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冷了、太熱了、房間有怪味、只吃熟悉的食物等,其他孩子可能不會在意的事情,高敏感孩子卻抱怨很多。教養高敏感幼童常讓家長感覺挫折,「孩子到底在哭什麼?」「為什麼一點小事就要生氣?」
美國正向教養協會認證講師、兒童瑜珈老師蔡文玉本身也是高敏感一族,她的女兒今年9歲,她分享女兒學齡前讓她挫折的種種,「女兒出生就很黏我,睡覺一定要我陪,但又敏感淺眠,陪睡動輒2小時以上,真的很難熬。」蔡文玉回憶女兒幼時展現的高敏感特質,女兒走在路上不喜歡路人關注她,「有人多看她兩眼就開始哭,」遇到待解決的問題會先產生負向情緒,比如從捷運站出來發現開始下雨就開始大哭,「細問之下才知道她擔心沒有帶傘怎麼辦。」
後來,其他同業提醒蔡文玉「妳的女兒可能是高敏感特質。」她才開始積極收集、閱讀高敏感特質的相關資訊,「我女兒根本全中!」蔡文玉察覺自己同樣是高敏感族群,從理解高敏感特質出發,蔡文玉慢慢摸索出親子相處的訣竅,表示從理解開始,即使是教養學齡前的孩子,也能扭轉親子關係。
高敏感孩子很容易受外界影響,挑起生理上的不舒服、引發各種情緒反應。米露谷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駱郁芬認為,「幫高敏感孩子降低敏感度」是家長可以在孩子學齡前,積極協助孩子做到的事。「減敏分2個層次,一個是增加耐受度,比如說孩子對氣味很敏感,增加他可以忍受的範圍;第二種是降低強度,如果因為敏感不舒服,哭鬧或被引發情緒的強度可以弱下來。」
要如何幫高敏感孩子降低敏感度,專家建議,在學齡前的階段可以做幾件事:
所有專家都強調固定作息和充足睡眠對高敏感孩子非常重要,「高敏感孩子受到的刺激多,很容易累,很需要適當的午睡。」國北教大心諮系助理教授謝政廷的兒子也是高敏感兒童,他帶兒子外出旅遊期間,會特別為孩子安排午休時間。他表示,固定作息讓高敏感的孩子有心理準備,知道每天固定的行程,會移動到哪些環境、見到什麼人,因此,如果臨時有改變,可以在事件發生前預告,讓孩子有時間可以調適。
駱郁芬表示,如果可以的話,盡量帶高敏感孩子從事戶外活動,有益於減敏。研究指出,學齡前兒童的神經系統可塑性很高,給高敏感兒童足夠的戶外活動,尤其是體能活動,或是與大自然接觸像爬山、玩水或露營等,都能有效抒發孩子對外在環境敏感的壓力,在減敏上有顯著的效果。
謝政廷認為,在學齡前的階段,幫助孩子的語言發展跟上進度,讓孩子說出為什麼不舒服,家長較能找出挑起孩子情緒的原因。此外,說出「哪裡不舒服」也是引導孩子情緒調節的第一步,讓孩子認知到自己正在生氣、難過、焦慮等。當孩子還說不出來的時候,爸媽可以幫孩子說出來,猜錯也沒關係,讓孩子練習感受引發情緒的原因,例如:這裡太吵所以你不舒服嗎?看到哥哥被罵所以也想哭嗎?
高敏感兒童的爸媽最頭痛的時候,就是明明有該做的事情,但孩子的情緒卻很激動、沒辦法溝通。謝政廷建議除了先同理孩子的情緒,也可用簡單且重複的指令,冷靜地對孩子覆誦,例如:爸爸知道你現在不舒服,可是我們該出門了,我抱你出去,你慢慢冷靜沒關係。「當孩子做不好或鬧彆扭時,不要長篇大論,高敏感孩子反而會被挑起情緒,」謝政廷表示。
駱郁芬補充,高敏感孩子對他人的語氣也非常敏感,她提醒:「爸媽對孩子講話語氣盡量平穩、音量不要太大,對孩子平復情緒幫助很大。」
最後,由於高敏感孩子情緒反應比較強、比較久,建議家裡最好有比較充足的支援系統,要有幫手讓家長喘息。「臨托或請親友幫忙都很好,家長要先把自己顧好,」謝政廷提醒家長記得觀照自己。
心理師、正向教養講師等專業人士,在教養自己的高敏感孩子時,也會有挫折、差點失控的時刻。身為教育工作者,養育高敏感的女兒蔡文玉一開始非常挫敗,即使已經把工作之外所有時間都拿來陪伴女兒,但經歷女兒被保母退貨、女兒因為缺乏安全感更黏媽媽,「有一天我真的受不了,哭著跟我先生說,我想當媽媽,但我也想當老婆。」蔡文玉說:「當時我覺得自己不見了。」後來透過同業朋友的協助,理解女兒的高敏感特質後,親子相處漸入佳境,蔡文玉也找回自己生活的重心。
身為心理師的謝政廷也以過來人經驗安慰家長,「我自己是心理師,也常常摸不透孩子的想法。」他認為,家長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猜不到高敏感兒童為何情緒爆走很正常,不需要太苛責自己,「能耐心接住孩子的情緒,不要因此怒吼或懲罰孩子,能做到這樣就很好。」謝政廷鼓勵家長。
身為4歲高敏感兒童的媽媽駱郁芬分享,從她的自身經驗,以及臨床來諮詢的家長中發現,高敏感兒童家長的焦慮感,通常比一般孩子的爸媽高很多,來自於長期背負著「我不是好媽媽、好爸爸」的壓力。駱郁芬安慰爸媽,「不用24小時回應孩子的需求,偶爾放過自己。」她舉例,有朋友是高敏感媽媽,每當高敏感的孩子高聲哭鬧尖叫、時間拉很長時,對聲音敏感的朋友也很崩潰,「朋友偶爾會用耳塞隔絕孩子的哭聲,讓自己冷靜一下。」
謝政廷最後提醒,家長要先肯定自己、才有接住孩子的力氣。家長因為孩子的行為或情緒感到挫折時,可以先告訴自己「我有看到、我正在處理、我沒有逃避。」肯定自己為孩子的付出;當爸媽為孩子改變教養行為,但孩子卻沒有改善時,也可以肯定自己「我有做出行動。」才有力氣跟孩子繼續嘗試。
延伸閱讀:易驚嚇、害羞怕生,我的孩子是高敏感兒童嗎?一張表簡單測驗
*本篇文章由【親子天下】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照片來源/Shutterstock(親子天下提供)、Photo 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