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統計,全球每年因腦膜炎併發敗血症死亡的人數高達數十萬,然而細菌性腦膜炎中最常見且致命的就是「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它之所以可怕,就是因為其病情惡化快速、高重症率且容易導致嚴重併發症!
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為喚起各界重視,以「對抗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來襲,首重『424』」為口號,呼籲民眾留意流行性腦脊髓膜炎『4』大症狀、『2』招預防要牢記,透過疫苗接種超前部署保護力,才能遠離『4』大併發症傷害!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有五大易感染族群,分別是嬰幼兒與群聚生活者(住校、軍營)、居住或即將前往高盛行區者或處理腦膜炎雙球菌的實驗人員、先天無脾或脾臟切除者、HIV感染者以及補體缺損或免疫缺損者。
4歲以下的嬰幼兒感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比例佔了3成,一旦感染,就可能一生都要受到如:腦性麻痺、聽力喪失、智力損傷、癲癇等4大嚴重併發症所苦。
新竹馬偕紀念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林千裕分享兩例個案。一名原本活潑開朗的5歲女童,因發燒、腹痛嘔吐、活動力差、咳嗽、流鼻涕等症狀就醫,沒想到病程變化快,24小時內急速惡化為嚴重敗血性休克、腎衰竭,緊急轉入加護病房插管、洗腎,並用升壓藥物治療,採血培養確診是腦膜炎雙球菌感染,立即投入抗生素治療,才撿回一命。不過女童因全身蔓延性凝血異常,皮膚出現猛爆性紫斑、傷口潰爛,後續仍需進行清創治療。
另一名則是6個月大嬰兒,於去(2020)年11月底打完流感疫苗後,因持續高燒7天送急診,同樣確診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雖然已經立即接受抗生素治療且康復,但後續追蹤卻發現,寶寶出現是神經傳導異常、腦室擴大等腦炎併發症,未來恐影響視力及動作發展。
<照片提供/社團法人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好發於冬春兩季,每年11月至隔年3月易造成流行,是由「腦膜炎雙球菌」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可以透過直接接觸患者的喉嚨和鼻腔分泌物,或是吸入患者咳嗽和打噴嚏而產生的飛沫而感染,潛伏期2到10天。台灣過去也曾發生多次群聚感染事件,近期雖然僅有零星個案,但最近的2018年累計3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確診病例,其中就有2例死亡,可見危害之大。
根據衛福部疾管署資料顯示,由腦膜炎雙球菌引起的腦膜炎稱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為流行性腦膜炎疾病中最常見的表現,為一種猝發性疾病,常見症狀有發燒、劇烈頭痛、噁心、嘔吐、頸部僵直、畏光及神經學症狀,如精神錯亂(譫妄),約75%的腦膜炎個案可在血液中分離出此細菌。即使給予合適抗生素治療,致死率仍有10%~15%。
不僅如此,約有5%~20%的個案會直接進展成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敗血症,出現瘀斑(purpura)、休克、急性腎上腺出血及多重器官衰竭等,死亡率高達4成,且就算即時治療,有20%也會產生嚴重後遺症。
延伸閱讀:小心!新生兒腦膜炎
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南昌提醒,感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成人會出現劇烈頭痛、高燒不退、噁心嘔吐、神智不清。但嬰幼兒早期症狀較不典型、不易察覺,常只有發燒、嘔吐,還可能會出現躁動不安、哭叫、不易餵食、活動力差等症狀,易與流行性感冒、肺炎病症等混淆,另1歲以下嬰兒還有囪門突出的情形,但頸部不一定會僵直,臨床上需特別注意。
疾管署提醒,居家環境保持乾淨,起居室要通風,並養成寶寶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落實勤洗手與咳嗽禮節,避免長時間處於密閉空間內。
由於台灣的個案零星,並未將「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納入常規疫苗接種,但若寶寶的免疫力低下,或是計劃前往國外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地區(如尼泊爾、沙烏地阿拉伯、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等),出發前10天請先至國內旅遊醫學門診評估接種疫苗。
<圖片提供/社團法人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