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學習當爸媽

立委王婉諭:當爸媽的不要害怕孩子與你意見不同

面對新世代的孩子,社會參與得太深或太少, 似乎都會令家長擔心。現任立委、因「小燈泡事件」投身司法改革,並關注兒少權益的王婉諭,接受《親子天下》專訪,談身為家長的我們該如何支持孩子關心社會議題。
立委王婉諭:當爸媽的不要害怕孩子與你意見不同

 關於未來民法成年年齡下修到18歲 

首先,這並不是所謂的下修,因為在刑法部分,成年本來就是18歲,但在民法上卻有不同的狀態,所以我不是定義成「下修」,而是說,我們把孩子的權利跟責任、責任跟義務都同時適用18歲,來做清楚的定義,才不會說,某些時候我18歲成年了,某些時候我18歲沒有成年。

這個世代變化太快速,我自己已經很努力跟上,還是常常覺得心有餘而力不足,所以大人不太能夠再用一個強迫的方式,來跟小孩說「不准、不行」,「你就聽我的就對了」。因為他可能在你看不到的地方、管不到的地方,去做他想做的事情。反而要用一個一起學習,或是我們互相了解的態度,用「我在乎什麼、你擔心什麼」的方式來做溝通、討論,才有機會往前。

其實很多議題都是這樣,性教育就是一例。我小孩現在國一,他小學三、四年級的時候,就有家長提出:「有小孩在看A片」。我們過去是到高中、到大學才有機會接觸到這個議題,這也讓我很深刻知道,這個年代的孩子,很早就能接觸到很多資訊的情況下,我們還一直說:「他還小不適合談」,這才是最可怕的。

但同樣的,他們面臨的選擇比我們多得多。我倒不認為,家長不能下指導棋,而是我們建議的時候不能只有目的,而是要告訴他,我們為什麼要這麼做。舉例來說,到底該不該給小孩手機、該不該開放網路,對我們這個世代的家長來說,怕孩子成癮,可是又不能不給,因為課業、社交、娛樂上可能都有需要,所以你完全沒辦法完全禁止,他一定會到朋友家或是什麼地方去使用,所以不如就談談我們的擔心,原因是什麼。當然,這樣的過程是辛苦的,需要不停的溝通、不停的拉扯,但是現在小朋友其實都滿能夠思考跟判斷,所以用這個方式,比較有機會達到一個共識。

延伸閱讀:美國醫學會雜誌研究:全家人一起吃飯對孩子有6大好處!

擔心孩子的立場跟我不同怎麼辦?

如果擔心小孩受到別人不好立場的影響,不妨就開放小孩提他的意見。對某些議題、有些事情,怕他有錯誤的資訊,我們可以告訴他,我們的想法是什麼。我自己就會滿鼓勵小孩去聽不同的想法,回來再來討論,告訴我們你的想法。透過這些對談,當小孩子願意跟你講,就比較不用去擔心會發生什麼事情。

現在是一個很多元的社會,社會之所以會進步,或之所以可以這麼美好,就是因為不同聲音的出現。比較重要的在於,這些不同的聲音地呈現不應該是對立的,不應該是情緒激動的,或不應該是不理性的。你可以有你的立場,你可以倡議、可以講、理論、論述,那我也可以,不見得每個人都要在一件事情上經過討論得到共識,但至少我們可以彼此理解,我覺得這樣是滿美好的一件事情。我建議家長,不用這麼害怕衝突、害怕不同的意見,如果大家能夠各自好好的表述意見,其實不太會造成衝突。

 

不見得每個人都要在一件事情上經過討論得到共識,但至少我們可以彼此理解

孩子成績不好,應該支持他參加公共議題嗎?

