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庭 家庭關係

購物狂竟然跟「缺愛」有關係!從購物習慣看情感、金錢觀與親子關係

有人重感情、有人重金錢,是真的嗎?金錢不能買到真愛,但是愛情與麵包卻會在潛意識裡相互糾結。專家發現,其實人們對於感情和金錢的看法與行為反應,常常是一致的,而且其中暗藏了對家庭關係與親子教養的啟示。
購物狂竟然跟「缺愛」有關係!從購物習慣看情感、金錢觀與親子關係

 

 「選擇愛情、還是選擇麵包?」答案與情境或許因人而異,也有人兩者兼得,並不需要犧牲其一。

不過,「愛情」跟「麵包」常被放在一起比較,彷彿隱含這是對立的選項。的確,金錢不能買到真愛。但是事實上,無論從心理學、行為學或是神經科學的研究都發現,人對於感情和金錢的態度與行為反應,常是一致的。

美國暢銷書《你沒有在聽》(You’re Not Listening: What You’re Missing and Why It Matters)的作者莫菲(Kate Murphy)整理了不同的研究,在《華爾街日報》帶著讀者窺探,愛情與麵包在潛意識裡如何相互糾結。

對情感沒有安全感、或缺乏自信的人,其實對金錢也會沒有安全感,並且反映在消費、儲蓄、甚至投資等理財行為上。

延伸閱讀:夫月薪6萬嫌妻賺太少!夫妻收入懸殊會影響感情嗎?

渴望愛的人 容易被當成提款機

她引述以色列赫茲利亞跨學科研究中心(Herzliya Interdisciplinary Center)心理學教授米古林瑟(Mario Mikulincer)的發現,如果有人很需要愛,甚至為了感情而焦慮,那就有可能把金錢當作工具,以得到周遭人們的愛與感謝。例如送人錢、禮物,或是花大錢買新車、新衣服,以得到別人的關注。在投資時,則會跟著其他人的感情走。更危險的是,如果身邊有人抓到這個弱點,這個缺乏愛的人,就可能被當成別人的提款機,因為缺乏安全感,讓他難以說「不」。

另一種典型是,因為渴望愛,但是缺乏信心、或怕被拒絕,而變得逃避情感。這種不安全感,可能會導致在金錢上拼命存錢,因為不希望有一天要依賴人幫忙,而受人宰制。但這樣的人如果有機會可以作主,就會用存下的錢當作工具來影響別人,例如,願意幫大家支付旅費去玩,但是何時去、去哪裡、做什麼,都要聽他的。

這些現象對家庭關係與親子教養,有什麼啟示呢?

如果孩子從小缺乏愛,長大就可能在金錢上也做出奇怪的決定。除了上述的狀況,還可能會陷入購物狂,因為能夠從買東西、快遞到家的紙箱中,得到彷彿有愛抵達的滿足感。

擔任財務顧問的羅威(Dave Lowell)還發現,很多人欠了很多信用卡債、或是買了付不起房貸的房子,陷入財務困境,並不是因為缺乏理財知識的問題,而是缺乏愛與安全感、情緒的問題,所以明知故犯。

延伸閱讀:日夫妻婚後生活像室友,超狂AA制連做家事都算時薪!

面對愛和金錢難題 誠實面對自己

反過來,如果缺乏金錢觀的討論,或對錢沒有安全感,也會出現情感與行為問題。

有些家庭覺得談錢是一種禁忌,而讓孩子、或是夫妻對錢有種不敢多談的神祕感。例如,他們可能看到對方的信用卡帳單、或是銀行對帳單寄達時,好奇又不敢看、甚至連問都不敢問,也可能不敢問對方買的東西花了多少錢,就怕被誤會是在探查什麼,或是太重視錢。另一方,則可能在被問到買的東西的價格時,刻意回答較低的金額,以逃避對方的評論。久而久之,延伸的領域愈來愈廣,彼此常欲言又止、或是誤會的情況,也會愈來愈常見,讓夫妻彼此有疙瘩、影響生活。

同樣的,父母在強調給孩子愛時,也要同步跟孩子金錢與價值觀的教育。否則,孩子可能不敢跟父母談錢,也不敢跟父母談感情的事,在遇到問題時,不知道該如何解決,或求助其他不知道是否值得相信的人。

布林克資本投資(Brinker Capital Investment)的心理學家暨「首席行為長」(Chief Behavioral Office)克羅斯比(Daniel Crosby)指出,其實人們對於愛與金錢的心理趨向與行為舉止,都是從小跟身邊的人互動所養成,只是自己不自知,就像魚不知道「濕」是怎麼回事一樣。

但夫妻或親子間,不需要跟心理師多次晤談,就能探索這個結。另一名心理學家暨財務規劃師克隆茲(Brad Klontz)指出,當面對愛情和麵包、金錢與感情的難題時,最重要的就是誠實面對自己,反思:上一次彼此談到錢是什麼時候、談了什麼?父母直接、或間接教了孩子跟金錢、感情有關的什麼事?對於錢與感情,最開心跟最不愉快的經驗是什麼?很多潛意識裡的問題,就會浮現,得到答案。

延伸:從「快樂兌換券」開始,降低孩子物質慾望

*本篇文章由【親子天下】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