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專欄 醫師專欄

想要優雅育兒?降伏家中寶貝這樣做

在跟家人互動的過程中,整體的「氣氛」跟「氣氛的營造」非常重要。 孩子們、特別是小小孩,有時候不一定百分之百能理解爸媽的考量跟要表達的內容。 但是在要求他們乖乖配合跟嘗試溝通的時候,"在一個好的氛圍下出發"其實決定了這次的結果是"平安喜樂",還是"硝煙四起"。 更重要的是,雖然有時候家長的怒吼跟小懲罰非常有用,但全家人的心情與整體的氣氛卻被破壞了。 爸媽們發完脾氣後也會非常的疲憊。 有鑑於此,快來一起看看還有哪些不費力就可以降服家中小魔獸們的好方法吧!
想要優雅育兒?降伏家中寶貝這樣做

 

用言語形容出「你所觀察到的」

如果剛剛的用"單詞"或是"一個動作"取代整句話不夠力或是效果不彰,我們可以進一步嚐試用"客觀的敘述出你所觀察到的"。 這邊的重點是,盡量著重在陳述出客觀的事實,且盡可能不要加上任何批判性的指責。

- 與其說: "跟你說過回到家外套跟書包不可以隨便丟在門口! 馬上撿起來歸位!"

試試看: "我看到一個書包跟一件外套被丟在玄關喔!"

- 與其說: "整張桌子都是你的顏料! 等下滴到地上我就叫你去清!

試試看: "我看到顏料在滴了喔!

- 與其說: "過來把衣服穿好! 你這樣是要去裸奔嗎??!"

試試看: "有一個小男孩差一點點就穿好睡衣了喔~ 上衣穿好了.....接下來....穿褲子!"

- 與其說: "剛剛不是叫你吃晚餐前把玩具收好? 怎麼還有那麼多沒有收!"

試試看: "哇! 我看到幾乎所有的積木,樂高跟車車都被收回玩具桶裡了! 只剩下一臺卡車跟一些小字卡還沒被放回去~"

其實這個小妙招還有一個重點: 在急著表達"還需要做什麼/還有哪些地方沒做好"之前,先表達出對於"目前進度的認可"。 這樣一來,我們便可以把整體的氣氛從"指出對方的缺失/強調哪裡還沒有做好"的負面情緒,轉換成"共同努力達成目標"的正面能量。 你可能會疑惑: 不就是那些你丟我撿,刷牙洗臉穿衣服等每天的例行公事嗎? 有必要那麼嚴肅面對嗎? 但影響我們每天心情跟與孩子互動的日常不就是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嗎? 如果每個小小事情都能在全家都相對正面與愉悅的氣氛下進行,相信我們最珍視家庭關係與氣氛也會更加的和樂。

 

敘述「自己的感覺」

如果您正在讀這段文字,相信您一定很重視跟孩子用互相尊重的方式互動,也想盡可能的減少自己發脾氣、大聲吼叫、責罵甚至是責罰的頻率。 每次真的發了脾氣罵小孩或是情緒失控後,可能也都會花不少功夫自我反省並期許自己下次可以做得更好。 但在育兒的過程中,要長期維持優雅平靜"不失控",基本上就是不可能的任務。 有些時候過度壓抑自己的情緒反而會帶來後續的大爆炸,造成更多傷害。 這時候,不妨適度的把自己的情緒與感受表達給孩子知道。 這樣一來,我們不但可以透過情緒與言語傳達一致的訊息,更可以讓孩子們學到如何用"話語"來傳達自己當下的感覺。

