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強調愛的教育的現代,總是有父母無力地吶喊,孩子不能打、不能罵,要如何管教?這真是父母自己挖坑給自己跳。
在進入二十一世紀的現代文明中,打罵,怎麼會等同於管教呢?
那次跟朋友們分享完讓孩子養成好習慣的講座之後,有位媽媽舉手發問:「老師,您有沒有遇過真的很想打孩子的時候,那時您怎麼辦?」
我跟她說:「有。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為了阻止他做危險的事。我打過他的手心或屁股。但大兒子在兩歲半的時候跟我說:『媽媽,以後我做錯的時候,用罵的,不要用打的,因為打會痛,罵不會痛。』當他跟我這樣說以後,我知道長久以來跟他好好說話得到了顯著的成效,才兩歲半的他,不但可以清楚表達心中的想法,也知道媽媽是一個可以商量,可以對談與信任的人。從那以後,我就再也沒有打過孩子。」
在我小時候,也沒有被父母打罵過的印象,雖然兄弟姊妹很多,但因為父親特別疼我,他總是喜歡跟我說故事或聊天,或是帶著我出門去買東西。對照現在的教育方式來看,就是溝通與陪伴。
不管時代如何變遷,當使用不用打、不用罵的管教方式時,孩子可以這樣教:
只要可以跟孩子好好地說話,很多問題其實都不是問題。父母常常習慣用命令的方式跟孩子說話,不想也不願意跟孩子溝通,只希望孩子盡快把該做的事情做完,只希望孩子會乖乖聽話、聽從安排。當孩子沒有表達的機會時,不是愈來愈退縮,就是愈來愈叛逆,跟父母的關係也會漸行漸遠。
我們是不是也常常覺得家中長輩在跟我們說話時,也只是自說自話地表達他想說的話,也沒聽我們說話吧?這就是過往教養的可惜處,父母並不是在跟孩子對話:而只是單向地在交代事情與抒發自己的心情。但我們現在要學的,是跟孩子好好對話。
孩子犯錯了,沒做好,也不需要罵孩子,因為父母說話的方式和口氣不同,孩子自己也可以分辨。有些父母很喜歡罵孩子笨,孩子也就真的如他們口所言,被愈罵愈笨,愈罵愈沒有自信。
親子之間如果在平常就養成好好說話的習慣,當父母從平常溫和的口吻變成急促、嚴厲的督促,孩子就會知道自己可能做錯了。
我在念研究所寫論文時,因為壓力大,同時也會寫散文投稿抒發情緒。指導教授要我把論文和散文都給他看,結果教授在回覆時,在黃色便條紙上寫著:「尚瑞君,妳左右腦的發育不平衡。」這幾個字讓我看了膽戰心驚,居然讓教授連名帶姓地留言,用很輕的文字卻說著很重的話,我當然是痛定思痛地馬上發憤認真寫論文。
孩子沒做好或是做錯了,父母只要改變平常習慣相處的方式,孩子就可以知道自己可能犯錯了,父母透過適時糾正,告訴他們正確的做法,真的不需要打或罵來達到警示或威嚇的效果。
父母要養成跟孩子好好說話的習慣,不要用情緒教養孩子。家人有雙向穩定的交流模式,孩子才能在安全感具足的環境中,安心地學習與成長。因為我們家習慣長期跟孩子好好溝通與說話,現在兩個青春期的兒子,都有良好的思辨力與口說能力。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孩子猶如一顆種子,要尊重他原本的質地,但不是放任孩子隨便成長。因為環境會對孩子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一個孩子如果小時候被狼叼去養,就會養成狼的行為,不是嗎?
