助處理營養午餐事宜,平均不到 19% 的學校有營養師,學校大都是由非營養專業的校護甚至一般教師擔任午餐秘書,缺把關也難怪營養不起來了!
▲學校營午餐有超過22.1%每周提供2 次以上炸物。
長期關注學校營養午餐、食農教育並進行許多國際交流的大享食育協會黃嘉琳秘書長表示:相較於日本於 1954 年、韓國於 1981 就有營養午餐的專法,台灣卻遲遲沒有專門的法規來保障孩子營養午餐健康、安全。
協會就發現相較於日韓,台灣的孩子出現了比較胖、比較矮、蛀牙比較多、視力比較不好的狀況,雖然很難說是否有直接的關係,卻很需要政府來關注;除此之外,在校園內把關營養午餐的公職營養師比例相較於日本、韓國也相當低,據了解全國只有 600 位左右,可知我們對於孩子營養、健康的管理、教育投注相當少。
▲台灣學校營養午餐大多營養不均衡,一點也不營養。(圖片提供/兒福聯盟)
孩子既是學校午餐的「消費者」,也是「受教育者」,營養午餐不應該只是選舉時候的問題,而是需要中央和地方齊心,透過明確的管理制度,把關營養午餐、把關孩子們的健康。
立意良善的營養午餐為什麼這麼不受學生歡迎?甚至連營養都倍受懷疑呢?進一步了解營養午餐的輸送系統,會發現了存在已久的結構問題,需要政府有關單位正視和解決:
兒盟表示:我們擔心的是這麼重要的營養午餐,目前竟沒有專門法規在管轄!22 個縣市有 22 種規定,餐費更因為供餐方式不同,同一縣市內附近有些學校自己請廚工煮的收 55 元,由團膳公司供應的收 65 元,雖然兩校比鄰而居但繳付的餐費可能差距每餐 10 元。
實際調查家長繳費的金額,排除有全額補助的縣市後,知道餐費的家長中有近五成在 50 元以下,46 %為 51~70 元,超過 70 元不到 6.9%,再加上餐費尚包含食材、人事、水電等成本,實際的食材費更是少得可憐,實在很難想像廠商如何用這樣的預算幫孩子們調配出營養又好吃的營養午餐?也難怪常有便宜的加工食品出現。再加上各校沒有公開資訊可知有多少用在食材上,如此不透明的機制讓家長更無從監督。
目前學校午餐供應方式大致上可分為「學校自設廚房」和需要從他處運來的「他校供應」或向團膳公司「訂盒(桶)餐」。可以想像在自己家的廚房煮好直接端上桌,一定會比從餐廳外帶回家更新鮮,更何況桶餐烹煮的份量小至百人大至千人,加上運送的時間,餐點需要提早到上午 10 點前甚至更早煮好,並保存在 70 度以上的油水中避免細菌滋生,這表示當孩子中午 12:00 開飯時,其實吃的已經是在高溫中悶了 2 小時以上的食物了!
這也難怪有學生反映,肉類皮肉分離、青菜濕濕爛爛、難以下嚥。兒盟調查也發現,吃他校供應或訂盒(桶)餐的,有較高比例的孩子表示「有不喜歡的味道」、「有不喜歡的菜色」、「口感不好(如太軟爛)」、「有廚餘,因為菜色不佳/不合胃口」,且孩子給營養午餐的分數也顯著的較自己學校煮的低(6.2分vs.7.0分)。而與 108 年相比, 4 年來自己學校有廚房的比例就降了 7%,轉為由他校供應或訂盒桶餐,能吃到新鮮現煮的孩子也越來越少了!
調查也了解國小家長對於營養午餐的期待,結果發現第一名就是營養均衡(86.9%)、其次是烹煮衛生/食品安全無虞。此外,也有 4 成家長認為要新鮮現煮、食材有品質認證/產品責任險及美味可口很重要。
但實際問家長是否清楚知道孩子營養午餐的內容,有 1/4 以上家長表示不清楚、4 成只知道菜單。此外,調查也有 4 成家長不知道可以透過教育部「校園食材登錄平臺」查詢學校實際提供餐食的狀況,即使知道也僅有1成左右家長有使用過。
7.9%家長表示孩子實際遇過而吃到異物、食物中毒的狀況,卻有51.4%的家長表示不清楚遇到營養午餐發生問題時可以反映的管道,可見家長對於孩子吃下肚的午餐無從掌握與監督。
▲台灣家長本身也要更關注孩子的營養午餐內容。
營養午餐的現狀並非一朝一夕所造成,然而這複雜的系統性問題亟需中央政府的重視,以解決目前各縣市政府多頭馬車的狀況,即使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已設置學校午餐科,恐也無足夠法源權責可管轄,面對此狀況,兒盟呼籲:
現行對於學校提供飲食及營養午餐之法規範,欠缺通盤規範的專門立法,各地方政府往往因其財政狀況或在地因素各行其是,造成 22 個縣市就有 22 種學校供餐方式,缺乏全國一致並符合最基本要求之供餐制度。
每每出現營養午餐食安問題,只見地方政府消極地採取重罰方式來應對,缺乏積極的預防監管措施,餐費補助亦淪為買票的籌碼。反觀鄰近之韓國、日本早已於數十年前即有制定《學校給食法》規範校園午餐制度,我國亦應制定相關規範,以確保學校學生之飲食營養以及身心健康。
目前營養午餐的價格沒有公開透明的機制,更無從得知食材、人事、設備費用的比例,各縣市規定、補助不同,加上供應方式不同,家長無從得知繳交的營養午餐費用使用在哪裡,更遑論面對基本食材漲價營養午餐卻未漲時,消失的價差是犧牲了哪一部分的品質。
兒福聯盟呼籲政府應促成價格透明,提升營養午餐品質。除此之外我們更呼籲家長應更多關心孩子在學校吃些甚麼、吃進了甚麼,也適時的提供飲食教育、並扮演校園營養午餐的監督角色,促使政府有關單位更積極的改善學生營養午餐。
▲兒盟呼籲政府設立專法、提升營養午餐品質並促成價格透明。(圖片提供/兒福聯盟)
整理/林宜屏
資料來源/兒福聯盟
圖片來源/photo-ac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