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庭 家庭關係

新婚與離婚夫妻一樣多!父母離異,孩子最怕的是…

根據內政部統計,2021年8月結婚的人數驟降,與當月離婚夫妻比例將近1比1,再對比去年同期新婚夫妻更少了7千多對,除了顯露今年生育率恐怕更低的隱憂,也看出台灣每年的離婚率居高不下,必須更關注面對父母離異的孩子們,該如何適應新生活。
新婚與離婚夫妻一樣多!父母離異,孩子最怕的是…

 

根據內政部最新的統計資料顯示,2021年1月~8月全國共有6萬9461對新人結婚、3萬1010對夫妻離婚;而2020年一整年共有12萬1702對結婚、5萬1680對離婚。若扣除2020年9月至12月的數據,同樣以1到8月做比較,今年整整比去年少了7791對。

若以最新的單月統計來看,今年8月登記結婚只有4,273對,而離婚的也有4,115對,只差了158對,結婚率與離婚率罕見出現了1比1的情況。推測是因為台灣今年受到疫情衝擊,降低了國人的結婚意願,才會在一年內有如此大的變化,不過這恐怕也連帶未來一年生育率降低的不良影響。

然而,我們也可以看到離婚人數居高不下,2020年的離婚對數位居亞洲之冠,且大多集中在35~39歲的階段,離婚原因不外乎是外遇、家暴、婆媳問題等。而當年度更有55,940位18歲以下的兒少因父母離婚而變更監護權,但在這個過程中,分離的父母雙方在高壓離婚過程中忙於處理各種棘手問題時,根本難以顧及孩子感受,而孩子們也因此在大人間的角力拔河中身心受創,這是我們必須關注的問題。

 

父母離婚,孩子最怕「不可知的未來」

兒盟公布了一份「離異家庭兒少心聲調查」,針對全國國小四到六年級孩子實施問卷調查得知,目前台灣有近兩成夫妻(17.45%)在孩童國小年紀(12歲以前)時便離婚或分居,其中超過一半(56.49%)的孩子表示,他們父母在離婚過程中交惡或彼此不聯絡,更有孩子因此永遠無法和其中一方見面相處;進一步理解這些爸媽離異的孩子的心聲,有近4成5(44.23%)希望爸媽分開後也要和平相處,其次則是希望父母多陪伴,以及關心我的感覺與心情(各為42.31%)。

面對父母離異,孩子們最害怕的就是「不可知的未來」,也極需要雙方父母愛的保證。兒盟發現有近七成(67.91%)的孩子在被告知離婚訊息後最擔心「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其次也有超過六成(61.54%)孩子表示「怕變成沒有爸爸或媽媽的小孩」及「害怕見不到爸爸媽媽或是其他手足親友」。

延伸閱讀:別把孩子當作不離婚的藉口!惡劣的婚姻品質只會讓孩子懷疑自己

現今社會對離婚家庭雖有更多的理解與接納,但對孩子心理來說,父母離異仍被視為重大童年逆境經驗之一。

孩子最希望爸媽離婚後能和平相處

現今社會對離婚家庭雖有更多的理解與接納,但對孩子心理來說,父母離異仍被視為重大童年逆境經驗之一。以孩子的角度來看,擔心父母離婚後會失去其中一方的關愛和相處機會,也可能會和手足親人分離,這種不安及害怕的心情其實很需要陪伴和被傾聽,孩子們也都期待能夠繼續得到雙親關愛,希望爸媽不要衝突連連,可以好好地和平相處。

因此孩子在調查中被問到如何幫助其適應父母離婚狀況時,最多孩子選擇「知道爸媽即使分開他們依然愛孩子」(67.28%),其次為「爸媽不要再吵架」(52.14%)與「兄弟姊妹不用分開」(48.17%),也有孩子希望「常見到沒有同住的爸媽」(37.92%)及「不用擔心跟爸媽提起對方會生氣」(32.42%)。

 

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愛,不是監護權爭奪下的夾心餅乾!