要把孩子養成可以在群體生活適應良好與付出自我能力的人,當然就是要讓孩子遵守人的規矩與法則,讓孩子循序漸進地社會化。在家要設定家裡的規矩,在外面要遵守環境的規則。
每天都在成長的孩子,總是擺盪在依賴與獨立之間拉扯,但是規矩與界限,可以讓孩子明確知道,自由與獨立,都是要控制在有限的範圍內。要自由,也要同時承擔責任,孩子要學著把自己照顧好,用更好的自律能力來換取更多的自由。
現在父母最頭痛的事,大多和孩子使用3C產品有關。讓孩子做好該做的事,比方說寫完作業、做完家務,才可使用3C產品。使用時間到了,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停用,孩子才不會賴皮,覺得大人跟小孩間有雙重標準。如果孩子沒有相應的自律和自我管理能力,當然不能隨便開放3C使用的規定。
孩子的世界不是只有讀書和遊戲,他還要學會好好照顧自己與家人,並對人付出愛和關心。多跟孩子分享看過的書籍、聽過的新聞,讓孩子在遵守家庭與社會規範的同時,可以保持應變的彈性。
不要讓孩子以自己為尊,要讓他們知道在不同群體中,有不同的角色需要扮演,如此才能適應環境的變化,和諧地融入不同的群體中生活。
像弟弟竑勳在國三暑假發現家裡的燈泡壞了,我鼓勵他自己試著換換看。當他站上椅子把舊燈泡換上新燈泡,接著開燈測試時,我問弟弟:「你有沒有發現新燈泡特別亮?」
他說:「真的很亮耶!」
我說:「你要記得,是你讓燈泡變亮的,而且你比爸爸早學會換燈泡喔!真的很棒!」
以前,都是我在換燈泡。有一次客廳的日光燈管壞了,因為要用梯子才能換得到,先生剛好在家,才學會換燈泡。後來哥哥長得比我高時,我也教他換燈泡,現在弟弟也長得比我高了,讓他試試看,他也把燈泡換好了!多讓孩子參與家務,多讚賞孩子做得好的事情,根本就不需要打罵他們,也可以讓他們學會很多生活上的事。
在學著處理家裡發生的事,孩子不是也訓練了應變的機智嗎?
以前還沒有結婚時,聽到同事說:「現在的孩子太精明了,我女兒會跟我說,媽媽妳不能打我或罵我,我們老師說可以打113專線。我覺得明明根本是孩子在精神家暴我!」
現在有很多父母會覺得自己被孩子精神家暴嗎?答案是肯定的。
當孩子把你氣得半死,你暴怒地說:「我真的很想打你!」時,他們往往火上加油,還挑釁地回:「你打啊!你打啊!」這時候,即便會嚴重內傷,你也得忍住這口惡氣,因為真打下去,痛的是孩子,痛苦的是你,後悔的是你,要收拾更麻煩的善後還是你。
不讓歹戲拖棚的方法,就是千萬不要被孩子的情緒牽著走。當不能就事論事時,就先冷靜一下,離開現場,事後再來解決問題。這樣做也讓孩子看到了,父母在努力學著忍住與轉換自己的情緒。
每個人的內心,都是一個小宇宙,會不停地自己爆炸,但我們要忍受住自己的爆炸,而不去炸傷外界,這個自制與自律的能力,就要靠父母學著察覺情緒與轉換情緒,示範給孩子學習與模仿。
每一個孩子都是磨人的,但當他們磨著我們的耐心與抗壓性,我們也就被磨成了成熟與睿智的人。
孩子,是來幫父母的人生加分的,不要讓打罵的錯誤教養,讓親子的愛不斷扣分。如果你曾被打罵教育荼毒過,現在教養孩子的過程,就是讓你療傷解毒的時候。停止打罵,讓自己也變得身心健康。
有幸福童年的孩子,可以靠著對童年幸福的回顧,餵養自己一輩子。相反地,童年有太多傷痕的孩子,卻可能要花上一生去修復童年所受到的傷害。
我們給孩子的原生家庭,是孩子一輩子最重要的資產,請好好善待自己的孩子,這也是善待你自己。
成長沒有回頭路,但成熟的我們,有能力去救贖在成長過程中受傷或陷落的自己。
摘自時報出版《剛剛好的距離》
(照片提供:《剛剛好的距離》/時報出版)
【這裡買】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