大家應該都還記得孩子剛出生幾個月,完全不會講話的時候的光景吧! 因為沒辦法用言語表達,小嬰兒只好靠著連續爆哭來讓大人自己摸索出到底孩子哪裡不舒服、或是有什麼需要。 等孩子們大了一點,開始學講話、辭彙也越來越多了以後,就漸漸開始用言語來替代哭叫。 但其實在這個轉換期孩子們還是會時不時的碰到一些狀況,或經歷一些情緒,讓他們"感到不開心/不舒服/不公平",甚至可能單純的"不對勁",卻不知道如何把這些感覺"言語話"。 這個時候,因為不知道如何表達,便會感覺生氣懊惱,也會怨恨為什麼家人無法立刻感同身受。 然後開始"莫名其妙的發脾氣、拒絕配合"。 如果家長能時常用"敘述出自己的感覺"來讓孩子熟悉用"講"的方式抒發情緒跟表達自己的訴求,久而久之,孩子也會在耳濡目染下習慣用這樣的溝通模式。

 

舉些例子

- 在你好不容易"感覺來了"要去上廁所的當下,孩子同時興致勃勃的叫你去看他剛剛完成的一幅畫或是拼好的樂高,你會怎麼做呢? 可能是忍住衝動先去安撫孩子吧? (免得到時後本來好好的又開始發脾氣)。 下次試試看嚴肅認真的跟孩子說: "爸爸/媽媽現在身體不太舒服,非常的需要去上廁所。 如果我不去的話等一下肚子就會很痛很痛,可能下午沒辦法帶你去跟小朋友玩了。 可以等我一下下嗎?"

- 如果你家的幼獸每次一到停車場或是遊戲場就開始像脫韁的野馬上演"跑酷"的橋段,讓家長每次都嚇的要命在後面氣喘吁吁的阻止他們,與其告誡: "不准鬆開我的手到處亂跑! 到遊戲場也要乖乖牌對不可以亂衝撞期他人! 這樣你跟別人都會受傷!!" (因為孩子一定會說: "才不會~~") 試著嚴肅認真的表達: "當我看到有小孩在停車場到處亂跑,或是在遊戲場四處衝撞的時候,我會覺得很擔心很緊張。 因為很可能被車撞或是撞到別人、頭破血流。 如果你繞著我小跑步或是當我們到一個開闊的地方你想要跑幾圈的話我很OK,但有車的地方或是人很多的遊戲場不行。"

- 家中的新成員常常是家長跟大小孩衝突的來源。 有時候大孩子跟小嬰兒互動的過程動作比較不會拿捏,甚至是因為忌妒心故意搶走弟弟妹妹的東西,都會讓家長感到生氣有緊張。 有些父母也反應在大聲喝止大孩子後,孩子出現不屑、訕笑等脫序反應。 這時候,家長不妨嘗試適度的表達自己的情緒: "我每次看到小朋友故意弄傷其他小朋友的時候,會感到非常非常難過。" 下次當手足之間出現競爭或忌妒心態的時候,孩子就比較可能用言語表達的方式代替直接的互相攻擊。

記得,在表達生氣或是難過情緒的時候,盡量用"我"當主詞。 盡量別說"你怎麼樣怎麼樣"。 剛剛第三個例子中,就採用了這個方法: "我每次看到小朋友故意弄傷.....”,而不是"你每次故意打妹妹的時候.....”。 這是因為用"你"主詞會把敘述變成"批判與指控",使雙方在溝通的一開始就站在對立面。 如果我們可以盡量避免用批判和指控的方式溝通,就有更高的機會透過溝通達成協作。 最後,盡可能的把"暴怒/大發雷霆"的情緒保留給真正需要大發脾氣的時候,比如孩子故意打家長、用危險的方式捉弄人,或是把戒指/車鑰史故意丟掉或藏起來。 讓他們能分辨出: 這次事情大條了!

不知到今天分享的這兩招大家覺得如何呢? 其實重點還是回歸到盡量讓溝通的一開始就是正向的。 當我們用正面客觀取代批判與指控,對方也自然而然的更願意聆聽與配合。 最重要的是,不管結果是溝通成功或失敗,整體氣氛會維持在良好的狀態。 我們也才能繼續嘗試其他的方法來達成目標。

 

本文章轉載自《劉璦嘉醫師的愛+醫生生活》粉絲專頁