我自己會採取一個妥協的方式。比如說,我還是會擔心孩子功課不好,或程度跟不上同學的狀態,但我會跟他說:「我並不是擔心你成績不好,未來就沒有出息」,而是「擔心你成績不好,在課堂跟不上進度,上課可能會辛苦」,所以,希望你在某些科目可以維持一個基本的狀態,例如說60分、70分、80分這樣,我不會要求一個100分。

爸媽有時候可以把自己的標準、期待,稍微放低一點點,也可以跟孩子溝通,如果你要去參加什麼公共議題的活動,我會擔心,是不是可以請你先把這些功課做完再去,有一個合理的範圍。我覺得現在不可能完全限制小孩不做,而是你可以去做,那是不是在比例上能夠調整一些。

最近有個朋友的國中小孩談戀愛,因為整天談戀愛、跟女朋友在一起,小孩跟媽媽就有很多衝突。爸爸就跟小孩說,「你每天跟女朋友出去,你們要唸書,還是要出去玩,都好;但是媽媽會失落啊,因為你突然就消失了,是不是能夠至少週六或日,有一餐可以陪家人一起吃飯?」像這樣的溝通和取捨,其實小孩子是可以接受的,我覺得也是滿好的做法,在我的需求跟你的需求之間達到平衡。若你直接禁止他交女朋友,就是會愈拉愈遠。

延伸閱讀:懂「講不聽」的孩子:4種原因3個階段3項原則

孩子對什麼事情都「無感」怎麼辦?

如果小孩從小有一些探索,不會變成什麼都無感。是不是家長應該想一下小孩為什麼這樣,因為,小孩一出生,一定是對世界充滿好奇的,那我們要怎麼喚起他的好奇心,讓他多嘗試一些東西,並且少下一些下指導棋。有時候小孩什麼都不說,是因為他講了沒有被聽進去,或他講的不是你期待的,所以他會覺得「隨便」。

另一部分所謂的無感是,小孩子可能是因為對你期待的無感,像你叫他學英文、學鋼琴、學音樂、學畫畫,但他都覺得不要。家長或許可以從孩子有感的東西出發引導,例如:很多孩子喜歡打電動,但其實現在的電動美術、設計上都非常厲害,甚至有些都能夠刺激他們思考。所以回過頭來,家長還是得思考,自己擔心的究竟是什麼?

延伸閱讀:練習溝通要素四步驟 避免讓關係更惡劣的「悲劇式對話」

孩子當兒少代表 表達意見會不會被白眼?

我自己看到兒少代表覺得非常驚艷,他們關心的議題都比我當年都還要進步、寬廣很多,小孩對他們自己的環境有感受,然後願意提出意見,這件事情非常重要。

這個世界最可怕就是冷漠,這些兒少代表看的東西不是只在課業、學科學習上,而是能跟生活、社會、世界接軌,這些東西都是一種學習。回過頭來說,我對他們也有更多期待。

現在在台灣,兒童的表意權還不是這麼被重視的情況下,大多數兒少代表還是要透過遴選,某種程度上還是是有階級化的門檻,因為你必須要家裡夠有餘裕,才有辦法把你的話講出來被人家聽見,這是比較可惜的部分,但我也可以理解,這可能是我們在發展兒童人權或兒童表意權的過程之一。但未來我還是希望,能有更多兒少代表的出現,讓更多人看見,並尊重兒童表意權。

另外,有時候我也想反過來提醒這些有表意權的兒少們,或者應該說,有聲音會被聽見的兒少們,某種時候在溝通的技巧上或態度上還有待改善的空間。我比較不擔心這些孩子因為發聲而被排擠,因為,有可能是他表達的方式讓對方不舒服了,所以被排擠。我覺得這絕對是需要學習的,因為就連成人在溝通技巧上也都持續需要學習。

另外一部分是,我當然知道有一些老師,或者很多大人還是希望小孩最好不要太有意見,這部分就要靠整個社會進步的力量去改變,家長可以做的是,每個人都把這個環境弄得鬆動一些,或是幫孩子選擇一個比較可以被接受的環境。

 

延伸:「不會停止保護你」,小燈泡媽媽翻轉媒體的心願

*本篇文章由【親子天下】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