兒福進一步提出香港離婚家庭相關研究,有7成以上的離婚父母認為自己和對方沒有把孩子當做夾心餅乾,但實際上卻有近8成的子女表示有時或經常感覺自己被夾在父母中間,親子認知落差之大,實需被高度重視。

但是大人通常都優先處理關係的離合後,才開始面對孩子未來的照顧安排,但孩子的權益往往就在夫妻爭吵的過程中被犧牲了。兒盟以109年服務統計數據為例,在721個諮詢電話中有5成以上詢問關於探親或會面問題,約2成5則是諮詢監護權,顯示很多夫妻在離異的過程中,沒有好好處理孩子的親職問題。

兒盟強調,子女監護權並非權利,而是照顧撫養孩子的責任和義務,孩子理當享有兩邊父母的關心和照顧資源,而非專屬於誰。

延伸閱讀:何妤玟:離婚後女兒更快樂!夫妻離異帶給孩子的影響原來這麼深

香港離婚家庭相關研究,有7成以上的離婚父母認為自己和對方沒有把孩子當做夾心餅乾,但實際上卻有近8成的子女表示有時或經常感覺自己被夾在父母中間,親子認知落差之大,實需被高度重視。

兒盟呼籲:夫妻離婚,應以孩子的考量為優先

基於保障兒童人權、維護兒少最佳利益的立場,香港和新加坡皆有規定要求父母離婚時需先擬定子女照顧計劃,內容須包含子女居住、就學、經濟協助等相關事項;而在澳洲,父母若要離婚,更需要透過政府相關部門、民間團體或是法院協助,擬定完整的親職和子女照顧計劃,確認父母雙方分開之後,如何維持親子互動和會面、父母雙方的分工和經濟支持等規劃,使孩子能從中得到最好的照顧並延續親情。反觀台灣卻沒有相關的規範,讓許多孩子在父母離異過程中難受,甚至造成心理創傷。

諮商心理師林萃芬在《從習慣洞察人心》提到,不論夫妻為了什麼原因分開,都不要對孩子隱瞞,誠實以對及「愛的保證」能夠讓孩子放心:「爸爸媽媽不會因為分開,而忽略、減少對你的愛,我們依然會在你的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如果孩子認為是自己造成爸媽離婚的,更需要讓孩子知道:「不是因為你的關係。」可以說明:「爸爸媽媽有努力過,可是有些地方無法克服,才會選擇分開。」

我們也可以來看看「正向離婚」的父母代表馬丁和安東媽Shanon是如何處理孩子的照顧問題,馬丁強調讓小孩知道永遠擁有父母的愛是很重要的,安東媽Shanon也表示在決定離婚時,他們花很多時間討論如何不讓小孩在其中受到傷害,譬如:告知安東說爸爸會有其他的住所,也讓孩子一同規劃爸爸未來住家的陳設,當孩子對父母的分開有質疑時,父母雙方也會一同陪伴,對安東澄清不是他的問題,馬丁也補充說他會盡量讓與孩子的生活互動不會有太多變化,甚至他一週仍會持續2~3天陪伴小孩。

如果孩子認為是自己造成爸媽離婚的,更需要讓孩子知道:「不是因為你的關係。」

最後,兒福聯盟再次呼籲政府應儘速增修「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將民間團體倡議多年的「離婚商談服務」及「未成年子女照顧計畫」入法外,也成立了「童心協力合作+ 離婚親子維繫服務中心」,將透過兒童營隊辦理及個別諮商輔導等服務協助孩子,把兒少意見納入家事商談,藉此了解孩子在面對父母不在一起時的心情、對未來生活的想法等,最後將孩子的意見帶入父母的家事商談中,這樣才能真正讓家長了解怎麼規劃未來以呼應孩子需求,在離婚的衝突中懂得關注孩子需求,才能陪伴孩子走過這段風暴期。

延伸閱讀:馬丁前妻Shanon:「離婚後,我們三個更開心了」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